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涛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大学生宿舍是学生们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是一个集住宿、学习、社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殊场所。高校在文明宿舍建设中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比如,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深入、党团组织的榜样带头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好,重管理轻服务,文化活动开展的效果甚微等,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育人环节的“木桶效应”。以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为例,坚持实效性和长效性相结合、传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特色性和规范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思政工作进公寓、党团组织进公寓、管理服务进公寓、学习支持进公寓、文化活动进公寓”的“五进”为抓手,着力打造“有规矩意识、有整洁环境、有和谐氛围、有上进风气、有安全保障”的“五有”宿舍,进一步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爱校、荣校意识,助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在学校的另一个小集体,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宿舍里的其他人,所以建设文明宿舍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特别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需要学生有极高的思想政治觉悟,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身边的人,建设“五有”文明宿舍,用优秀的宿舍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宿舍文化有着一定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优秀的宿舍文化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高校文明宿舍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也能够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学校对学生培养不应该只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应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在关注学生学习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宿舍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小社会,学生在宿舍里的言行举止直接映射出学生走入社会职场后的行为,所以,建设“五有”文明宿舍至关重要。建设文明宿舍,形成良好的宿舍文化,有利于高校对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培养。学生在宿舍中与室友长久相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升学生情商,使学生成长为既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也有适应在职场生存的沟通能力,从而达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的。
宿舍文化是校园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宿舍拥有良好的寝室文化,能够对宿舍中的每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这种影响下成长为沟通能力良好、情商极高的优秀人才,对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有极大的提升作用。建设文明宿舍对学生有德育教育的作用,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成为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用宿舍文化影响个人,个人提升宿舍文明建设,二者协同发展,打造文明宿舍,培养新型人才。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围绕“深入公寓、搭建平台、突出实效”的“新思路”,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力推进“公寓思政育人”工作。通过建设法学院公寓文化墙、“DIY宿舍公约”、宿舍文明“十不”要求和开展学生宿舍疫情防控应知应会等活动,将建设理论联系公寓实际,突出方式方法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寓理于情。
始终秉持知而后行,行而后改的工作作风,辅导员深入宿舍,同学生建立更为紧密的师生联系。了解每位学生之所需,定期开展文明宿舍创建座谈会,宿舍长大会,《咱们公寓那点事》专题讲座等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鼓励其成长。
定期进行回访,根据宿舍内发生的实际问题不断进行整改。以年级为纵向坐标,专业为横向坐标,以期总结不同年龄段相同专业以及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共性、特性问题,制定严密的提升规划。与此同时,以学生为导向,分析、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方式方法,不断调整和提升计划的可行性与学生的贴合度,教学相长,营造既活泼又严谨的学生公寓氛围。
党团组织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主要起示范引领、感染带动的作用。通过党员宿舍挂牌行动,“亮身份、作表率、当先锋”,树立党员先锋作用。如组织学生公寓“党员先锋服务岗”、在校党员包干毕业生宿舍、“文明离校监督员”,为母校站好最后一班岗等活动,将党日活动同学生本人结合,使党的宗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深入人心。
视学生公寓建设发展情况定期开展学生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在交流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持续性的服务活动,学生群体的整体风貌发生了质的飞跃。诸如在开展“服务学生、党员先行、清洁公寓迎新生”主题党日活动中,会有更多的非党员学生参与;每次在宿舍卫生大扫除和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中,也总能看到公寓学生的身影。党团组织进公寓,不仅仅是要发扬党员学生的服务精神,更深远的意义是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印刻在每一名大学生心中。
宿舍文化建设的管理和服务,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在管理方面,法学院以制度为准绳,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通过《法学院综合素质测评办法》《法学院公寓卫生检查和奖励细则》、“五有”文明宿舍评比方案、学生公寓查寝工作办法、学生“十不”承诺书等一系列制度约束,提高学生们的规矩意识。在日常服务方面,运用互联网技术,在法学院公众号开设宿舍专项板块,给予学生点对点的服务,将学生所提的建议汇总整合。定期开展师生座谈会,实行民主管理与决策,实现线上+线下的综合管理与服务模式。以学生所提“宿舍走廊灯光影响睡眠”为例,公寓管理者高度重视,在后台了解情况后及时与同学进行线下沟通,最终商定解决方案:设置遮光板。并且采纳学生的建议,在遮光板上印制“学在山理、德法兼修、与时俱进、与法同行”的标语。除此之外,定期开展学生公寓卫生大扫除及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每月开展卫生成绩优秀宿舍奖励活动,发放卫生纸、肥皂、洗衣液、垃圾袋、衣服挂等日常生活用品。每月开展“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在奖惩机制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上述方式,在学院与公寓之间,在师生之间搭建起良性的互惠发展平台。
宿舍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弥补课堂学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工作实际,与公寓中心积极合作,在二号学生公寓开设并装饰两个自习室。根据学生反应公寓噪音较大的问题,及时更换隔音大门。持续24小时供电,支持同学们利用充裕时间学习的要求。在一号学生公寓曦林书屋设置团员先锋岗,积极为同学们服务,满足同学们对于阅读书目多样化、便捷化的需求。组织大学生们在学生公寓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方法指导、党团学干部一对一帮扶等活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通过开展宿舍活动品牌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方法以及学生宿舍文明习惯养成的新途径。结合时代潮流,承办校级“公寓的故事”微电影大赛,宿舍文化节之“我寝我秀”文明宿舍评比、“我的宿舍我做主”宿舍收纳活动、“情系法苑、铭记时光”15天宿舍花式打卡等活动,创建有法学院特色的宿舍活动品牌,助力学校“五有”人才成长。
通过对“五进”文明宿舍的建设,学院文明宿舍建设以“五有”为特征,其成效显著。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科学生更应强调法治意识、契约精神。通过思政工作建设,学生的思想建设意识有了显著提高。改变了以往“我行我素”的行为和态度,四个年级宿舍的自治公约签约率达100%;学生公寓刷卡机打卡率达99.00%。
“宿舍温馨有底蕴”是学院公寓环境所力求达到的目标。在管理与服务的双重推进下,2021年度学生宿舍卫生成绩合格率达到97.15%,符合学校年度评价A档标准。在针对公寓学生的回访调查中,大学生对公寓环境的满意度达到98.00%。
在宿舍管理层面,注重同寝室友的矛盾早发现、早调解、早解决,融洽同学间的关系。侧重于学生自治,辅导员协助,从根源上消解冲突的发生。在党员学生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下,服务意识蔚然成风。在2021年全校评选的40个“标兵宿舍”中,法学院2BH216、2BH221、2BH614三个宿舍名列其中;2021年度有18个宿舍获得校级“文明宿舍”荣誉称号。
在公寓学习环境软硬件的综合配置环境下,室友们积极上进,有良好的学习风气。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宿舍成员互相鼓励、督促,为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而努力。1BH511寝全员优质就业,1BH516寝3人考取公务员。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法学院举办的安全知识竞赛中,学生对禁止吸烟、安全用电、防火防盗防诈骗等安全知识已然耳熟能详。
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自查+互查+抽查”的模式,坚持对宿舍安全隐患零容忍,法学院安全违纪率持续下降,2021年度法学院仅有2次违纪,安全违纪率低于1%。
高校要重视宿舍文明建设,将宿舍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深入挖掘宿舍文明建设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不断加强高校宿舍文明建设。高校教育工作不仅要聚焦在学生的学习上,也要投射在学生的生活上。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高校对宿舍文明建设的重视有利于学生对宿舍文明的正确认识,强化宿舍文明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助力。
宿舍文明建设不仅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也包括宿舍硬件建设。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高校应加强对宿舍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学生宿舍生活是校园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宿舍文明相对于其他文明工作而言更具有其独特性。良好的硬件设施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增加学生的居住幸福感,增强学生对宿舍的归属感。学校应加大对宿舍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宿舍硬件设施,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增强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可程度和喜爱程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应该建立健全学校宿舍管理制度,约束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代大学生还处在心智不成熟时期,因一时冲动而导致犯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学校应该健全宿舍管理机制,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约束学生生活,用制度约束学生行为。加强人性化管理,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学生对宿舍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强化宿舍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有利于高校为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才。
高校应拓宽对宿舍文明建设的宣传渠道,部分学生对于宿舍文明的理解表面化,高校可以将宿舍文明建设融入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宿舍文明建设的认识。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宿舍文明建设的宣传,在校园微信公众号或抖音、官方平台上发布一些关于宿舍文明建设的内容,多组织一些有关宿舍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宿舍文化的认同感,推动“五有”宿舍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