六安市农业产业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1-24 11:52王云鹤汪本勤王家祥杨劲松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美丽融合农业

王云鹤,夏 萍,汪本勤,3,王家祥,3,杨劲松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158;2.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3.六安市绿色发展研究会,安徽 六安 237100;4.六安市农业农村局,安徽 六安 2371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规律,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应遵循的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目标;生态宜居要求创建适于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落实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上。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三阶段: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要实现这三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产业兴旺和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首先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完成从量到质的渐进式变化。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又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振兴做出具体部署:以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为问题导向,稳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利用、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农膜污染治理和秸秆综合利用等美丽乡村建设新举措;依托区域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振兴的同频共振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立足当地特色资源,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一、六安市农业产业、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一)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六安市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等8大特色主导产业集群,2021年,实现综合产值542亿元,为实现全面小康和美好幸福六安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强化政策引领。把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在《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六安市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年)》将特色产业发展专门谋划布局。出台了《六安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在基地建设、资源保护、产品研发、加工流通、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制定系列配套落实政策,并设立特色产业发展资金,为全市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依托平台载体,推进“138+N”工程。即:培育一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推进规模经营、主体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发展壮大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等一批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其他特色产业和资金、科技、市场、品牌等N种要素结合。三是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2000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384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447.3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全市工业增加值占比35%,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700元,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和GDP增长的重要力量。四是强化利益联结,助推产业扶贫。全面打造各类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五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提质增效。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的“双替代”示范行动,制定和执行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皖西白鹅等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推动建设一批标准茶园、设施果园、绿色菜园和生态药园。

(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

市委市政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范围日趋扩大,氛围日趋浓厚,美丽乡村建设知名度、美誉度日益彰显,呈现出“串珠成线、以线带面、面上开花”的良好局面。一是扎实推进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截至2021年经省批准六安市建设679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二是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重点示范村。到2020年底,已打造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51个重点示范村。

二、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工作成效

(一)创建了众多“一村一品”示范村

六安市以美丽乡村示范村为重点,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服务指导、开展宣传推介,不断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持续推进“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发掘乡村产业的功能价值,开发特色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形成产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截至2021年,六安市已完成“一村一品”专业村(乡镇)建设335个,其中种植业专业村195个,畜牧业32个,渔业15个,乡村旅游类25个(图1)。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经营主体得到扶持壮大

在各地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规模经营、主体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促进当地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53.1%,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力量,涌现了一批千亩连片万亩集聚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发展百亩茶园、千亩果园和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的示范村镇近100处,在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地区,一村一品示范村辐射带动了周边数十个村发展同一类型的特色主导产业。

(三)美丽乡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

引导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返乡下乡人员优先到美丽乡村示范村投资兴业,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发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创新推广订单生产、合作经营、入股分红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与广大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美丽乡村示范村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年经济收入50万元,率先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如安徽徽莲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霍邱县城西湖乡望湖村及周边6个村数万亩湿地,投资近亿元,发展莲藕、芡实产业,现有莲藕1.6万亩,芡实2千多亩,实现莲藕产量近4万吨,芡实产量5000公斤,产值约6000万元,近2000余户参与莲藕种植,实现年家庭收入2万元左右,村级集体收入增加50万元以上。

(四)休闲观光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投资开发民俗文化村、科普示范园、露天采摘园、生态农庄等一批休闲农业项目,使周边以特色产业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村以点连线、以线成片,成为休闲旅游产业的集散地和承载平台。如金安区九十里山水画廊、裕安樱花溪畔、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农家乐和民宿等,均体现了“一村一品”特色主导产业。如金安区突出九十里山水画廊旅游资源优势,打造5万亩大别山茶园、10万亩安徽桃乡和板栗、葡萄、油茶、脆桃等特色农业观光带,聚集了周边30多个行政村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吸引众多城市居民前来观赏游玩。裕安樱花溪畔以樱桃、车厘子、香蕉、火龙果等水果种植为基础,致力于产加销和旅游服务为一体融合发展,目前发展水果种植面积300余亩,建有水上餐厅、垂钓中心、山居木屋等,成为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庄园,吸纳周边2个乡镇25个村发展“一村一品”果蔬产业。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结合发展茶叶主导产业,近几年内新诞生了22家农家乐和民宿,每年迎来观光游客10万人次以上。

三、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农村产业发展已处于上升阶段,六安市出台了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建立了一定的保障机制,但这些政策和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不够系统;集体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壮大发展,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关系不紧密,机制不健全,农户利益难以得到保障;用地和资金上政策保障不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依然存在等。

(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产业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进一步夯实,实现高效互联互通。经过5年的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得到较大改善,但总体上,大部分乡村,交通道路、网络、物流以及供水、供电设施还相对滞后,农村内部以及农村与城镇间互联互通的顺畅程度还不同程度欠缺,制约了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

(三)人才队伍和技术力量缺乏

人才缺乏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原因。因人才缺乏,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创新能力不足,乡村产业发展存在不顾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差别,常常效仿复制,在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低效率重复性建设,因而导致产业竞争力不强,资源浪费,发展不可持续。由于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机制不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难以巩固提升。

(四)重点特色项目引领不足

农业全产业发展根基不牢,农业产业项目零散,资金、项目、技术、管理等农业要素没能很好集聚,发展模式特色不明显。虽然建了一些如茶谷小镇、林果小镇、石斛小镇、羽绒小镇、中医药康养小镇等特色小镇,但在产业培育、配套设施及服务、资源配置、布局规划等方面引导和支持不足,小镇特强沉色不够。

(五)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

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特色农业分布点多面散,缺乏统一规划建设,产品难以保障市场常年周期性供给。农业与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不够,不能最大化发挥效益。目前全市近3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90%以上集中在农业一产领域,具备全产业链条的复合型经营主体数量占比不足2%。呈现一产水平不高,二产不优,三产滞后的局面。二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除粮油、畜牧业、茶叶以外,我市特色主导产业如蔬菜、水产、水果、中药材、乳制品等多为生鲜上市,加工转化率不到30%,且采摘、储存、运销等环节损耗率近20%。大多数农副产品增值环节精深加工度不高,产业链条还处于初加工阶段。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养生保健产品和高端衍生产品开发不够。三是市场开拓不够。农产品以实体营销为主,其中以大型超市、农贸和批发市场为主,线上营销、直销和直接进社区、工厂、学校、食堂等销售渠道有待加强。

(六)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不够

产村融合发展全域性规划欠缺,特别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当今时代,知识流、技术流、物流、信息流蜂拥而至,瞬息万变,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全局性、前瞻性、科学性不够,实际实施起来显得滞后,引领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在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农业特色、资源禀赋、绿色生态等功能定位上不准。

四、产业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建议

目前,六安市农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因而,一方面应以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为原则,以产业化为发展方向,突出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和资源要素的积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同步发展的效果;另一方面从乡村实际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推动技术渗透、强化利益联结,形成规模经济明显、业态多样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进田园综合体和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提升[1-3]。

(一)加强政策引领,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

遵循六安市“十四五”发展规划,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和体制机制设计,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农业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适应乡村产业振兴规律的管理体系[4]。政府要建立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制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特色产业集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工商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要运用现代科技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要积极开展金融制度创新,保障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的金融需求;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产业链各环节的连接,围绕全产业链制定政策;要建立农民和经营组织公平分享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成果的利益协调共享机制[5]。

(二)加大经费投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

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规范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包括水、电、路、网等传统的和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的基础设施。市政府需进一步强化水、电、路、网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部署实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满足乡村生产、生活与互联网高效连接的网络速度要求。统筹规划农村电商,建设农村物流设施,建立以行政村为物流节点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立农村普惠金融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密切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5]。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高基础环卫水平。

(三)培育和引进人才,发挥人才和科技支撑作用

克服人才缺失的瓶颈,建立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一是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利用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二是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落实县域内人才统筹培养使用制度,支持各类科技人员、大学生、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建立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服务。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三是吸引城市精英到农村创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新生力量。四是鼓励科研人员到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兼职或任职,建立知识产权参股、分红等激励机制[5-6]。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面向农业全产业链配置科技资源,建立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中心,扩大特优农产品覆盖面。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

(四)扶持重点项目,发挥项目引领示范作用

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型经营方式+配套产业”的一体化项目。以农业主导产业为核心,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及其他业态有机结合,聚集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构建农业全产业发展的根基。把资金、项目、技术、管理等现代农业要素集聚到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形成资金集聚、技术集成、产业融合的综合示范效应[7]。

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村产业协同发展的样板——农业特色小镇[8]。各地可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历史风貌、农业景观、农产品加工等特色,探索建设特色小镇,如茶谷小镇、林果小镇、石斛小镇、羽绒小镇、中医药康养小镇等特色小镇。

(五)打造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9]。一是加快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品牌粮食和订单农业生产。推介亮化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六安脆桃、六安龙虾等知名区域公共品牌。三是培育壮大融合经营主体。发展产业融合高端业态,探索创意农业、主题公园、科普培训、深度体验、新型疗养等新产业新模式。四是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强农业智能系统和大数据系统推广应用。五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建设和认证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

(六)全域统筹推进,实施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深入研究,科学规划设计。在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农业特色、资源禀赋、绿色生态等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切合实际、高标准、高层次的农业功能定位,编制科学的乡村产业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水平,发挥规划引领和指导性作用。

因地制宜,全面统筹发展。将美丽乡村建设由点、线向全域推进,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农业农村部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中提出了“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五大指标体系,要求我们既要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环境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又要标本兼治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美丽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