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宏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面临着新的挑战。陕西省宝鸡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分析和把握困难群众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需求,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不断丰富和拓展“基本生活”内涵,创新救助理念、救助内容、救助方式和救助服务,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制度衔接、运行规范、兜底有力的救助保障体系,更好发挥民政在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兜底作用。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始终把群众的难事当成国家的大事和自己的家事,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有效运行,压实县(区)、镇(街)、村(社区)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责任。寻找部门联动保障的“最大公约数”,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大救助格局。二是强化力量配备。树立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就是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贡献的担当意识,按照县区不少于5人、镇街3~5人、村级1人的标准配备三级民政工作人员,推动建立儿童主任、爱心助老员补贴制度。加强现有基层工作人员培训,每年举办不少于1次社会救助政策培训、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提高专业化救助服务水平。加快镇(街)社会工作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导、送医护理等多样化服务,提高基层经办服务能力。三是强化支持保障。坚持民生优先,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和规定标准配套落实救助资金、配齐基层工作力量、加强政策资源衔接、落实基层工作经费,加快形成资源统筹、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同向发力的综合救助工作新局面。
一是主动识别救助对象。坚持“线下主动发现+线上监测预警”相结合,建立个人主动申请、平台信息核对、部门信息比对、干部定期回访相结合的发现和核查机制。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加强对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到2024年,将建成集城乡低保、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等11类社会救助为一体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综合平台。二是分类落实救助政策。把精准救助作为衡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尺,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完善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落实刚性支出扣减、重病重残“单人保”、家庭财产适当豁免等政策。开展分散特困人员照料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行临时救助“分级审批、先行救助”和急难发生地直接救助,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解决好困难群众遭遇的疑难性、个案性问题,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不落一人。三是提升救助服务水平。紧盯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加快政府购买服务,扩大农村精神障碍患者集中托养试点成果,推进社会工作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做好社会力量与困难群众需求的对接,推动救助内容从单一性救助向多层次救助、多维度保障转变,加快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一是加快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以护理型为主的养老机构建设。今年底,将建成172所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达90%、服务覆盖率达100%;到2023年底前,将完成14所敬老院消防设施、护理型床位、适老化等改造提升;2024年将实现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机构县区全覆盖;2025年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将不低于55%。开展农村互助幸福院星级评定,建立长效运营管理机制。健全“爱心助老员”队伍,完善农村留守老年人定期访视、照料服务制度,提升关爱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儿童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将市儿童福利院打造成为集养、治、康、教和社工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儿童福利院。完善走访探视、监护评估、转介帮扶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动态信息,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水平。建立“发现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未成年人保护联动响应机制,今年,将完成5个县级未保中心建设,2025年,县级实体化运作的未保机构覆盖率将达70%。三是推进残疾人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数据共享比对机制,逐步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向低保边缘家庭延伸,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向三四级智力残疾和精神障碍残疾人延伸。加强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管理,推动实施“跨省通办”和“全程网办”,到2024年将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审批权限下放至镇(街),压缩办理时限。加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到2024年底,将建成12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2025年,将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县区全覆盖。开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工作,建成康复辅助器具综合展示体验服务大厅,2023年底前,将在50%的社区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四是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加强救助机构硬件设施建设,提升站内照料服务水平。完善街面巡查和转介处置机制,持续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切实保障受助人员合法权益。建立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加大救助寻亲服务力度,做好落户安置,强化源头治理,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探索建立多元化监督评价机制。扎实开展困难群众救助领域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和打击违法违纪行为,坚决守护好困难群众的每一笔“救助款”。将社会救助发展成效指标纳入市对县区绩效考核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实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绩效考核第三方评估。二是探索建立困难救助对象失信惩戒机制。稳步推进将虚报、瞒报、出具虚假证明等违规失信行为纳入公共信用信息,通过建立“黑名单”等措施,对不尽赡养、抚养责任以及虐老、家暴等道德失范行为和恶意骗取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的行为予以惩戒,引导被救助对象在条件具备时主动申请退出,做到能进能出、动态管理。三是探索建立风险防范处置机制。抓好服务机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开展各项救助政策宣传和养老服务领域识骗防骗教育,压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及时处置侵害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事件,促进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规范、高效运行,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