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玉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更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课堂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之外,还应充分挖掘出涵养人格魅力、提升道德品质的思政素材,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成长,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
自媒体内容广泛,且具有平民化、易操作、传播快、智能化等特点,因而在现代社会获得快速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深受自媒体的影响,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从传统的课堂中获取知识,而会顺应潮流,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打造新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母语理解与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8年,在《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431号(教育类136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教育部又明确表态:“今后,我们将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和支持高校进一步强化‘大学语文’教学地位,提升‘大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紧跟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中,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又能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渗透,还能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满足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课程思政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不能牵强附会,要以巧妙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开展,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媒体特有的优势,拓展学习方式,利用MOOC或超星学习通开展混合式教学,延伸语文学习场所,使课程思政不再局限于课堂,而能够多层面、立体化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文学史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当前我国高校已建成相对成熟的大学课程资源体系及指导理念,为高校各门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一定时限性和传统性问题(例如部分现行教材在编写时并没有明确体现思政元素),无法充分实现与时俱进的、多元的、易于学生接受的思政育人目标[1]。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丰富思政教学手段,能推动高校语文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满足学生对多样化个性化教学的期望。
笔者以本校英语专业一年级的班级为试点班,展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教授第一单元《诗经》《楚辞》的过程中,以自媒体平台为媒介,展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挖掘作品当中的思政元素,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作品背后的思政元素,通过深度讲解和对比学习,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提升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1.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三维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诗词抒情言志的传统,使学生具备自主鉴赏《诗经》和《楚辞》的能力;通过构建精神家园,涵养人格魅力,提高道德品质,坚定理想信念;使诗歌发挥中国传统诗教的社会功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
2.明确思政育人目标。通过分析和提取所教授单元课文的内容,立足专业基础,将教学内容分为了“文化自信立师德”与“家国情怀铸师魂”两大模块,以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文化归属感,在建立文化自信中实现立教师之德,在感悟古人家国情怀中铸职业之魂,为振兴乡村教育而努力。
3.确立教学方法。在学习通平台发布课前任务清单,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观看慕课、完成分组任务;课中通过讲授、小组讨论,合作评价等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完成学习通平台发布的作业。理清思政元素,使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的运用,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4.课后反思。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个人学习反思报告,对本堂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反馈。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本文以《大学语文》第一单元的课文《山鬼》课堂教学活动为案例,介绍分析如何利用自媒体互联网平台打造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山鬼》是《九歌》当中的一部作品,诗中讲述的是山中女神山鬼精心打扮与心上人赴约却久候不至的爱情故事。学生在初步了解诗歌大意时都会认为这是一部普通的爱情诗歌。但学生按照文本的理解,就完全忽略了诗中蕴藏的思政元素。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诗歌当中的思政元素,教师在课前,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有关屈原生平的相关视频和名家讲解,并安排多元化学习任务,如让学生了解屈原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屈原以男女之情写君臣关系的“香草美人”的特殊用法,为后期融入思政教育做好铺垫。
在课文讲解部分,通过呈现图片,帮助学生观察山鬼出场的装扮之物,薜荔、女萝、辛夷、桂旗、芳馨等,结合屈原生平经历和之前所学《离骚》,理解屈原以香草作为山鬼的佩饰之用意,帮助学生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并进行触类旁通,明确山鬼这一美好的形象是屈原内在品质的外化体现,寄予着屈原美好的理想。又通过播放作品朗读的音频,增加学生对该诗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山鬼猜测、疑虑、自我宽慰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对山鬼未等来心上人的焦急与绝望能感同身受,结合课前预习,引发学生思考,这一失信对山鬼来说意味着什么,对屈原来说又代表着什么。引导学生将山鬼遭遇和屈原遭遇相结合,找出二者的共通性,使学生为屈原被楚王疏远、美政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而感同身受,从而理解到山鬼与心上人赴约久候不至,象征着屈原爱国理想难以实现,使学生为屈原的家国情怀所感染,为他无私奉献,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打动。再通过哔哩哔哩网站播放屈原投江的视频,深化学生对屈原家国情怀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教育,实现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为了使学生在诗歌学习阶段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思政主题,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媒体预习时思考四个问题:1.屈原为何以香草为喻;2.屈原为何以山鬼自比;3.后世有没有类似的写法;4.谈谈对屈原家国情怀的认识。并在课堂上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问题讨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情绪非常高涨,在问题讨论阶段积极性极高,充分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发表自己的观点,陈述相关理由,针对问题一,从楚地文化、风俗、楚人的喜好入手,制作成短视频进行阐述,清晰明了;针对问题二,参考网络上的专家解读,提炼自己的观点;在问题三的环节,课堂讨论氛围浓厚,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建构进行知识迁移,通过自媒体平台的智能推送,找出诗歌中比喻象征的用法,开拓思维;在最后一个问题中,学生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杜甫、陆游等谈到现代爱国人士,进一步提出了当代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思考,结合当下国情,谈谈作为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在未来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价值,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在英语教学中传承,提高乡村教学质量。在讨论的过程中,利用学习通平台展开生生评价,提高课堂趣味性,增加课堂互动性。这样的学习效果对于完成本课程思政目标,即关注国家命运,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一教学案例表明,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媒体平台,融入自媒体素材,既符合当代大学生对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的要求,又能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展开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方式,深化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
为了深化思政育人效果,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后,给学生发布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自媒体平台,挖掘本单元《诗经》《卫风·伯兮》一诗的思政元素,形成课后反馈报告。在提交的反思报告中,学生均提出了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通过古典诗词涵养精神品格,形成思辨性思维,在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碰撞中,突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坚定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利用自媒体打造第二课堂,既能发挥大学语文学科的优势,又能进一步涵养学生的精神品格,提升人文素养,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
作为语文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确自己作为自媒体主体的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纷繁杂乱的自媒体信息做正确的辨析,利用自媒体技术进行正面的文化传播与教学普及。例如成立班级微信公众号或注册班级视频号,将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微信公众号或哔哩哔哩网站进行投稿制作,在班级内进行宣传和评比,提高自媒体平台在教学中的影响力,将“立身”“守心”“齐家”“忠君”“忧国”等思政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文化吸引力与精神感召力。
充分利用自媒体“音、视、文、画”的视听优势,采用“微课堂”“微教程”“微公号”等教学模式自制媒体信息进行视频教程教学、直播教学、资讯互动教学。[2]积极搭建自媒体校园学习平台,鼓励教师将学习成果、课题研究、反思教学以及当下的时事热点、优质的课程思政资源发布在校园平台上,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一个开放的网络学习场所,每日更新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每日登录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后台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设置相关的学分,如观看视频、阅读文章、解答题目、发表评论等,将学习成果最终纳入考核当中。这一平台的打造,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学习场所,也为学生群体塑造了一个有引领性作用的网络社交空间和学习空间。
在大学语文的思政教学中,课文中的思政元素往往来源于文本内容,尤其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思政元素的主体都为古代先贤,学生虽能理解,但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感,缺乏时代性。因而教师可根据所授内容的适配性,选择合适的自媒体素材,借助课文的主题内容,以自然的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大学语文《登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自媒体平台为学生推送杜甫的生平和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之成因外,还可以联系当下,结合疫情大考,选择当今社会与杜甫有着同样忧国忧民情怀的钟南山院士以及在疫情中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投身到抗疫一线的社会人士,帮助学生理解诗中贯穿古今的家国情怀,这样既可以拉近学生与思政主体的距离,也可以使学生以之为榜样,引导学生产生思想共鸣,明确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命运相关联,从而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该自媒体素材的巧妙融合,相较于说教式的课堂,更具有说服力,也更能达到春风化雨般的效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自媒体由于其简单化、便捷化、平民化等特点迅速占领了各大网络平台专项移动端,使参与自媒体的人群及自媒体信息覆盖的人群大大增加。[3]从而导致媒体信息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教师在选择自媒体素材的同时,还应对自媒体主体进行了解和评估,选择正能量的素材融入教学当中,以期实现更好的效果。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人的重任。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增强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同时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群体,高校语文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自媒体这一时代产物,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开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