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对策

2023-01-24 15:58丁晓雅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0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精神

丁晓雅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江苏 苏州 215009)

2022年4月27日,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在北京开幕。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1]。

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高技能优秀产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深入了解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继承、借鉴、吸收工匠精神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对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要理解工匠精神,首先应了解工匠。工匠的产生与劳动密不可分,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社会。从哲学角度看,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有采集食物、制造工具的简单劳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分工的细化,出现专门从事某种技艺的手艺人,即工匠。工匠精神是无数优秀工匠们所体现和凝练出来的价值体现。庄子《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以十九年解数千牛之功力,终达“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的境地。欧阳修笔下平凡的卖油翁,以纯熟的酌油技术折服了自命不凡的善射手陈尧咨,同样教会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的人生道理。进入现代社会,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制造业发展,很多手工技艺向机械技艺及智能技艺转换,工匠精神并没有离我们远去,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技术工匠、机械工匠和智能工匠等群体中[2]。改革开放初期,涌现出“蓝领专家”孔祥瑞、“新时期铁人”王启明、“白衣圣人”吴登云、“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等一大批先进工作者,他们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些优秀工作者身上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都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体现。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概括出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1.工匠精神首先表现为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础。所谓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只有深深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才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才能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爱岗敬业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是国家经济良好发展的需要。爱岗敬业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医学泰斗李时珍“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拔山涉险、遍尝世间药草,编著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匠心楷模刘更生心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于尊重,从事“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近40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做出重大贡献。各行各业每个平凡的岗位都需要爱岗敬业,这是平凡的奉献精神,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伟大的奉献精神,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亿万普通劳动者用自己的双手践行爱岗敬业,创造幸福生活。

2.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追求。精益求精是一种良好品质,是推动发展和淬炼技术的法宝。工匠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对技术技巧的理性思考,对前人的工艺制品或制作方法进行改良创新,从而得出更优良的产品或技术方法。[3]精益求精体现了工匠们对工艺品质的不懈追求,推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工艺技巧不断提升。新时期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爱国,50余年坚守焊工岗位,攻克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100多项焊接工艺难题,实现自己最初写下的“攀登技术高峰”的目标,将自己活成一座高峰。

3.工匠精神是一种持之以恒、孜孜以求的职业态度。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做出一点成就,就需要立足岗位厚积薄发、持之以恒,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屠呦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药研究所工作,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历经17年,收集2000多种方药,经过190多次失败,终于在1986年青蒿素正式通过新药审批,2015年她站在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无数优秀的行业工作者用事实证明了点滴积累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各行各业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做工作的有心人,认真观察,及时总结,不断学习,才能取得长足进步。

4.工匠精神更是一种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创新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实践行为。创新的本质是突破,核心是“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经历三次工业革命,思维、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产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使人类社会实现一次次的飞跃。如今有人喊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是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物联网等。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我变革史。中国古代发明了四大发明,助推世界文化交流发展;长城、都江堰、大运河、赵州桥等举世闻名的建筑,令世界惊叹;针灸、地动仪、活字印刷术等大量科学发明,奠定了后世的发展和繁荣。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在水稻种植方面不断尝试、不断突破,战略性地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确保了国家安全,为全人类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可以说,人类因劳动而得以生存,因创新而得以发展。

二、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制造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拥有全部500多种工业产品中的200多个。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技术工人队伍则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作为当代技术工人培养的摇篮,职业教育更应该立足国家发展需要,从工匠精神中汲取力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培养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施行,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为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升育人成效,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成为职业院校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工匠精神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新动力。职业教育应紧跟时代潮流和国家要求,积极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宣扬尊重劳动、尊重劳动工作者、尊重创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提高劳动者社会地位和收入,增强家长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信心,提升职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生态。

传承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匠精神包含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礼记·大学》曰:“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各行各业都有极具成就的能工巧匠,甚至被推崇为“圣人”,如鲁班、老子、蔡伦等。这些圣人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指引后人不断学习、不断看齐甚至超越。这其中已形成各种门派类别、师徒相授的传统,渗透着尊师重道、尊重传统、敬畏自然的人文精神。工匠精神还蕴含着追求技艺之巧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要求人们不拘泥于传统,敢于打破常规,进行创造性思考。因此,不管是职业态度、人文精神还是创造精神,都为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思路。

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行军打仗,粮草先行;企业发展,人才先行。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摇篮,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战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一些原因,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培养是缺失的。

1.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入仕才是正道,奇技淫巧的匠人们是不入流的,社会地位低下,不为世俗所推崇,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导致工匠的社会关注度低[4]。在国民教育序列中,本科教育居于主流,职业教育居于末流。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够,限制人才培养质量。

2.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够。当今世界社会高速发展,思想多元、信息爆炸、生活压力增加,在种种快速高效面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人们更倾向于能够快速变现的热门专业、高薪职业,职业教育由于社会劳动分工,培养的基本都是产业工人和行业技术工人,且培养周期长、收益慢、薪酬低,同时社会地位不高,这使得职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低。

3.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的摇篮,也是工匠精神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基地。现实中很多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只追求学生高等教育升学率,轻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日常教学多为理论宣讲,缺乏操作指导和行业传承。职业院校课程设计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日常学习与行业脱节,毕业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岗位适应性不足。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国家社会发展,都呼唤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理性回归。

四、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

基于目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现状,结合职业教育运行机制,职业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工匠精神传承和培育。

1.思想引领。工匠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工匠精神也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的精神凝练,是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工匠精神是具有精神指引和实践指导的双重特性。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合,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工匠精神的广泛基础[5]。高职院校应发挥共青团组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师资队伍和学生队伍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价值认同。充分发挥优秀模范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榜样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观、择业观。在国家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强化学生思想认知,坚定理想信念。

2.文化建设。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否与之契合,决定着工匠精神能否生根、发芽。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6]建立健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专业实践锻炼、教学考核评价等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教育、引领、示范作用。优化学生课程评价、教学管理、教育实习等制度,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增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同时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尊重劳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氛围,让职业院校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沃土,为工匠精神传承和发扬输送养分。

3.校企合作。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在学生实习、教师实践、企业订单培养、兼职教师培养等方面探求与行业知名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深入行业一线,了解行业发展、熟悉日常工作、增强职业愿景;让老师保持学习状态,跟得上行业发展步伐,更新课堂教学内容;让更多的优秀的行业工人进入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与课堂零距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拉近教学与实际的距离。通过产业教授进校园,成立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坊等手段,发挥高素质产业人才传、帮、带作用,形成先进经验辐射示范效应,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良好职业期待,坚定崇高的职业信念,拓宽未来职业发展。

4.师资培养。教师是工匠精神的直接参与者,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播者。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还应该传授专业未来从事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规范。教师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紧跟专业发展步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大国工匠、时代楷模等先进模范学习活动,强化师资队伍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快教师实践基地建设,吸纳更多更优的企业为实践基地,完善教师实践制度保障,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提高教师“双师型”职业素养。

5.教学设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内容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厚植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灵活教学形式,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工厂、医院,开展“1+X”证书工作,开展学分银行、职业技能大赛,激活学生专业学习热情,提升职业综合素养。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夯实实验课程教学,强化教学实习等实践课程,“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切身实践,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匠赞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