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玲
(西安思源学院,西安 710038)
高校应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避免只重视形式科目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而课程思政是改变这种现象的途径之一。课程思政要求将其他课程和科目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学科能力的同时悄无声息的融入其中,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涵盖了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对学生管理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学生管理的最终目的,而课程思政改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这种现象。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和精神熏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理解学生管理的目的,提升大学生对学生管理的接受程度。教师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相关课程中时,要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质量,达到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的效果。
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避免高校只重视应试考试科目的情况。学生管理和课程思政都是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高校只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课程思政要融入到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在对学生日常管理时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使课程思政改革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融入到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质量,还能够满足素质教育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高校学生的基础学习课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元素,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进行熏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学生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用制度加以约束,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的不良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使两者同时发挥作用,努力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以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促使高校的育人管理工作更加高效。
高校育人工作要做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而育才的前提是育人,育人的前提是育德,高校将课程思政改革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抓好育人工作中的思政建设。随着时代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新时代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是既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课程思政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将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相互渗透,能够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蓬勃发展。
许多高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将课程思政改革和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以学生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对学生的精神思想产生了正向的积极影响,减轻学生管理工作负担,并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明确方向,提升了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学生通过不断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影响学生的德育发展,对高校立德树人的目的有着重要的助力作用。
将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相融合,能够帮助教师捋顺学生管理工作程序,通过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刻内涵,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减轻了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负担。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提升了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职业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不断完善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养成更加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提升了教师管理工作效率,使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工作相互渗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课程思政是充分挖掘基础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与学生所学的课程相融合。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存在偏差,课程思政不是单一的思政课程,而是多元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也包括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高校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二者融合的不够彻底,两者的融合表面化,只是简单的1+1,融合僵硬,不够契合,削弱了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的效果。有些高校管理部门对于课程思政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认知不够清晰,认为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不重要,导致课程思政的成效不显著。
我国的教育理念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对学生的管理从原来的以教师为核心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变成了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为主,学校管理为辅,但大部分高校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极差。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直成长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缺少锻炼自主管理能力的机会,导致自我管理能力薄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的管理制度是严格的、缺少给学生自主管理的空间。虽然有些教师倡导学生自主管理,放权给学生,但这种放权往往不够彻底,经常介入学生的自主管理中,导致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没有达到教师最初放权给学生的目的。高校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自我管理方面的教育相对缺失,不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培养。上述各种原因造成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相对较差,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也阻碍了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相互渗透,使高校的育人成果相对滞后。
高校的课程思政推进过程过于强硬。对学生进行强制性要求,弱化了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课程思政是用柔和的方式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其他课程中,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但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更偏向于强制化,命令式的让学生学习关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有关知识,这种方式导致了学生的叛逆心理,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让学生对此感到厌烦,降低了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接受程度。另外,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工作并未形成体系,缺少完善的教育体系来推动两者的融合,反而是以协同育人为口号各自进行管理。部分教师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综合能力较差,无法将思政教育完美地融入到教学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导致了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工作难以融合,协同育人的成效也不理想。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但这种融入不是虚无缥缈的,推动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从客观实际入手,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高校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思政教育目的,强化思政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加强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正确把握思政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应强化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避免僵硬化和表面化,推动两者间的深度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管理和思政教育,从而为社会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不显著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差。高校管理部门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这种方式既能减轻教师的管理工作负担,还能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教师要学会“放权”,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班级事务上或某些活动中多给大学生们一些发挥自主能力的空间,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采用小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内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另外,学生应该自发的组织一些培养自主管理能力的团队,组织团队成员多看一些关于自主管理能力的书籍,不断强化大家在该方面的能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还有利于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速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就高,更有利于达到高校协同育人的目标。
高校要避免强制性的课程思政改革,减少命令式的思政教育方式,要对学生实行柔性教育。高校大学生大部分都处在叛逆期,柔性的语言和方式更能被高校学生所接受,也能深化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速度,使课程思政工作顺利开展起来。另外,高校课程思政和学生管理的融合不够彻底,模式单一。高校要避免这种情况继续发生,就要不断提升教师对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能力,促进思政教育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融合。教师要采取多元化教育模式,改变枯燥的理论教育方法,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推动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或者大学生感兴趣的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学习,能够自主的推进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促进两者协同育人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