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琛,詹绍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3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村地区的发展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进展。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及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的社会面貌已焕然一新,但是,如留守现象突出、经济发展落后、传统文化缺失、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弱等问题也依然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农村地区,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农村地区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并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积极寻找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新方案,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使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我国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农村地区的空心化现象开始于1979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当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后便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走出农村,开始寻找除农业生产之外的致富方法。然而,随着20 世纪70 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行,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得到明显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单方面向城市流动,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主体力量,在农民个人经济收入得到提高及城市发展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空心化现象,带来的大量人才外流、农村地区留守问题突出及传统文化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可见,目前农村地区的空心化问题已经成为限制农村地区发展,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而党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乡村的振兴发展作出了阶段性谋划,成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的强大推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的重视,学术界也对农村空心化现象展开了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积累,目前学界对于农村地区空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过程、内涵定义、特征类型及治理路径等方面。本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通过揭示目前农村空心化的特征,提出相关治理措施,以期改善目前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便完成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实现乡村振兴。
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农村空心化的内涵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不同学科的学者纷纷根据其学科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一些地理学者从空间形态出发,认为农村空心化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农村外围地区的健康发展与农村中心地区日趋衰败的差异化现象;研究经济问题的学者偏向于从农村人口转移所带来的“人才空心化”及“人口空心化”方面来界定,例如,李淑鹏(2022)[1]从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所引起的农村人口构成比例的变动给出了具体定义;一些社会学者从人口角度出发,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由于人口流动所引起的农村常住人口及农村青壮年人口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农村地区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及儿童的现象;政治学学者则主要从农村地区人口流失所带来的一系列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给出具体定义,例如张怀燕(2022)[2]认为农村空心化就是因农村地区人才流失所引起的各行业人才出现空缺的现象。李志红(2022)[3]在总结各学者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农村“空心化”主要是指由于农村地区劳动力人口及资源的转移所引起的农村地区多方面空心化的变异现象。万秀丽(2017)[4]认为农村“空心化”是指因一部分具有劳动技能及资本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在农村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社会现象。笔者根据上述学者所述并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空心化的现状,认为农村空心化是指在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中,因为农村人口单方面向城市流动,所导致的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农村地区留守问题突出、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等外在“物”的问题及村庄中赌博之风严重、不健康文化抬头等内在的精神问题的一种现象。
具体来说,农村空心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人口空心化。农村人口空心化[5]是指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共同作用下,农村人力大量转移至城市和非农业部门,造成农村常住人口规模减小和结构恶化的现象。首先,向外流出的主要人群是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在农村地区的往往是劳动能力较弱的儿童、妇女及老人,即为平时大家所戏称的“386199 部队”,而农村地区的主要产业为第一产业农业,这直接导致了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流失。其次,农村地区所流失的往往是农村地区文化程度较高的一批人员,使得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发展缺乏建设主体。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留在农村地区的主要是年龄结构差异大且素质较低的人员,农村地区人口结构恶化,留下了严重的治理风险。
2.农村土地空心化。农村土地空心化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农村宅基地的不合理发展,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后,“人走屋空”现象在各村庄普遍存在,且由于我国宅基地相关机制不健全,大多数村民都选择了建新不拆旧、随意圈占宅地基,导致了一户多宅、村庄内部大量废宅出现,使得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抛荒问题突出,由于缺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大量闲置耕地抛荒,粗放式耕作模式普遍,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3.农村文化空心化。农村文化空心化是指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人口素质偏低、基础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农村普遍缺失,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流失,不健康文化逐渐抬头的现象。例如,目前有大量民间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因为缺少继承人而逐渐消失,与之相对的是落后腐朽文化抬头,红白喜事大肆操办、赌博之风盛行,对农村的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大伤害。
4.农村管理空心化。农村管理空心化是指农村基层管理人员配备不齐,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农村地区基层治理的现象。首先,农村基层治理的主体是由群众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的农村村委会数量急剧减少,无论是农村基层管理组织的数量还是农村基层管理者的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次,农村地区的留守人员本就是年龄结构差异大,文化素质偏低人员,一方面在这一部分人员中很难选到胜任力素质模型较匹配的基层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这一部分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不高,影响基层治理工作的开展。最后,虽然国家一直重视强调农村的基层治理,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相关管理制度仍处于不完备状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领导着农村地区的各种组织及工作。但是随着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空心化现象严重,使得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困境。首先,空心化使得留守在农村地区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及儿童,此部分人员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给基层党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他们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无法正确理解及配合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此部分人员还往往阻碍着正常的工作进展,降低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效率。其次,空心化所带来的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表现为农村村民的老龄化还表现为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队伍的老龄化,老党员的知识结构、工作技能、身心素质等已然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党对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的要求,使得无法发挥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原有带头作用,且这一部分党员受固有思维的影响,为防止自身地位被撼动他们往往不愿意发展新的党员,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老龄化问题陷入一个闭环中。最后,人口流动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难度,部分地区的农村村民已经不再依赖于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在村民中的引领作用已经受到影响,不利于农村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粮食问题是事关国运民生的重大问题,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我国的粮食供给与需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供给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约束,土地资源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剧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不稳定性及不确定性,全球多个国家限制粮食出口,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粮食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刻不容缓。但受农村空心化的影响,“386199 部队”成为留守农村的主体力量。首先,这一部分留守人员自身劳动力不足且素质较低,基础的农业劳作都不能实现更无法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发展新型农业,使得我国的粮食生产无法达到最优产量。其次,流向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工作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远远高于单方面从事粮食生产所获得的收入,受城市拉力作用的影响,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员流向城镇,再加上受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限制,这造成农村土地的大量抛荒,粮食耕种土地的减少直接影响着粮食的产量。最后,由于在农村地区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高于种植粮食的收益,农户纷纷只种植能满足自家需求的粮食将其他土地改种为能带来较高收益的经济作物,造成了粮食的大量减产。
随着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明显,直接引发了一系列农村地区的社会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的问题。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五名儿童中就有一名为留守儿童,且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由于留守儿童多由隔辈的爷爷奶奶抚养,而此年龄段的人受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自身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讲都不能给留守儿童适合的照顾,使得儿童安全保障方面存在巨大隐患。再者,受国家有关政策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大量减少,教师数量少,使儿童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且受学校距离较远因素的影响,儿童上学途中易出现安全事故,寄宿在学校的同学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留守老人不仅需要抚养留守儿童,更需要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干农活、做家务使他们疲惫不堪,饱受疾病之苦,心理得不到缓解的概率大大增加。“老无所养,孤独无助”成为了他们的生活常态。除此之外,农村地区的攀比之风盛行,村民间内部的差距不断扩大等也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稳定。
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6]一书中写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我们将其进行上升概括,可以理解为乡土社会中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以其特有的传统文化来维持的,这种文化可以保证人们有序地进行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礼治”的社会。然而,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的大量外流,一方面使农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缺乏主体建设者,基层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不足,再加上部分地区的文化保护意识不强,使得乡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另外,农村地区传统文化流失的同时也在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大量外来文化流入农村,缺乏辨别能力的村民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袭。
政府对整个社会的驾驭与掌控能力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政府治理能力及治理水平,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而农村地区的自治能力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治理体制的调整,乡村社会有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去改变传统乡村社会的同时,农村地区得到了不少的发展,但是我们仍不能忽视,在城镇化的推动下,由于农村空心化现象对于农村地区自治能力的削弱,影响着我国治理能力的提升。村民选举制度是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即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干部。在这种结构下,农村社会事务的治理主体是村民,村干部受村民委托对村中事务代为管理,受村民监督。但是农村地区的大量流失人员大多为高素质农民,留下来的妇女、儿童、老人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及能力都不足,使得农村地区自治主体不足,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同时,在现有留守农村地区的人员中,很难选出合适的村干部去管理村级事务。加之目前村干部的待遇普遍偏低,工作压力大,琐事较多,哪怕有适合当选的村民也不愿意承担这项工作,使得村干部队伍严重弱化。有时还难以避免地将一些村中恶霸选举上来,使得村庄治理更为恶化,严重削弱农村地区的自治能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目标,解决农村地区空心化问题是关键。客观来说,若要追根溯源,农村空心化主要是由城乡二元体制决定的,现有的一些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的政策差异都成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空心化的一些限制因素,因此,破除一些影响解决农村空心化的一些政策障碍有利于我们解决空心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拓宽农村基层党组织内的人员来源渠道,在内要积极吸取农村地区具有知识技能、管理经验等优秀村民、外出务工返乡的优秀青壮年及退伍军人等到党的基层队伍中来,在外要通过完善有关机制将具有理想抱负的优秀大学生、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年轻干部吸引过来,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得到新鲜血液,更好进行乡村建设。其次,要注重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的人员素质,只有党员干部自身具备了较好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因此,要注重培养他们统筹全局的工作能力,及时了解村民的需求,化解村民在生活中的矛盾与纠纷,成为广大村民的坚实依靠;对于自身政治素养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要自觉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以抵御目前农村地区的不正之风,面临巨大的利益诱惑时应将村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要乐于为村民办实事。在空心化背景下,我们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自身水平,通过不断学习以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并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治理水平。最后,要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现行的工作方式,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基础上要平等友善地同农民进行交流,利用现代新媒体等手段创新管理方式以提升工作效率。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无法获得满足他们期望的经济收入。实际上,这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迁移到城市中具有非常高的迁移成本,因此,如果能够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近转移,在保证他们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能继续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结合我国农村空心化地区的特征及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经验,笔者认为可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近转移:
首先,要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特色的产业优势,实现农业生产高科技。即在保持农产品高效率生产的基础上形成农产品从育种、收获、加工到销售等系列的产业链体系,积极引导农业向优势产业转移,用农业产业化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既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可以解决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其次要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条件允许的地区要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二、三产业,对城乡地区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我国陕西延安市,借助其特有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了不少游客,解决了当地大量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后,学者刘爱梅(2021)[7]曾提出了本土化就地转移模式,即利用现有资源探索利用本土特色提高发展项目实施效果的可能性。相应的,我们也可以主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技能等,运用一定的政策激励措施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内部消化。如可以培养农村地区的乡村能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也可以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培养有关人才,发展和完善各种合作社,提升农村的经营管理能力,增强竞争优势,提高其经济收益,从而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参与进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如上文所说,目前农村空心化使得留守问题越来越突出,影响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解决农村空心现象所引起的相关留守问题迫在眉睫。笔者将从政府、各社会组织及村民自身三个主体给出不同的解决措施:
首先,各级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和关爱留守群体。从中央到地方要筹集支持农村发展的定向资金,使得农村地区的社会救助资金有着切实保证。不断完善留守老人在最低生活保障、基础医疗及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机制,让真正有需要的老人都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我国现有条件,在农村地区全面建立有关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仍有一定难度,我们要分条件、有针对性地逐步完善,对于特困家庭我们可以制定有限救急计划,对于一些孤寡老人,我们则可以采用集中安置的办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救助成本,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可以使得留守老人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其次,学校、社区等公共组织也应该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帮助解决留守人员生活上的困难。以留守儿童为例,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老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应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学习及生活上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督管理,并及时开导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同学,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农村社区组织也应对本地区的家庭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留守家庭在生活上的困难,细心照顾其生活。最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的留守问题还离不开留守人员本身的配合。一方面,留守人员自身要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等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告知社区人员自己在生活上的难处及需求,努力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自身要善于学习,了解基础的法律知识及社区的有关政策措施,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特点,与外出的家人保持沟通,共同寻找出适合自己家庭的健康生活之道。
经济方面的空心化是“有形的”,而文化上的空心化则是“无形的”。要想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并起到引领作用。首先,要继承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一直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保持不败的根本原因,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文化虚无及功利主义广泛散布传播在我国农村的空心化地区,因此,要想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我们必须要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具体地说要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要充满思辨地在我国的历史中寻找有益于发展的经验和智慧。例如,农村文化中包含着的节俭文化便是我们值得推崇的优秀文化。其次,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进行大力的宣传推广,例如在农村地区借助党报地方刊物等影响农村地区的核心人群,通过核心人群的引领传播党和政府的先进文化,带动整个村庄的文化建设。最后,要通过加强农村地区文化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要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引领,丰富完善各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和娱乐活动场所,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与城市文化的衔接,实现城乡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在农村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村民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及道德素养,使他们具备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袭的能力,在农村地区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文化生活的快乐,提升自身精神层面的需求,推动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农村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他们参与到乡村的治理中来,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及自信心。对于有关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都应该以村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按照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来办,还要将目前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新形势及新情况体现到农村村民自治中,与时俱进地推动乡村治理。同时,要不断健全农村地区的民主选举制度。选举是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基本渠道,各地方政府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要求,贯彻发扬民主,严格相关程序标准,强化选举秩序,使基层民主政治能够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村庄治理机制。农村空心化导致原有的村民自治制度难以有效运行,因而我们要根据空心化背景探索出适宜发展的新机制。例如可以通过调整原有的社区组织的职能定位,优化乡村治理的运行机制;通过搭建基层协商议事平台,深入基层民主协商实践,制定并完善相关基层协商议事的方式方法,有效提高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村民全面自治。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现象,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农村地区。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劳动力外流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且长期存在已经阻碍了我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目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因此,我们要对农村空心化村庄给予更多的关注,针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农村自治力的缺失、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弱化等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村庄具有很大的差别,相应的空心化特征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注重对于农村空心化的差异性研究,找寻出适合各地区特点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