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月新
摘要为破解教师老龄化问题,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出台各种措施激发教师动力、提升教师能力。一是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制定个人规划等方式,唤醒教师成长动力;二是通过组织专业阅读、开展“青蓝工程”等方式,厚植教师内在实力;三是通过开展常态教研、“五课”展示等方式,夯实教师专业能力;四是通过开展多元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团队评价,激发教师发展活力。
关键词 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成长;青蓝工程;小专題教研;教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12-0054-03
注释:①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 构建小学语文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研究”(课题编号:2021YB1035)的研究成果。
受教师编制管理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笔者所在的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集团内两个校区共有教师193人,其中40岁以下教师23人、50岁以上教师77人,占比分别约在12%和40%,由此带来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等突出问题。对此,如何提升教师士气、激发教师干劲,就成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问题。面对现实挑战,近年来我校在“和乐教育”办学理念引领下,以“培养责任感、增强荣誉感、提高幸福感、享受成就感”为主要目标,通过出台各种措施激发教师动力、提升教师能力,使教师队伍焕发出勃勃生机。
1. 提供暖心服务,增强文化认同
我校创建于1916年,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乐教敬业、务实创新的优良传统。为发扬百年老校“乐教求真”的优良教风,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增进教师对学校的了解、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各项事务,以此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学校切实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强化教代会职能,让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学校管理;还通过为教师减负以及送贺卡、做蛋糕等贴心服务,为教师创造舒心、安心、专心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投入教学和研究工作。
2. 开展师德教育,强化理想信念
具备良好师德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底线。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重通过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如在每学期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上,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面对国旗、面向全体学生宣读教师誓词,以此强化他们的职业理想信念。在每周的全体教师例会中,学校特别增加“教师风采”环节,由教师轮流进行五分钟的师德演讲,并将抽象的师德培训内容变为寻找身边的师德标兵。在活动中,校内教师将无家可归的学生带回自家照管、常年辅导父母是聋哑人的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义务辅导学生参加机器人比赛并取得突出成绩、热心为同事维修电脑等事迹纷纷被“曝光”,全体教师也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受到触动、境界得到提升。
3. 制定个人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明确的发展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引擎。为引导学校每位教师明确奋斗目标、把握前进方向,我们指导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其中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工作经历、获奖情况、自我分析、专业发展目标、成长措施等内容。同时,学校将教师分为A、B两档,区级以上骨干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为A档,其余教师为B档。在制定专业发展目标时,针对A、B两档教师,除在读书、学习培训方面提出相同要求外,重点针对优质课、论文写作、参与课题研究等内容提出不同要求,如要求A档教师达到市级以上。为避免发展规划仅仅停留在口头或纸面上,学校还要求教师每年对规划回头看,完成三年规划还会有相应奖励,以此督促引导教师拔节成长、竞相绽放。
1. 推动专业阅读,涵养书香气质
读书是促进教师成长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为培养教师的阅读习惯,我校每年投资数万元为教师购买优秀教育教学书籍,并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共读两本。为深入推动教师阅读,学校还成立教职工读书会,制定会议章程;每年开展两次“教师阅读节”活动,内容包括网上读书大讨论、读书笔记展览、好书推荐、读书沙龙等;同时积极开展“书香教师”“书香教研组”评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评选活动只设定标准,没有名额限制,目的就是希望所有教师都能主动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因此在每学期的“书香教师”“书香教研组”评选中,学校都能有140余名教师、10个左右的教研组上榜。持续的阅读帮助教师们远离浮躁、深入思考,不断提升教育智慧。
2. 引导同行借鉴,拓宽专业视野
除了引导教师向书本学,学校还创造各种条件带领教师向专家学、向同行学。一方面,学校先后邀请省内外的教育教学专家和教研员到校做专题报告、开展入校指导、进行教学诊断,引导教师明确教学方向、坚定发展信心。另一方面,学校支持教师走出去,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每年,我校至少有一半教师能够参与一次校外学习培训活动,并且参训回校后要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做专题发言,谈学习的收获与感想,从而达到“一人受训,全校受益”的目的。2021年,我校先后派出94人次到江苏南通、北京等地参加学习培训,另有409人次参加洛阳市区级以上的学习。
3. 开展“青蓝工程”,强化同伴互助
为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骨干教师资源优势,我校连续十几年开展“青蓝工程”。学校要求每位骨干教师至少带1~2名徒弟,在每学年开学初签定师徒帮带协议,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并根据协议内容对师徒双方在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等各项工作中提出相应要求;每学年末开展总结、评比、表彰活动,推动师徒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为实现师徒之间的深度“捆绑”,学校每学期还举行“徒弟擂台赛”,活动中由徒弟轮流展示、师傅全程跟踪、组内教师鼎力相助。在此过程中,各教师团队读课标、研教材、查资料、做课件、设计板书、锤炼语言……多少次,办公室外已是星光闪烁,室内却依然灯火通明。有的老教师感慨道:“青年教师的积极上进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也时刻催促着我们不甘落后,在团队成长的惯性中想不进步都难。”
1. 以常态教研激发群体智慧
领导的心在课堂,教师的心就会更关注课堂;领导研究课堂教学样态,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创新课堂样态;领导关注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会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追求。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确定了在教学教研改革前行的路上,领导是先导者、同行者、服务者的角色。如我校领导团队分别负责引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研工作,各学科每个教研目標的提出都是由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深入教学实际,经过提前学习、思考、协商后确定,每个学习内容的选择都是提前预习、甄别、筛选后安排的,而且第一节践行课一定是由校领导亲自尝试或指导进行。经过多年的教研实践,我校逐渐摸索出以小专题教研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教研模式,如语文学科探索单元教学目标落实、数学学科践行社会化学习等,同时每项专题教研都通过“听名师讲座+小组研讨+微团队展示+课堂践行”的模式具体推进,取得了很强的实效。
2. 以“五课”展示历练教学技能
为充分历练、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我校开展经常性的“五课”展示活动,包括新教师亮相课、组内研讨课、骨干示范课、徒弟汇报课、校外交流课。针对每年到我校交流的新教师,学校第一周必定会安排其上一节亮相课,之后再安排拜师会由专人追踪指导,直到新教师讲课过关。骨干示范课、徒弟汇报课则以校级展示的形式进行,相同学科所有教师同时参与听评课研讨,对展示者来说既是压力,更是动力。而在校外交流课活动中,学校则充分发挥笔者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平台功能,加强与乡镇学校的校际交流,一方面承接外校教师的随堂听课、研讨等活动,另一方面组织校内教师轮流下乡送课,每学年参与教师都在20人次以上。校外交流课加强了区域内的校际互助,也推动了城乡教师的共同成长。
3. 以课题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十多年来,我校一直带领教师做课题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教学和科研双轨并行,在此过程中培养出一批科研型教师。为鼓励教师真正投入课题研究,学校建立了相关机制。一是通过评价激励,让人人有课题。如学校要求教师在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时,必须参与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二是通过培训引领,让人人会做课题。为此,学校为教师购置了《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十八问》等相关书籍,组织开展学习;成立由校内名师组成的课题专家组,围绕选题、开题、中期汇报、结题报告等重点环节对教师进行培训,具体指导课题研究过程;成立由科研型教师组成的课题评审委员会,负责校级课题的立项、结题、逐级向上推荐优秀成果等。近年来,我校每年立项、结题的小课题约有20个左右,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达100余人次,已结题的省、市级课题共计60多个。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们对工作进行梳理、总结、提升,在创造性劳动中解决了教学实际问题,也收获了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1. 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
合理的评价是激励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我校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突出评价的激励、指导、纠正、提高功能。学校首先改变了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评价教师的旧模式,围绕师德(10%)、教学常规(25%)、教育科研(10%)、工作能力(20%)、教学成绩(10%)、履行职责(25%)等多方面开展评价,并尽可能将教师工作进行量化。如“教学常规”涵盖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或辅导、听课、继续教育等内容;“教育科研”涵盖参与新课改、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教学反思、上公开课、上优质课、论文撰写等工作。这种多元评价体系更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2. 变重终结性评价为重过程性评价
除了完善考核内容,学校还变传统的重终结性评价为重过程性评价,对教师的考核以对教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在积累平时各项考核成绩基础上进行期末终结性考核;同时做到每项活动开展都有方案、有评价办法、有奖励机制。如在“书香教师”评选中,对于教师读书笔记的检查和反馈就包括活动初、活动中、活动结束三次。对于教师听课记录、经典诵读、小组合作学习、班级纪律等方面的考核,更是做到关注过程中的改进与优化。这种全面、细致、公平的过程性评价既突出了评价的激励调控作用,又关注了教师的发展需要,调动了教师致力教改、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教师在不断进步中实现自身价值。
3. 变突出个人评价为突出团队评价
教师团队的价值取向、思想素养、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等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的成长。为充分发挥团队对教师个体的正面影响作用,近几年我校开展了“和乐团队”评比,并出台《“和乐团队”评比条例》,包括“师德、教育教学、教工活动、后勤管理、民主测评、领导评价”等六方面36条,内容具体,操作性强。如“教育教学”方面包含集体备课、点将练兵、听评课、教学反思、教学活动、教科研、作业检查等七项15条,其中“集体备课”又细分为本册书知识树整理、备课研讨情况、教案撰写等,各项均可量化考评。在进行“和乐团队”评比中,我们非常重视过程管理,做到周公布、月总结、每学期一评,并设相应奖励,以达到以评促改、以比促建的目的。于是校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有些组为了一节校内展示课,组织听课、研讨十几次,在“讲课-研讨-改进”的循环往复中,教师们的心更齐、劲更足、进步更大;为争取评上“书香教研组”,临近退休的老教师戴着老花镜看书、记笔记、参加读书沙龙,并表示“我可不能拖组里的后腿,我也要给组里争分”。
经过多年的引领带动,目前我校已建成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也结出硕果。校内教师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含获奖)论文600余篇,优质课在市级以上获奖达120多节,同时有58位教师被评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6位教师获评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2名教师分别被评为省、市、区级名师。
(编辑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