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权 贾洪湘
“双减”政策实施已有一年,但关于“双减”的话题仍然热度不减。“双减”政策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重大决策。为什么减? 减什么? 怎么减? 减到什么程度? 到底会不会影响学习成绩? 减负和增效不矛盾吗? 一年来,这些问题成了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有的教师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忧心忡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双减”政策是让教育回归学校,让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做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悟到“双减”——根本在教师,主阵地在课堂。抓好教师队伍,就能确保“双减”政策的落实不走样、不偏航、更有效。
作为百年老校、区域龙头校,长春市树勋小学管理团队针对“双减”落地进行了深入学习、谋划与实践。我们带领全校教师吃透精神,统一思想;为教师行动提供策略,搭好脚手架;为教师创设温馨的工作环境,解教师的后顾之忧。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教师理解政策的水平、把握政策的尺度、践行政策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质量。“双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因此,我们把培养一支思想过硬、心态平和、业务精湛、志存高远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通过不同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为“双减”政策落地夯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应不断提升教师的数据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校带领教师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学情分析”课题研究,每位教师在课前都要通过大数据进行详细的学情分析,深挖教材,集聚团队力量与智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在课中利用数据分布图,统计出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还需要夯实;在课后布置有效的个性化作业,并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安排。
改变以往陈旧单一的集体备课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开启线上线下混合式集体备课新模式。开展跨学科、跨学年、跨区域大单元融合的集体备课,减少集体备课次数,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和质量。“树勋+”教育联盟校在全国有近30 所学校,联盟校本着“树品牌,勋未来,联资源,盟发展”的宗旨,每学期都开展跨区域“云集备”,让不同区域的教师针对共同主题,各抒己见,互相借鉴,共享、共研、共赢。在2022 年居家学习期间,学校组织了三次跨区域“云集备”,同时邀请市、区教研员作为专家进行点评指导。每一次集备活动相当于一次“微培训”,各地的教师参与热情高涨,受益匪浅。三次活动在线参与观看达到4000 人次。在研究—思辨—分享—提升—实践—再反思中完成集体备课任务,提升教师业务修养。
学校教务处定期收集教师在教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针对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譬如,一些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方面遇到了技术问题,学校组织“校本专家”为有需要的教师进行线上与线下专项混合式培训。没有课的教师在线学习、互动;有课的教师在课后观看回放进行自学。这种弹性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成本低、针对性强,效果显著,很受教师们的欢迎。“校本专家”梳理出几十个适合教师使用的软件及App,在线一步一步地指导教师们如何巧用。教师一遍没学会,可以看回放,很快都掌握了操作要领,体会到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的便捷。学校先行培养出40 人的“种子教师”团队,分布在各个学科组,组内教师遇到信息技术方面的困惑,“种子教师”就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可以手把手地教,随时随地解决很多简单问题。对于普遍出现的问题,学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进行统一培训与示范,这样就提高了“订单式”培训的实效性。
学校不仅安排了常规的三字一画基本功练习,还组织开展了优化作业设计评比、学科融合大赛、命题比赛、板书设计大赛和教师共读等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双减”之下,学校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注重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的研修氛围浓厚,教师们比着学,争上游。除了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级的各种比赛活动,学校在每学期还积极为教师搭建平台,组织全员参加练功大赛,每学期内容不同、意义相同。力求让教师在各种大赛中展示自我风采,体验成就感。只有让教师沉下心、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才能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将“双减”的根儿扎实、扎深。
根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学校出台了相应的作业管理机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但实施作业改革关键在教师。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作业设计和命题能力。只有教师走出“作业”的误区,才能真正给学生“松绑”减负。当然,如果只是照搬传达“减负”政策,不给教师提供具体指导,如同空谈,毫无意义。教师需要具体、切实管用的行动策略来引领。为此,学校构建了“以校为本”的高质量作业体系,横向整合,纵向延伸,难度合理,指导教师从教学—作业—评价—反馈四个维度来设计作业。比如,在学年组内制定分层作业、特色作业、自主设计作业、线上线下混合式作业、差异性作业、开放性作业、研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学科融合作业等螺旋上升的十余个作业链条;建立了教师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品教案、优质课件、试卷题库、优秀作业库等。在“双减”背景下,这一举措的实施,为教师们提供了便捷条件。尤其是在居家学习期间,教师坐在家里就可以浏览学校网站,搜索需要的教学资源。学校每学期都举行“优秀试卷评选”,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根据学生实际,设计难易系数科学合理的题目。对于每道题要考查哪些知识点和能力点,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坚决杜绝不假思索、照抄照搬、“贴补丁”的试卷。为了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抓细抓实,学校推行了作业量公示制度: 每天将各科作业内容、建议完成时间写在黑板作业专区,由班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进行班内作业总量的调控,学校管理层进行抽检。每学期还通过小程序开展家长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改进,确保作业改革顺利实施并能持久。
为了保证“双减”政策落地,学校进行了“树勋标准匠心打造”校本课程开发。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在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七个学科领域制定了专属的“树勋标准”,以达到更好地规范教与学之目的。具体包括: 语文学科词语与书写标准、阅读与写作标准;数学学科计算与应用标准;英语学科语音与词汇标准;音乐学科演唱与演奏标准;体育学科队列体操与体测标准;美术学科绘画、手工与欣赏标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精准测评标准等。每个标准的制定都经过了反复研讨、实践、推敲,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学校是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教育学院的国培、省培基地校,每学期都会迎接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校长到校学习、参观。“树勋标准”问世后,来校学习参观的各地骨干校长对此很感兴趣。在和各地校长交流的过程中,本校教师也获取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地进行修订与调整的工作,促进“树勋标准”日渐成熟与完善,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更新教育评价理念,既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更应以学生为本,发挥评价的促进、激励、反馈、调控、诊断功能,彻底改变考试一锤定音的传统评价局面。比如,“树勋标准”分为“优秀达标”和“基础达标”两个等级。在语文词语达标中,获得“优秀达标”的学生就不用完成相关练习与作业,真正实现增资减负。考虑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基础达标”困难的学生,学校允许其提出申请,延长准备时间,多次挑战自我,直至完成达标任务。为此,我们重新研讨制定出树勋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将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占80%,过程性评价占20%,其中包括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就餐等多个方面的表现。教师通过网上学习平台随时给予评价。家长可以随时在线观看,全面了解孩子的优点和不足,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双减”之下,有一些教师“平躺”育人,不违规、不犯错,以不能越雷池之由,给自己 “偷懒”找到合理的理由;也有一些教师依旧我行我素,简单地认为“双减”只是一阵风;课后服务放学比较晚,再去买菜购物,着实不便;一些教师也有难言之隐。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外部调节,创设良好环境,为教师排忧解难;内部加强引领与管理,形成风清气正的教风,驱动教师奋进笃行。用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用行动温暖教师的内心。
笔者作为校长,提出教师要做到“五修”,即修身、修心、修德、修业、修境界。为了给教师创造一个团结、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学校每学期表彰一批先进典型,让所有教师的默默付出都有回响。学校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更好的条件。教师可以到学校体育馆参加每周的瑜伽课程,放松身心;课余时间可以到学校图书吧,听音乐,品茶香,翻阅各种图书与杂志,不断充实自我;午休或下班后可以自发结伴到体育馆打冰壶球、打羽毛球;可以到学校的“便师服务社”领取由工会义务代购的粮油蔬果,破解教师课后服务后再去超市购物的后顾之忧,让教师真正感受到职业幸福感与荣誉感。当教师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时,学校管理便会更有效果。
教育主张要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马不扬鞭自奋蹄。教师亦是如此。正是因为学校处处为教师着想,增强制度化加人文性管理,从而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激发了教师们的工作内驱力。每位教师都具有超强的集体荣誉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特别是在居家学习期间,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在抗疫第一线,无暇顾及孩子学习,很多教师便自觉自发地成为学生们的“代理妈妈”。对此,学校进行了调查: 1520 名学生中有228 名学生的家长坚守在抗疫第一线。教师们自愿成为“教师代理妈妈”,点对点地帮扶这些学生。同样,在受疫情影响居家学习的93 天里,教师们一边自觉自发地参加抗疫活动,一边积极投身于在线教学,丝毫没有懈怠。线上教学期间,18 个学科组开展了22 次集体备课公开活动,在校内、校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平常每周都有集体备课,教师们得知要公开上传到学校钉钉群里供大家研讨,便一遍遍地认真打磨,精益求精。很多学科组真正发挥了集体的优势,充分凝聚团队智慧,深耕细作,针对一个个问题开展唇枪舌剑,引发思维碰撞;提出一个个论点激起深度研讨,查阅国内外文献,提出理论依据,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探索教学改革路径。每个人都在做真研究,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教研。
一年来,“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家长的负担,构建出良好的教育生态,在学校、家族及其社会各方面都已见成效。应该看到,落实“双减”对于教师、学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将继续深耕笃行,行走在“双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