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颖 张晓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在数字化教育变革中,高校要不断加强“数字教育”顶层设计,促进数字化育人,助推实现教育现代化。
智慧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育人而形成的一种全新转型模式,其核心要义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环境等系统赋能,提供更具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精准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中国在新一轮改革和全球新工业革命的聚合下,社会变革与教育变革已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教育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所带来的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生物空间融合引领的新工业革命,必将重塑教育的新样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革命引发深刻的教育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能够最大程度收集和整合教育资源,使“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一种数据链接、数据沉淀、数据组接的过程,是一种精准整合数据、处理数据的活动”。[2]眼动跟踪技术、面部表情识别技术、运动传感技术等,能够通过收集学生的注意力程度、情绪状态、行为变化等数据,通过算法处理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状态,研判学生心理状况和思想动向,为教师进行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能够以课程评价体系为依据,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实现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课程,担负着为社会现代化发展造就人才的重任,需要持续推进自身现代化发展,不断适应变化和发展着的实际。在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就是要构建智慧思政平台,积极适应和利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教育物质环境的变革,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有效发展自身,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方法、载体、管理的现代化,更好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
开展“智慧思政”建设既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的关键战略选择,又是高校实现数字化育人的关键一招。要发挥智慧思政驱动高校数字化育人功能,必须深刻理解智慧思政面临的认知困境、数据困境以及技术困境。
智慧思政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理论存在一定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育人理念的程序性思维与开发性思维。程序性教学思维强调教学过程的固定化、程序性,强调按照固定的模式和路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统一的标准、计划和流程来‘加工’学生这些‘产品’”[4],虽具有节省教师时间和精力的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扼制思政教学的活力与创造力,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开发性思维强调教育中双主体的能动性,强调教师的主动构建和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以及时有效的教学反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育人方式的“教、服、管”与“启、引、智”。智慧思政不是通过压迫式的“教”驱使学生信服,达到顺利管理的效果。也不是依靠智能技术实行的填鸭式知识学习,而是要利用智能化技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高阶思维,塑造高阶人格,增进学生智能。因此要求智能技术突破物的层次,达到塑造人之智慧的境界;三是育人手段的“以技辅教”与“技教融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技术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发挥效果不佳。智慧思政强调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汇聚教育的合力,增强育人实效。“技教融合”的转变,不仅是对教育者观念的要求,更是对教育者能力的挑战。
智慧思政建设离不开海量数据资源的支撑,数据越多,可供给的教育资源越多,但在现实中,海量数据的采集、管理与运用出现了大量问题。一是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导致大量数据资源尚未采集,已被采集的数据或是残缺、零散,导致数据不完整,或是陷入“沉睡状态”,没有完成应用转型,难以发挥大数据的育人效果。二是大量的零碎的、非结构的、非逻辑的“表层数据”,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认知负担,造成学生数据成瘾甚至价值迷向。因此,智慧思政为了避免学生的大脑成为数据垃圾场,必须对“表层数据”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兴趣偏好精准推送和匹配,以数据资源的精准化定制和系统化呈现使学生增长智慧。三是海量数据难以共享。各级各类思政资源多、杂、散,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都各自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数据资源分散在不同主体之间,呈现出“私有化”“碎片化”特征。受限于数据鸿沟和技术壁垒,数据内容重复、数据不通用、数据资源浪费等现象广泛存在,教育数据“条块化”严重,缺乏有效统筹,共享难以实现。因此,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积极拓展资源广度和深度,筛选整合精品资源,形成兼具科学性、人文性和共享性的数字育人资源。统筹高校数据资源,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
从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角度来说,智慧思政面临着海量零散的表层数据,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专门的技术设备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整合,经过专业化处理之后才能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行智能分发。但目前大数据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智能软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还处在融合的磨合期。从工作队伍来看,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智慧思政需要懂技术又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来推进工作,但我国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文科背景,同时高校也缺乏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导致高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削弱技教融合程度,阻碍智慧思政建设。因此要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数字素养,使其具有高阶的数字沟通和协作能力,在技术层面能与技术人员展开数字交流,参与智能管控全过程,实现对育人效果反馈的追踪,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增强信息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其能够深刻领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在育人层面与思政工作者深层互动,在技术层面满足智慧思政育人需求。
教育资源是教师教育科研和学生学习交流的基本保障。当前,智慧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把零散、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高校研究者和管理者应当关注的问题。
加强育人资源“云供给”无疑是进行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举措,是满足高校教育资源共享需求,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一是打造综合集成的智慧思政教育平台。首先,要将智慧理念充分融入平台打造和运行全过程。智慧思政平台不是思政课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教学活动的深度参与者,平台建设必须在技术支持基础上强化“技教融合”理念,构建共建共教的“双师”型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智慧平台的优势。其次,要坚持集成共建原则,由政府牵头、高校协作、社会支持,最大程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生态圈。最后,提供个性化资源供给。在整合精品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优势,通过对资源使用的跟踪反馈、过程性数据收集、个性化资源推送等手段,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实现优质师资供给。高智能素质的教师资源决定着高校智慧思政育人的质量与成效,建设智慧思政,离不开优质师资的供给。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首先需要充分引导教师群体增强智慧思政教育理念。高校应着重从思想上打破当前对智慧思政的认知困境,培育教师群体的智能思维,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智能思维、数据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提升智能技能和素养。高校还应立足智能技术,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和创新转型。
虚拟现实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可以通过虚拟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从“现实态”延伸到“虚拟态”,从而在网络云端构建出高度智能化的仿真实践场[6]。教育对象能够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过程中接触和感知到高度仿真的实践教学,在新奇感中提升获得感。打破育人场景“次元壁”。首先,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虚拟实践场景中,使用者的参与大多是输入口令式的“机器语言”,遵守冗长呆板的规则和程序进行,人成为非核心的参与者与“旁观者”,难免导致人主体性的消解。因此,在打造实践场景时,要避免技术异化、信息异化,坚持以人为中心,提高学生参与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科学选择虚拟仿真内容。在设计虚拟仿真内容时,依据教育目标选择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与虚拟仿真技术匹配度高的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地方特色,能够体现正确价值导向的内容。最后,要打造虚拟仿真场域。传统的思政课实践以线下形式进行,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经费、交通、人身安全等问题。智慧思政能够打造虚拟仿真实践平台,依赖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虚拟现实(VR)等技术创设情景,打造如虚拟博物馆、虚拟纪念馆、虚拟档案馆等虚拟实践场域,使教育对象在高感知、全息化、沉浸式的情境里获得丰富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点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满足意识形态的内容选择与社会控制需要;二是满足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发展需要[7]。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忽视了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智慧思政能够对教育对象精准画像,精准供给,精准追踪,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实现育人效果“云定制”。首先,精准画像。智能技术能够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可穿戴设备、深度学习算法和强算力等手段,动态监测学习者的注意力程度、情感情绪状态、行为方式,通过算法处理和分析数据,建立学习者模型,研判学习者的关注类型、知识偏好、需求内容等,明确教育对象现有特征。其次,精准投放。在精准画像基础上融合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形式,依据学习者的个体需要、个体偏好和学习风格提供精准化的内容生产,以显性或隐性方式进行投送,及时强化资源供给。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的精准画像,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差异化、层次化、动态化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精准追踪教育对象思想与行为。智慧思政要与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宿舍、智慧食堂建设关联,通过不同生活场景的智联智通,收集教育对象的动态数据,密切追踪学习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检验学习者在实践中能否形成积极的思想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