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文化高地

2023-01-24 02:43王真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思政音乐艺术

王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为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西安音乐学院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和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精准识变、主动应变、积极求变,科学构建“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模式多样化、开放办学国际化”的发展体系,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应有贡献。

打造文化高地,党建和思政是引领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加强党的领导始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也是开创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作为与共和国同龄、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一所高等艺术院校,西安音乐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统领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的领导贯穿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全过程,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学校发展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

在红色校史中汲取前行力量。西安音乐学院的前身是由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着眼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在晋绥边区创建的西北军政大学音乐部。在7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坚持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与时代同心同行,始终是西音红色基因的内核,也为学校发展壮大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长期以来,红色校史激励着广大师生,校史教育和红色记忆已经融入师生思政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学校高度重视用优良传统滋养师生品格,教育引导师生传承前辈学人求真务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用红色校史之“红”铸“大先生”之“魂”。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在薪火相传中赓续红色血脉,始终保持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的昂扬精神状态,成为西音人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在艺术思政中培根铸魂。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学校在专业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中,坚持“寓教于乐、以乐化人”,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全国艺术专业院校中率先倡导“艺术思政”理念,较早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期开展理论构建与学科实践,设立的“‘艺术思政’研究基地”获批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构建起“以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为主体,艺术思政、文化思政为浸润,学科思政为支撑的协同育人”大思政格局。去年,学校建立“艺术思政虚拟仿真体验式教学中心”“红色音乐文化数据库”等,这些可触摸、多维度的新型教学方式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全面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综合素质稳步提升。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彰显西音精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西安音乐学院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基因,秉持着“和而不同、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扎根西北、服务全国,逐步形成了以传承和研究周秦汉唐音乐文化、陕甘宁边区红色音乐文化、西部音乐文化和秦派风格音乐文化为特色和优势的办学路径,凝练出“一院(系)一精品,一主题一精彩”的校园文化成果,而这些都成为学校大学文化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发挥校史馆、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不断丰富和完善场馆育人功能,建立起“饶余燕音乐艺术特藏馆”,开展“西迁精神与西音大学文化精神溯源”科研项目,开展“我讲立德树人故事”等活动,大力营造继承传统、创造开拓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打造文化高地,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

建校70多年来,西安音乐学院经历了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为阶段性战略发展目标的飞跃,办学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目前学校集音乐创作与艺术实践并举、区域文化与特色文化兼济的办学优势不断凸显,建立起“艺术与人文、艺术与思政、艺术与科技、艺术与健康”四大办学拓展,奠定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办学基础和强大底蕴。

坚持更新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聚焦新文科实践要求,培育高素质文科人才,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课题。新文科“新”在哪里?如何立足学校实际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文科教学发展之路?为此,西安音乐学院对标现实要求,把提升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水平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破专业学科壁垒,在原音乐学系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师资力量雄厚、理论研究能力突出的优势,在全国艺术院校内率先成立人文学院,统合人文通识教育资源,加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教育,提升音乐人才培养质量。年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30余门,有效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发扬建校以来积淀的实践与理论齐头并进的办学传统,将“专业技术化”不断向“学科人文化”拓展。今年,学校推出的“喜迎二十大·人文通识教育系列讲座”,涵盖了音乐学、艺术学理论、文学、历史学、美学等众多人文社科领域,为人才培养由教学型向复合型、公共型及多元化方向变革,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学校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依托四大办学传统和创新,构建了以一流学科为核心、重点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并主动布局、适时调整,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专业群。近年来,学校新增了艺术史论、艺术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型专业,不断拓展专业疆域和理论边界。二是推进教学手段创新,结合艺术教育教学特点,提倡讨论课教学、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新手段,探索“理论课堂+网络空间”“MOOC”等教学新模式,将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三是深化“三全育人”成效,依托学校艺术与思政融合发展成果,探索“五进四联三关心”工作机制,打造“一院(系)一课”特色思政示范课,积极培养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文艺人才。学校开设的12个本科专业中,有3个为国家级一流专业,7个为省级一流专业。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音乐与舞蹈学科取得B+的好成绩。博士点申报工作取得新进展,顺利进入省属高校博士点建设培育单位。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学术科研水平。依托地方及学校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和教育优势,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加速打造现代化音乐科技研发平台,先后建立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艺术与科技国际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落地示范应用西音视唱练耳智能教学APP、西安鼓乐及编钟VR视听交互系统等多项科研成果,在艺术科技融合领域获得国家级专业比赛奖项共26项,并获授权一项音乐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发明专利,保持了“并跑国际”的特色和优势。刚刚结束的“新文科·新音乐”学术论坛暨教学科研成果国际推介会,展示了学校在音乐人工智能应用、音乐与虚拟现实视听交互系统等领域的一系列特色成果,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中国、陕西传统乐器与音乐的专业化学习、大众化普及、国际化推广提供了“西音案例”。

打造文化高地,高品质文艺创作和实践是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回顾新时代十年西安音乐学院的发展和变革,学校扎根西北,利用其特殊地缘优势和办学特色,始终保持“四个坚守”,积极探索将音乐文化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效路径。

坚守民族性。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学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艺术教育和文艺实践的天然土壤,在艺术的回望和传承中弘扬民族精神,在陕北民间音乐挖掘整理、西北民歌人才培养、唐乐舞复现、西安鼓乐传承研究发展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创作了《和平颂》《大秦岭》《陕北风情》《九曲黄河》等一批优秀音乐作品,推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红色史诗交响合唱音乐会、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音乐会等众多深受观众喜爱的大型演出,热忱诠释了为民族艺术“弘道”、为国家建设“育才”、为陕西文化“提气”的文化担当。

坚守人民性。脚踩黄土、扎根人民,学校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聚焦陕西科技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防建设主战场,用来自人民的艺术服务大众、润泽百姓心田。发挥文艺“轻骑兵”作用,把“音乐党课”设在C919大飞机大强度试飞现场开讲;主办关中“忙罢艺术节”,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音乐送到田间地头,唱响乡村振兴最强音;深入大中小学校、社区基层一线进行惠民演出等,真正把舞台搭建到人民生活中,把党的声音送到老百姓心里。此外,学校音乐创作团队为《长安十二时辰》《装台》等影视剧创作的主题音乐,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坚守时代性。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努力创作不负时代的文艺精品是西音人的初心。学校专门组织作曲家为《入党誓词》谱曲,创作《党旗下的誓言》,推出《托起梦想的太阳》声乐曲集、《百年赞歌》歌曲集等,充分发挥了音乐提升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的积极作用。西音师生以乐抒怀,创作了《日出百年》《有我》《迎着光》等一批音乐作品,献礼党的二十大,以高质量的艺术实践形式,展现昂首阔步新征程的豪迈情怀。

坚守互鉴互通。音乐是最好的对外交流语言。近年来,学校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成立“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与国家级博物馆联合打造国内首家高校音乐艺术博物馆,举办“首届丝绸之路音乐节”,启动丝绸之路乐舞大辞典编撰等重大项目,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府、科研机构和艺术、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推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互鉴中,西音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发挥了“丝绸之路文化桥头堡”的文化担当。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针对教育和文艺工作的一揽子顶层设计,给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艺术生产和传播、公共服务与社会融合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舆论环境。“十四五”开局之际,西音制订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和前进路线图,即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实现“特色鲜明、创新发展的高水平音乐学院”建设新目标。

砥砺奋进七十载,革故鼎新向未来。新时代新征程,西安音乐学院将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始终坚持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与时代同心同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不断为推进地方文化发展、弘扬民族音乐艺术、引领先进文化、繁荣社会主义音乐文化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音乐人才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猜你喜欢
思政音乐艺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