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雅竹
2021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这是未来几年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行动纲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特殊教育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具有的独特意义。
一,发展特殊教育有助于推动教育从关注抽象人到关注具体人,回归育人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江苏贯彻落实国务院“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首次以政府名义将特殊教育定义为面向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以及神经发育障碍(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特定学习障碍等)、情绪行为障碍等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教育。该定义突破了特殊教育就是残疾人教育的藩篱,将特需学生从抽象的学生群体中凸显出来,清晰化为鲜活、差异的个体形象,全面、精准地纳入特殊教育范畴。这是特殊教育撬动普通教育体系向育人本质回归的过程。
二,发展特殊教育有助于增进对人类生命多样性和社会治理复杂性的认知,推动教育公平。特殊和异常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只要人类存在,特殊障碍就将如影随形,特殊人士承担了人类进化所付出的代价。把起跑线拉得再平,也无法消除天赋的差异。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如果满足差异原则,就可以实行不平等分配,以便改善处境最糟糕的人的状况(刘擎,2021)。这是正义的要求。特殊教育通过差异教育服务体现社会制度的正义,推动教育从机会公平走向实质性的过程公平,并同时影响一代公民建立社会公平、差异分配的观念,为建立基于复杂性的社会公平治理体系奠定基础。
三,发展特殊教育有助于探索建立赋权增能的特教特办管理机制,推动因材施教。从“十三五”开始,江苏探索建立特殊教育规范管理制度,其核心是严格监督保障前提下的自主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家长许可制度保障家长在评估诊断、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决策权和参与权;学校服务清单制度公开承诺为孩子提供特殊教育服务;集体审议和决策制度保障特殊教育责任落实到人、可追溯;个别化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保障特需学生发展纳入所在班级、学校及校长个人考核评价。在上述制度基础上,赋予学校个别化教育的充分自主权:支持学校依据普教和特教标准进行课程适宜性改造,改造内容包括课程结构、课时安排、班级编排、目标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式、作业设计、教育评价等几乎所有的课程、教学要素与环节。“十四五”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依托资源教室和专职特殊教育教师(特教教研组长),在普通学校设立特需学生发展支持中心,负责全校融合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和教育教学科研。省教育厅组织的特教教师准入资质培训,到2022年底完成约3900人、每人240课时的学习与考核,覆盖绝大部分乡镇街道的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赋权、增能如同双翼助飞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普通学校的既有教育生态。如南通市通州区“县域初中普职特融通发展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成为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正在开启更大影响范围的因材施教试点。
国务院“特教特办”的思路为教育发展圈出了一个改革特区,按需配备人、财、物并提供个别化教育服务的思想适用于特殊教育对象,也适用于遭遇意外变故、特殊疾病、疑似辍学等其他困境学生,更适用于每一个具有不同性格禀赋的普通学生。特殊教育正在以特殊的方式,引领我们找到摆脱教育内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