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文奇,茅曼裙,张远连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南京 210000)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住宿业业态不断丰富,住宿业也对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文旅融合政策使得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文旅融合对酒店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始转向培养懂专业、能跨专业运营、会高科技运用的复合型素能人才。及时解决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符合当前酒店业发展的合格人才,从而对我国住宿业的良性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018年,随着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业更加富有魅力。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要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要以优质旅游为目标,积极推动旅游业繁荣有序发展[1]。文旅融合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必然要求。文旅融合改变了旅游理念。追求旅游消费中的文化元素成为新背景下旅游消费者的重要动机。同时,文旅融合也加速了新业态的形成。文化主题酒店、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创旅游产品、文化研学等新型的旅游业态不断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
为了充分发挥酒店业对文旅融合的引领和促进作用,酒店业需要着力挖掘文化元素,开发酒店文化产品,培育并创新酒店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业态[2]。这就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文旅融合背景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不应属于技能型人才,也不应属于研究型人才,而应该属于素能型人才[3]。素能型人才是指具有行业基本认知,懂得跨专业运作、高科技数字技术运用和国际视角的酒店管理人才。行业基本认知是基础,酒店行业的服务属性、商业属性等基本性质不会改变,这要求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服务意识、商业思维。跨专业运作是趋势,文旅融合下不断涌现的新业态要求酒店业管理人才能在“酒店+”的基础上懂得运作更多的文化元素。高科技数字技术是手段,AI、VR、AR等技术在酒店业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国际化是平台,酒店业所面向的环境是国际化的。
国内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晚,虽然都以应用型本科来定位,但在前有以技能型为主的高职教育,后有以理论、科研为主的研究生教育的环境中,实践性较强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其中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文化素养培养目标更难以确定。目前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更多地将酒店管理专业课定性为商科,多开设经济学、统计学、信息系统管理等理论程度较高的专业课程。而在文化素养的培养上,基本开设文化通识课,鲜有传统文化、国际旅游、旅游文化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文旅融合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文化素养的培养与形成。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学生的艺术修养、创新意识都有所加强,但这些素质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感知。由于部分院校没有相应的酒店实训设备和场地,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更多地偏向理论教育、概念认知教育,没有或者很少有相应的实训实践教育。而专业实习教育也只是简单在酒店企业的某一定岗岗位从事半年左右的专业作业,很难有机会对整个酒店的运营进行了解或对自己实习的岗位、部门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很难建立起真实的酒店运营场景,无法成长为具有文旅思想的复合型人才。
酒店业是国际化的服务业,国际化视野的形成有利于酒店管理人才参与国际间的服务和竞争,是我国国力提升后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国内本科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培养能力却相对较弱。一是未形成稳定的酒店管理培养模式;二是学生的培养模式仍限制在课堂的书本学习中,未能参与到更多的国际化社会实践以及国际间的交流中;三是国际化师资短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国际化视野,在餐旅文化、客户服务、文创产品创新等方面很难依据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精准的服务或产品。
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也导致了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较难建立,缺乏符合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评估体系,即大多数院校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涉及文旅融合的内容,即使有相关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也不能指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评价标准。此外,人才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较为单一,无法全面评价文旅素养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也无法激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内驱力。
根据文旅融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新要求,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应树立“体系观”,以改革后的课程为基础,实践教育为行业接触点,国际化教学为环境,评价体系为监督,创新多元化的培养途径。课程改革包括人文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三个方面。实践教育包括实训实践教育、实习实践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国际化则是人才培养途径自始至终的平台和环境,包括学生国际化和师资国际化。人才评价体系则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本科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在运用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出现“跛腿现象”。
文旅融合新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仅局限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掌握娴熟的技能或是拥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储备,而是在兼具前两者的基础上拥有文旅融合的相关素养、文旅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决定着相关课程的改革方向,即院校应该开设培养学生文旅融合素养、意识和能力的课程。文旅融合的相关课程应是文化和旅游的交叉课程、与旅游业有关的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相关课程以及与新科技相关的课程[4]。文旅融合相关课程的开设是培养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跨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要具有一定的文旅融合思想和内容。相关本科院校可以开设主题酒店、酒店文创、酒店智能化、旅游演艺等相关课程,也可以开设咖啡、葡萄酒、烹饪等课程,在具体的课程中可以更直观地嵌入文化创新、科技使用等。
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离不开实践教学,而强化实践教学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能够直接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最基本的酒店业运营场景,从而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够了解酒店业态、运营管理、文旅创新。一方面,院校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造满足实践课程的教学条件,切实提升实践教学比例、丰富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院校需要加强与行业的紧密联系,利用相关资源联合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能够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真实的酒店运营环境。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在对学生进行文旅融合学习、实践、创新、改革方面,都要优于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校企合作的实训实习基地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文旅融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的最佳场所。因此,拓宽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类型,不囿于高星级酒店;深化校外实训内容,不局限于前场服务,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方向。
设有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应加强国际化教学能力,树立学生的全球观意识。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一直以来都是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加强外语的学习与运用。语言是沟通的媒介,同时也是了解文化、运用文化的重要途径。另外,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也应具有国际化视野,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通过校际合作和交流、国际论坛、访学等形式,让教师学习到国际化的酒店业运作管理模式,成长为一名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也能够参与到国际化的合作与竞争中,了解国内外文旅融合项目以及酒店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首先,建立符合文旅融合素养的人才评价体系需要有一定的体系观,确定人才评价对象。文旅融合素养的人才评价体系包括改革后的课程、实践教育、文旅素养、德育教育等内容,也包括教育教学理念、师资能力、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与人才培养有关的对象。在确定人才评价体系中的各个评价对象后,再对各评价对象的重要程度及评价权重进行分析、安排。其次,确立多元化的文旅融合素养人才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除了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外,实训模拟操作考核、小组合作任务、市场调研、辩论会等都可以作为人才评价考核的方式。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充分发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性、创新性等特点和优势。人才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同学、酒店企业管理人员和学生自己,以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发掘酒店业文旅现象和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更能够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与文旅理论和文旅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酒店从业者要求具有懂专业、能跨行、会高科技运用的复合性、创新性素能,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角度出发,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路径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从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国际化环境和人才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入手,不断调整、深化、增强人才培养能力,为我国的酒店业培养出符合文旅融合要求的酒店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