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霞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难以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的育人格局。生物化学是高职药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蕴含着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思政元素。通过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促使技能培养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提升课程的育人能力,实现帮助学生坚定钻研科学决心、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教学目标。
很多高职院校设定的生物化学课程课时量并不富裕,加上该课程的知识点繁多,不易掌握,教学任务紧张时,一些高职院校会缩减实验课时,教师更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思政话题、融入思政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通常以完成知识培养和技能锻炼等显性教育为主,多在帮助学生获取学分,使得教学质量的上升更加明显。而思政教育是隐性教育,作为隐性教学目标,没有专门的考核标准,即使没有对学生进行达标的思政教学、专业课程未结合思政教育,也不会对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造成影响,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不够重视隐性教育。
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目标或者教学内容中,更加注重与医学、药学、化学等课程的关联,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较为关注生物化学科研的最新动态。制订教学体系时,教师对思政元素的关注度不足,对思政教育理论认识不够深刻,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一些专业课程教师对思政教学存在思想误区,认为生物化学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不需要结合思想政治进行教学,也很少融入思政元素,通常以课程内容为主,欠缺对思政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关注。
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素养与思政教学能力是影响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拥有专业知识传授水平与较高思政素养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掘专业知识教学中深层次的思政元素,并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感染学生。然而,由于很多生物化学课程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与关注度不足,自身的思政素养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专业视野不开阔,缺乏专业的思政教学能力,无法为学生树立思政榜样,也无法深入挖掘生物化学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致使思政元素很难巧妙地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可通过网络云端随时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师生可借助网络进行良好的互动,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下以及今后教育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意识,突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延伸了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促进课本理论知识与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提升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也为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与有效融入提供了便利。一方面,线上的网络课程教学能够为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积累提供平台,促使教师提升思政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在确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及设计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累积思政素材。专业课程教师之间能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思政素材共享,促进思政教育的拓展和优化。另一方面,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过程中,教师要重新规划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流程,加深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入与应用,促使教师的育人能力持续提高。
混合式教学可以丰富线下有限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有利支持,能够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素养;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展开互动和讨论,提高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课程培养目标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依据,其中思政元素的渗透是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有力举措。在教学改革下,生物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培养”和“能力培养”,也要增加“素质培养”“情感培养”,并积极关联社会责任感、远大抱负、艰苦奋斗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发现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化学现象,了解生物化学课程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在生物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将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展示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目标指引。线上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可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科研思辨能力。
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复杂,难以掌握,如晦涩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复杂的代谢和调节途径、多样的基因信息传递与调控等。虽然,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是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但是知识与能力的应用、技术的创新最终都是服务于人民。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要注重方式和技巧,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为生物化学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提供有效载体。教师基于THEOL 教学平台构建线上教学内容,在生物化学课程的每个章节中插入与社会热点事件、传统文化或行业发展趋势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参与话题讨论,结合社会现象明确自身努力方向。例如,在学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课程内容时,以“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为话题展开讨论;在学习核酸结构与功能的课程内容时,插入“亲子鉴定原理”或“生物分子在刑侦案件中的应用”相关的话题;学习机体代谢课程内容时,广泛开展如“减肥”“糖尿病”“尿毒症”等强身健体与疾病治理的话题。生物化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不仅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的应用价值,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网络课程建设
教师可利用信息资源和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兼顾显性教育目标与隐性教育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在生物化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以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加入思政元素,会使得学生感觉枯燥,学习兴趣减少,反而影响教学效果;而若以制作微视频、播放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则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一些事迹或案例的好奇心,顺利实现线上隐性德育的功能。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网络教学课程的建设,除了包含基础单元的学习内容外,还可以拓展和延伸网络课程,如生物科学史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诺贝尔奖专题等。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课程建设,或者师生共建有趣、新颖的网络课程,共同完成话题材料的发现、讨论和整理,以及音视频教学资源的创作、课后作业的评价与讨论等,不断丰富课程教学的网络资源。教师通过对蛋白质结构、重要器官代谢作用以及科学家探索事迹等内容的讲授,带动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中引申出尊重生命、诚实守信、科学素养、奉献精神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5~10 分钟的讨论和总结,同时补充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从显性上完成传授知识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协同育人效应。教师应对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学生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培养学生对知识应用与转化的感知,对创新精神与专业素养的追求。
(2)翻转课堂实践
在生物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翻转课堂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学生在线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课堂上与同学和教师共同讨论,掌握疑难知识点,然后通过实践获取更加真实有效的学习成效。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是促进教学质量上升的因素之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增加了其学习思政知识的主动性。在生物化学翻转课堂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制作微课视频、布置课前预习内容,学生与教师在宝贵的课堂教学中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课前预习内容与讨论主题的设计可充分结合思政元素,例如,针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学习,开展对于“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的讨论;以屠呦呦为代表的团队攻坚克难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带给学生的启发。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的思考上升至对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的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拼搏精神和协作精神。课前学习任务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传授,还能帮助学生提升思政素质。翻转课堂的课后作业设计可结合科研的发展和成果的应用,例如,查阅生物化学相关研究论文、综述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内容、观看某个科普内容的拓展知识视频等。形式新颖的课后作业代替了传统的书写与背诵作业,提升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思辨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
(3)实验实践
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验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生物化学实验追求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中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职业素养中思政元素的良好体现。充分挖掘实验实践环节中的思政元素,是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在生物化学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之外,还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培养,积极借助混合式网络教学平台延伸实验实践内容。例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实际案例分析使用区,帮助学生解决实验知识应用中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利用虚拟实验平台,允许学生实验试错,使其深刻体会数据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以保障实验实践成果应用到现实中的可靠性,加强学生的责任感。
(1)主体评价
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课程评价机制中,往往是在学期末进行单一的考试,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显然已无法适应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无法评价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效果。因此,教师可采用多样主体评价的方式,突出“价值引领”的功能。例如,添加辅导员或思政教师的评价,将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价值的认知、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专业方面的操守和素养等,均作为主体评价指标,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全面提升。
(2)标准评价
教学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包含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显性教学目标和隐性德育目标相辅相成,在个人知识能力提高与情感涵养上应对两者保持同等的重视程度,从教学和教育两个方面设定详细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全面考核评价不仅仅要立足于成绩和当下,更要立足于成就和将来。例如,可将所讲授的生物化学知识与国家发展、社会服务和个人理想相融合,作为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课程的评价标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为响应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使思政元素能自然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之中,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订,只有充分结合教学现状,才能够使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根本目标和责任。生物化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将各类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明确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促使立德树人和专业能力培养相得益彰。对于较为繁杂的生物化学课程而言,教师应先以身立德、以德施教,不断提升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深入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精神内核。高校要为教师多提供培训机会,帮助教师完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主动思政意识和思政素养。教师要积极借助网络资源,努力拓展提升自身思政素养的途径,深入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精神,积极和学生交流、互动,结合“00 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设定多样化、有趣的教学实践,打造线上与线下充分结合的教学平台。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增强学生对于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只有良好解决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结合时的“两张皮”问题,才能切实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延伸专业课程教学范围,拓展教学视野。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的优化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现生物化学课程知识与思政教育相互映衬和内在契合的节点,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站到所学专业的高度,深思国家需要什么,大学应该怎么学习,自己今后要成为哪种人,将个人前途规划与行业发展、国家发展相结合,坚定民族自信和政治认同,进而认识到如何学以致用,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做好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入融合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可通过教学评价反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模式。
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生物化学课程,不是简单的思政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技巧,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于学生的日常课程学习。翻转课堂、实践教学完善了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已经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对教师的思政素养和主动思政意识提出更高要求。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在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其他专业课程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在生物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思政元素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生物化学课程教书育人目标的达成。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思政教育的不断加强,相信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