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娟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文化精神及德育功能,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重点分析其作用和功能,这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还有助于对其深入拓展。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局限于优美诗词的背诵,还应当对诗词蕴含的多层含义进行领会,尤其是人生态度、人格境界、民族精神等,以进一步升华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精神,发挥其德育功能。
中国古典诗词是古代诗人和词人认知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手段,诗词中展现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高尚情操对构建现代精神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常诗词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极为深厚,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留取丹心照汗青”“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充分展现了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和精神;“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谋身”“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等时至今日依旧是表现志存高远、自我勉励的重要素材。
爱国主义是从古至今一直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在诗词中有着非常鲜明的展现,也是其最为突出的文化精神内涵。历朝历代都不乏身处江湖而忧国爱国的文人墨客,他们挥笔写下了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诗篇,激励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如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王维的“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这些都体现出文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怀。通过对这些爱国诗词的学习,了解诗词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创作背景,能更加深刻地领悟诗词传达的爱国情感,感知文人的爱国壮志。
追求自由、超越世俗的豁达胸襟,积极奋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很多诗词中还蕴含着不畏挫折、奋进和自强的民族精神。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词强调做人要自强不息、志存高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诗词表达出了积极的精神面貌与人生状态;“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传达出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当然,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很多诗句也有脱俗、潇洒的情感表达,尤其是诗人利用诗词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或“出世”的想法,如陶渊明的饮酒系列诗词作品就是其“出世”的写照——远离世俗、追求自由;刘禹锡的《陋室铭》传达出了诗人安贫乐道、追求自由、寄情山水的情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赞扬了梅花超脱世俗、凌寒傲雪的特点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周敦颐的《爱莲说》歌颂了莲花的美好品质,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可以说,这些情感多是源于诗人人生或官场不得意时,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来寻找具有相似经历的事物,然后借助诗词来宣泄或抒发自己的情感。
和谐友善、重情重义等观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重要的体现,很多诗词都表达出友情、亲情的浓情厚意。百善孝为先,亲情孝道在民族精神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也体现在诗词中,例如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达出了对母亲的深深眷念与由衷赞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令人感动。另外,古代文人历来珍惜和重视友情,写出了很多讴歌友情的诗词,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出了对友人远离的不舍和惜别之情;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出了对友人的勉励之情;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表明了诗人的心志,也表达出了诗人与友人难以分舍的情感;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骆宾王的《易水送别》等都是为朋友而作,展现出了友人之间真挚而深厚的情谊。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德育资源极为丰富,并有着深刻的内涵,如心怀天下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对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追求及对田园风光的热爱,等等,都彰显着古代文人积极奋进、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特有的生态观。综观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程,以情景感受和事实为教学方式,透彻且深刻地讲读和谐、忠义、友善、爱国等品质,如杜甫、陆游所写的诗歌大多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忧国忧民、一心报国,在品读中要充分感知诗人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与赤胆忠心,进而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始终维系着民族的团结发展与经久不衰,借助诗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促使学生努力学习。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充分体现出了诗人或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学生通过学习能更深刻地体会这种爱国精神,在无形之中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升华为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诗词的吟诵和品鉴,学生能从中学习古人热爱祖国的情怀,而这就需要教师对爱国诗词进行选择性讲授,将其作为德育素材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爱国主义教育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例如陆游借助“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来表达自己的爱国心志;杜甫借助“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自己渴望收复失地、开疆拓土的强烈救国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诗词大意和时代背景理解得越深入,越会对诗人的爱国情怀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激发出热烈的爱国之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思想观念被赋予新的内涵,这就需要学生充分意识到友爱等思想品质对个人长远发展的意义。友爱是一项优秀的传统美德,与人际伦理道德关联紧密,所以加强友情教育极为重要。古诗词中的友爱观是开展德育的有效素材,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知古人表达友情的方式,进而在生活中养成真诚待人、与人为善等品质,从而实现了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德育目标。
和谐宽容的中庸之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体现,尤其是表达脱离世俗、崇尚和谐、热爱自然的内容,例如王勃借助诗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来表达俯仰自得的伟大胸襟。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古诗词也有很多,小到红花、清泉、山川、轻舟、柳叶、湖泊等自然风情,大到长河、大漠、落日、孤烟等边塞风光,都是诗人笔下唯美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既是对边塞战争疾苦的描写,也是对边塞自然广袤的歌颂,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另外,文人墨客也热衷于自然山川景物之美的描绘,这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例如《兰亭集序》《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常有描述,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呈现出春意盎然的美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写出庐山瀑布之壮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歌颂了西湖的“晴雨皆宜”;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赞赏了邻家的花满庭院。这些诗词等都传达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体验和对美景的无限热爱,强调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境。
通常学生综合发展与健康成长的前提就是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没有正确、健康、积极的观念引领,很难走向成功。利用中国古典诗词的潜在影响力进行德育,需要深入挖掘诗词的内在含义与德育功能,同时对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予以适时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斗志,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例如诵读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通过对诗意的理解来学习诗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吟咏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能感受诗人豪放的胸怀与高昂的情调,折服于诗人勇于攀登的豪迈气概和远大目光。诸多言情写志的诗词作品都是实施德育的良好素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融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从小立壮志树雄心,通过刻苦学习积极奋斗成才,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去感悟和享受诗词中所展示的美,因此教师在诗词教学当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着体会诗词中的美。诗词短小但内蕴丰富,通常只用寥寥数句便能描绘出事物之美和作者心中的情感,这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地方所在。在诗词中不乏美景、优美意境的描绘,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仅描绘了月光之美,还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更是在描绘美景的过程中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因此,进行诗词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感悟,感悟诗中之景,感悟诗中之情,让学生在美景和感情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情趣,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审美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从诗词中学习到更有价值的内容。
诗词的学习和背诵在小学教育中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诗词中不仅蕴含有大量富有感情和教育意义的作品,同时还有大量能令人感受到优美意境、气势恢宏的作品,读起来是朗朗上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诗词,引导学生去理解、去背诵诗词,而不是下达命令似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诗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每句的含义和意境,促使学生融入其中感受诗词内蕴,对诗词中押韵的地方进行详细引导和介绍,以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之美,进而提高学生诗词学习效率,例如《枫桥夜泊》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图画的方式将诗的内容展现出来,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图画描绘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从中感受秋天之美,最后再带领学生大声诵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快速背诵,同时还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诗的内涵。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充学生知识量,例如在《观沧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介绍曹操征讨乌桓的背景知识,再引出曹操的性格和志向,学生理解作品的来龙去脉之后,就会抱着更有感情的心态去朗读、去背诵、去感受诗人宏伟的抱负、广阔的胸襟及豪迈自信的情感,再从中了解历史,了解背景,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道德修养。同时还可以将曹操的作品进行整合,让学生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变迁及曹操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典故和人物事迹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要在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师就要善于利用一种富含文化气息的教学方式来创造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吸引学生深入解读诗词。例如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直观展现诗词所表达的景象,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诗词中美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例如在《望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泰山的宏伟,真正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进而介绍相关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到诗人远大的爱国理想和博大的胸襟。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让学生作画的方式使学生体会诗词中的美,例如《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黄鹂和白鹭的声音,然后让学生用画笔来描绘诗中的景色,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审美力。诗词中的美不仅有利于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教育和培养,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深入作者内心世界感悟其创作时的情感,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及审美。
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出现了自私、攀比等行为,甚至面对弱势群体时会表现得比较冷漠,缺乏爱心,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仁爱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自孔子开始便主张以仁爱待人,这也是我国民族能够团结、国家能够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而在诗词中也存在非常多的仁爱元素,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等,无不体现出作者对世人、弱势群体及劳动人民的仁爱之心和同情。因此,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可以将描写劳动人民、描写弱势群体、描写尊老爱幼、描写社会背景的诗词进行分类,并与当前我国的现状及社会背景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时代的变化与进步,让学生意识到仁爱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或孤儿院等地方,以实际行动落实诗词中的仁爱思想。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的关键,因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装饰教室,利用优美的或者励志的诗词点缀教室墙壁,让学生能够每天看到和品味诗词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定期更换黑板报,主题要与诗词相契合,例如爱国主题的诗词、以季节为主体的诗词、以节日为主体的诗词,等等,使学生在黑板报的设计和绘制中对诗词更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早读课,在早读中融入诗词诵读,确保为学生营造一个非常有氛围的诗词学习环境。
诵读比赛的开展不仅能够使学生之间配合更好,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带动全校的诗词学习。因此,学校应当重视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德育功效,积极组织相应的诗词朗诵比赛、诗词书法比赛、诗词手抄报比赛等,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营造一个具有浓厚诗词学习氛围的校园,让诗词教育真正贯彻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之中。
中国古典诗词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是智慧的源泉和思想的精华。通过探析诗词的文化精神及德育功能,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还可以使学生沉浸于良好的文化氛围,与诗中人、诗中景、诗中情沟通,从而获得思想情操和文化精神的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及丰富自己的文学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