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版教材中关于民间故事的教学策略
——以《牛郎织女》为例

2023-01-24 09:16候志芬云霄县元光小学福建省漳州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牛郎牛郎织女织女

■ 候志芬(云霄县元光小学/福建省漳州市)

统编版语文教材该用怎样的观念和要求来指导教学,怎样高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学校推行了“转变教育目标指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改理念为我指点了迷津;拜读了《小学语文教师》温儒敏主编关于统编版教材“理念”的讲话,我醍醐灌顶,民间故事的教学——以《牛郎织女》为例子就这样开展了。下面是我教学《牛郎织女》时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用故事的逻辑来指导读民间故事

教材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对学生的素质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统编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我们安排了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华夏炎黄子孙都不陌生,教师们都说这么熟悉的故事没什么嚼头,可这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安排在小学高年级,到底有何意图?学生们应该从中读懂什么?获得哪些能力?带着这些问题,我先“赤手空拳”读教材,把一整单元的内容都通读一遍,获得了最真实的感受和认知。

“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结晶。”单元导读这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为我们诠释了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1.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它属于口头文学。2.民间故事是经典。因此作为中华儿女就应该弘扬和传承。3.民间故事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这就告诉我们民间故事是出自老百姓之口,并经过他们口口相传而流传至今的故事。这些故事其实就是老百姓心中美好的愿望,甚至代表了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往往带有夸张的,超乎自然的,不切合实际的想象。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西周末年就产生了,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版本有好几个,这些版本在细节上有差别,但故事的结局大体一致。它在民间流传很广泛,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对于这样的故事,我认为教学《牛郎织女》这篇课文就要打破常规,走不寻常路。如果像以往的教学局限于词句训练,在课堂上花大把时间去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自然段的意思、意义段的意思、主要内容、文章主旨,对于教学《牛郎织女》这样篇幅较长的民间故事,可能收效甚微,也不能体现统编版教材的优势及民间故事的文体特色。

我在教学《牛郎织女》这篇文章里用故事的逻辑来指导学生读故事。教学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了课文内容,上课时请学生交流民间故事的特点,教师来总结概括民间故事的特点。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我让学生先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再让孩子们明白学习民间故事的意义。接着在课堂上播放《牛郎织女》录像片,并相机出示板书: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2.牛郎和老牛是如何相处的?3.他和织女是如何认识的?4.织女是个怎样的姑娘?这样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学生把问题解决了,对于掌握故事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了。

二、关注人物性格和行动,感知中华文化

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以神奇的想象,浪漫的思维深受孩子们喜欢。民间故事蕴含的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们奋进;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百折不挠,迎难而上;人道主义精神则教会人们做人的道理。

《牛郎织女》讲述的是很早很早以前有个孩子,从小没了父母,跟着哥哥嫂子生活。哥嫂待他很不好,他只好和老牛相依为命。他没名字,人们叫他“牛郎”。牛郎在老牛的指引下,结识了到凡间游玩的仙女——织女,并与织女结婚,婚后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非常幸福美满。可是却惹怒了王母娘娘,被王母娘娘硬生生地拆散了,最后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的凄美故事。在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不喜欢谁,原因是什么?孩子们通过这样的问题,经过自己理性的思考,感知了中华传统的魅力。透过这些故事,我们能看到牛郎代表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哥哥嫂子代表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假丑恶;王母娘娘则代表封建统治者的专横。这样的故事让我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看到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代的伦理纲常,善恶美丑,道德取向……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我趁热打铁:“牛郎和织女每年的鹊桥相会,对于这样的结局,孩子们,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们唏嘘不已,善良勤劳的牛郎和心灵手巧的织女本应幸福地结合在一起,可因为王母娘娘的专横,拆散了他们,有情人却不能成为眷属。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他们美好的愿望,就安排了“鹊桥相会”这样的故事结局。这样的结局,使孩子们对民间故事这种文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时,我先引用唐代诗人林杰的诗《七巧》,让学生诵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接着介绍“乞巧节”的由来,让学生再次从古诗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又一次强调了民间故事不是历史故事,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并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它是人们用来寄托美好情感,表达自己诉求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不能把牛郎的形象高度美化,更不能把他的道德上升到完美的层面,从而来贬低王母娘娘。民间故事就是这样代代口耳相传,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这个环节的教学关注了人物的性格和行动。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感知了中华文化,实现了统编版教材“立德树人”的理念,做到了“春雨润物于无声”,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关注学生口头表达,创造性复述故事

民间故事这一单元导语中提出“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是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大纲”指出中年级学生要学会“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故事”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要求。什么是“创造性复述”?就是要求以原有的故事内容为基础,尊重故事的基本内容和百姓的情感寄托,把故事情节“添油加醋”地讲具体,讲生动,讲得引人入胜。

民间故事既然是老百姓创作并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它的语言就是极其典型的平民化,也就是通俗易懂。在这通俗易懂的语言里却隐含着老百姓心中美好的愿望,这也是他们的价值观与追求。我们上课时,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民间故事的语言风格及其寓意,为创造性复述作好铺垫。

“创造性复述”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为了完成“创造性复述故事”这个任务,我先引导学生找到“故事创造”的生发点,然后再丰富细节,增加情节。在这个环节当中,我是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一环扣一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具体做法:

1.以文本为载体,学习把情节讲具体。我上课时先让孩子们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作者是如何把牛郎和老牛亲密相处的事情写具体的,接着让学生复述这个情节,然后展示评价。教师总结:只有通过具体的事例,丰富的细节,才能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这个过程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的语言魅力,又训练了学生口头的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语文园地二”中“狼借口吃掉羊”的例子,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创造性复述”可以通过丰富故事里的情节,适当添加人物对话,把故事讲生动,讲有趣,教师在此因势利导,创造性复述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

3.出示课文后面的练习题第二题。(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在完成这道训练学生口语能力的题目时,我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可以增加故事情节,如:牛郎看到村头的狗二结婚了,他把这个喜讯和老牛分享。还可以通过丰富细节来使故事更引人,如:牛郎看到狗二结婚了,心里既羡慕又高兴,他兴冲冲地对老牛说:“牛大哥,今天村头的狗二结婚了,可热闹了,他的新娘子遮着红盖头,我看不见,你说说他的新娘子漂亮吗?……”孩子们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边思考边娓娓道来,甚至动情处肢体语言都表现出来了。

4.学生们看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但是版本很多,故事情节有些不尽相同,牛郎和织女初次相见时的情节是怎样的呢?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就是创造性复述,孩子们的答案精彩纷呈:牛郎从树林里走出来,双手托着纱衣,憋着涨红的脸,小心翼翼走到织女的面前,说:“姑娘,别着急,你的衣裳在这儿。”一看到织女,牛郎眼睛都直了,心想:“世间怎会有如此貌美的女子,她就是老牛说的仙女,她是我的妻子?”神思恍惚间,只听见一个柔美的声音嗔怪道:“你是谁?你怎么拿了我的衣服?”牛郎连忙双手奉还衣服,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冒犯了姑娘,是我家老牛告诉我这么做的。”织女一听,心里嘀咕:“老牛会说话,莫不是骗我的?”可悄悄看一眼牛郎,是个实在人,于是对牛郎说:“我随你回家看看那头老牛吧!”……

通过这样创造性的复述,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感情阅读,引发孩子们的好奇与幻想,使教学既得其意,又得其言。创造性地复述,引导孩子在读故事的同时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一同参与、情智与想象一同迸发,既让学生愉悦了身心,又丰富了情感,体现了新教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四、践行“群文阅读”,适当拓展知识

《牛郎织女》一文中不可思议的地方为故事增加了很多生动,传奇的色彩。故事中的老牛,竟然会说人话,还会预知未来,它到底是何方神圣?织女心灵手巧,她在天庭织布,织的都是非常漂亮的彩锦,那些彩锦就是我们凡人眼中灿烂的云霞……这些故事情节都非常神奇,也很梦幻,甚至是异想天开,正因为这样凸显了民间故事的特色——浪漫,充满悬念。课文中还有哪些不可思议的情节?鼓励孩子们大胆交流,再次感受民间故事浪漫、神奇的艺术魅力。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交流《牛郎织女》这个故事中不可思议的情节,以这个为依托,接着又引发孩子思考:还有哪些民间故事也有不可思议的地方?这时候,学校教改中的“阅读课程”中推出的“群文阅读”的新教学策略就启动了。《白蛇传》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不可思议的情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不可思议的情节?《孟姜女哭倒长城》中有哪些不可思议的情节?

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怎样完成这些文章的阅读?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告诉学生以粗读略读为主要方法;也可以跳读,找出文章当中不可思议的情节。从学生们的答案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民间故事,也许孩子们早就耳熟能详,也许在孩子们童稚的心灵中早就种下了种子。这些不可思议的情节可能就是他们心中渴望实现的奇思妙想,可能是他们在幼小心灵中难以理解的问题,“牛皮真的能带牛郎飞上天?”“成群的喜鹊真能搭成一座桥吗?”“孟姜女真的哭倒长城吗?”“法海是一个和尚,真的能把蛇仙镇在雷峰塔下?”带着这样的一个个疑问,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被充分激发了。践行这样的“群文阅读”,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又让学生再次深刻地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的唯美、浪漫、神奇、悬念丛生的特点。

世界的每个地方都有民间故事。在欧洲,我们可以追随着小牧羊人的脚步去寻找那三个会唱歌的苹果;我们还可以聆听伊凡与灰额猫、山羊、绵羊的聊天,这些民间故事都会让人忍俊不禁。在广袤神秘的非洲大地,“曼丁之狮”松迪亚塔的英雄故事让我们荡气回肠。民间故事不仅能让我们领略到精彩的故事情节,还能让我们认识许多热爱生活,心地善良,正直勇敢的人物,如:舍己为人的海力布,充满智慧的八仙,追求爱情的蛇仙。

任何事物都在变化发展,文学和科学一样都会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往往会取代另一种旧的科学技术。可文学却不一样,它会有变化,却不是被否定和取代。经典不会因时光而黯淡了它的光泽,相反,它会随着岁月的长河愈古老愈醇香。古老的民间故事也会愈品愈有味道。民间故事的熠熠之光将照亮儿童的阅读之路,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只有精准把握民间故事的特点,充分挖掘民间故事的阅读价值,立足“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牛郎牛郎织女织女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渡鹊桥
牛郎织女
吟织女图
是织女,更是吃货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