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精神的生成逻辑、主要内涵和人学意蕴

2023-01-23 18:10
萍乡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工运安源工人

杨 勇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四川省团校,四川 成都 610100)

安源是中国工人革命运动的摇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及主要爆发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作的重点区域之一。建党初期,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领导工人开展革命活动。伟大的实践孕育崇高的精神。在长期的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中孕育凝练的安源精神,是我们党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1],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敢于斗争的群体画像。2001年7月26日,中共萍乡市委组织专家集中讨论“安源精神”,确定其基本内涵为:“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2]。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新时代,深刻理解安源精神的基本内涵,特别是其生成过程所彰显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对弘扬安源精神、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安源精神的生成逻辑

被誉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大本营”“小莫斯科”的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也是安源精神的“产床”。安源精神之所以能够得以孕育形成,绝非偶然,更不是凭空而来,恰恰相反,其生成发展具有深刻的逻辑和基础。基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来理解安源精神的形成逻辑,有助于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核。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安源精神形成的历史基因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灿烂辉煌、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绵延不绝,根源在于中华民族内在的特质和禀赋,在于长期发展中铸就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3]这种长久持续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要素,使得中国人民历来就具有不惧苦难、敢于斗争、团结一致等精神品质。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并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为党成立初期领导工人运动实践的产物,安源精神是在立足当时工人生存现状,植根于中华大地开展革命实践而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是安源精神能够产生形成的历史土壤和基因。

(二)党的工运思想是安源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石

19世纪欧洲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也为此后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我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始于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逐步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明确提出,“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由此,我们党成立之初致力于组织工人运动,而中国现代工人运动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才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4]。安源工人运动是党成立初期领导的,从1921年秋冬开始逐渐兴起,其具有全国意义的组织和斗争历时近十年,在各个阶段都取得了积极成就,1922年前后创造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绝无仅有”的成功范例。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从根源上看,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党在斗争中积累形成的工运思想,这为安源精神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安源工人运动是安源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人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的标志就在于,人能够依靠自身的本质力量展开实践活动。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工人运动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革命活动,是一种更为复杂和系统化的实践活动。在党的领导和直接参与下,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斗争口号,并在阶段目的上作了预设,即:“(一)使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养成无产阶级支配社会的潜伏势力;(二)实行夺取政权,用政治的力量消除一切阶级的压迫——人的压迫;(三)在产业公有制度底下以极大的速力发展实业,减少人类所受自然的压迫。”[5]虽然受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这三个阶段及目标未能最终实施和实现,但明确的目标设定是促使安源工运取得巨大成功并对全国工人运动产生积极意义和影响的重要因素。革命精神的形成必然离不开革命的实践。安源工人在党的领导下,追寻信仰光芒,不惧敌人屠刀、无畏枪林弹雨,用生命开创革命事业[6],安源工人运动和长期的革命实践为安源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而安源精神也为新的工人运动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安源精神的主要内涵

一种精神的形成往往体现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安源精神脱胎于长期的革命斗争,从早期安源工运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直至今天,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但其核心内涵始终没有改变,表现为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结合当前理论研究和相关表述,安源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四方面。

(一)“义无反顾”:秉承大道、勇往直前的历史担当

义无反顾一词出自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一文:“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7]其意是指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头。进一步讲,就是指为了正道、大义必须勇往直前,绝不能犹豫退缩。中华民族向来有这样的主张和传统,讲究师出有名,不兴无义之师。而一旦选择了为正义而战,则绝不犹疑,死战不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直接领导发动并取得全国意义上胜利的工人运动,当是以安源工人大罢工为范例,为了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组织团体,安源路矿一万三千余名工人进行大罢工斗争,他们为实现基本的公平正义敢于与路矿当局展开斗争,冲在最前面,即使是在全国工人运动陷入低潮后,依然继续毫不退缩,坚持斗争,使得路矿工人俱乐部巍然独存;秋收起义后,安源工人积极支持根据地建设、参加红军、开展游击战等,前赴后继、英勇奋斗[8],展现了坚定信念、敢于斗争的顽强意志,这种“义无反顾”,是一种秉承大道、勇往直前的历史担当,集中反映了安源乃至全国工人为了实现正道正义一往无前的精神品质,构成了安源精神的思想灵魂。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有目的、自觉自为的选择,工人运动的目标从根本上也是为了人、指向人,这便体现了安源工人作为主体的责任和觉悟。

(二)“团结奋斗”:同心同德、坚决斗争的磅礴伟力

团结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品质,我们素来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可以战胜一切。马克思主义也非常重视团结。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深情写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9]66这既是庄严号召,也是铿锵誓言。无产者要打破枷锁和旧世界,必须团结一致,联合起来。因此,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逻辑及二者的内在联系上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是相融相通的[10]。刘少奇在领导安源工人开展革命活动时,多次对工人讲:“我们工人的组合,是一个极大的组合,全世界都要联成一气,并要组织的(得)和军队一样,才能与那有坚固组织的资本阶级奋斗。我们哪里能够分出什么省别县界来呢?”[11]35。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安源路矿工人“这一次大罢工,共计五日,秩序极好,组织极严,工友很能服从命令;俱乐部共用费计一百二十余元;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这实在是幼稚的中国劳动运动中绝无而仅有的事”[12]129,体现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精神的完美呈现。应当明确的是,所谓“团结”,自然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聚集和协作,是出于情感、志趣等相投而产生的一种精神,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和品质,故而,这种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既突出了人、彰显了人,也构成了安源精神的核心内容。

(三)“勇于开拓”: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实干品格

任何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味守成只会让事业停滞不前甚至半途而废。革命事业犹是如此,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不断进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说,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并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这种能动性就体现在安源工人对革命事业的开拓创新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安源工人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从分散走向团结,工人运动逐步从自发、自为走向自觉[4]。在这一进程中,安源工人素有的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闯劲和品质便得到充分展现。当时安源路矿的大多数工人来自外地,他们带来了许多新事物、新观念,发扬无产阶级的鲜明特点,不保守、思维新,没有打烂坛坛罐罐的顾虑,什么事都敢想,也敢干,逐渐在当地形成了一股开放、兼容的风气[13]。整个安源工人开始积极接受新鲜事物,用以改造当时的现状。特别是在党的领导下,安源工人从煤矿运输等技术革新进一步拓展延伸到开展工人教育、建立工人经济组织、树立工人纪律等各个方面,在对当地工人实际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方式。这一系列实践体现出安源工人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实干品格,这种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成为安源精神的活力源泉。

(四)“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奋勇当先的首创精神

毫不夸张地说,安源工运史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工人运动红色遗产的经典样本。这种典型性、价值性主要体现在安源工人运动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上。安源工人运动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工人俱乐部为合法形式,开展目标明确、计划有序的革命活动,在党的历史和工运史上留下了诸多“首创”:1922年2月,成立中共安源支部,这是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组织[14]21;1923年2月7日,创办工人消费合作社,这是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经济事业组织[15];开启党的早期廉政建设历史上的反腐倡廉工作;1924年5月,成立安源儿童团,即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先驱组织,开创了党领导中国少年儿童组织的先河[14]83,同年12月,创办中共安源地委党校,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所党校,其在办学过程中的大胆探索和尝试,为以后各级党校的创办积累了丰富经验[14]25。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创、首创意义。这种敢于突破,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同时也体现为一种人本精神,因为只有人才能够以主体身份担当历史责任,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主体地位的确证是发挥能动性的前提,敢为人先是安源工人运动和革命活动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安源精神的根本价值。

三、安源精神的人学意蕴

我们党领导发动工人运动、开展革命斗争的目的不是“为己”,而是“为人”,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以工人、农民为主的劳苦大众的解放、独立和发展。这与党的初心和使命是高度一致的,与马克思主义孜孜以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根本旨趣也是高度一致的。以“以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斗争口号为基本表征,安源工运实践以及安源精神的生成过程展现出深刻的人学意蕴,很好地体现和佐证了这一点。

(一)以“要求做‘人’”为斗争口号,是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深切关怀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理论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对人本身的关注。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马克思深刻关注人的活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6]162此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对人的本质性规定,要通过这种活动完成对人自身的确证。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是一种自我完成的过程”[17],只有实现了这种完成,“人才成其为人”。安源工运期间,毛泽东、刘少奇等在研究罢工事宜时,对口号的使用就很考究,指出口号要提得“哀而动人”,一方面是要争取大多数人的同情,另一方面要引起最广泛共鸣、动员广大工人积极参与。最后确定“以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人阶级悲惨的生活境遇,表达了以工人为代表的劳苦大众要求做“人”的强烈愿望,充分体现了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深切关怀,这也成为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口号之一。由此足以看出,安源工运非常注重人之为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要再做“牛马”“牲畜”,要做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安源精神首先体现为人本精神,可以说,“致力于把人的尊严带给底层社会的人们,这或许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崛起的意义”[18],也是安源工运最根本的意义。

(二)以“要做‘主人’”为现实诉求,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真正突出

如果说“以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首先体现了工人“要求做‘人’”的根本诉求,那么其更深层次含义则表达出“要做‘主人’”的目标愿景。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16]195我们的工人阶级不仅仅是要做“人”,还要实现自身的解放、独立,要用“自己的双脚站立”,作为独立的个体,也是主体和目的,要先做“自己的主人”。因此,在安源工运中,我们党积极向工人宣讲“该如何站起来争取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给工人们“讲课,讲价值,多少工资一天,劳动值多少钱,其余的钱哪儿去了。为什么我们做几年抵不上资本家的一天。不是命苦,是压迫剥削去了。不起来革命,一辈子受苦,子子孙孙还要受苦,世界上受苦人是多数”[11]177。工人首先要站起来,要向压迫剥削说“不”,要最终摆脱“世代受苦”的宿命,自己掌握着的命运。同时,安源工运注重放眼未来,努力使工人意识到,“工人组织团体的目的,极为远大,将来还是要管理世界一切的”[11]36,“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9]66。这无疑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真正确证和复归。

(三)以“唤起觉醒”为首要任务,是对人的教育启迪的高度重视

革命年代必然是“觉醒的年代”。思想不觉醒,革命无意识。因而,工人运动首先表现在工人觉醒。只有觉醒了,才有了开展运动、发动革命的认知、诉求和行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初期就非常重视唤起工人觉醒。如何唤起?答案是教育。刘少奇曾多次提出,“从种种方面观察起来,觉得任何教育都没有比工人教育再重要的。就狭义说:欲工人团体永久的坚强,亦惟有工人教育是赖”[19]。以教育启迪工人觉醒,成为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领导、指导安源工运的过程中形成的共识,他们一再强调,“工人学校应逐渐变成工人政党的中心机构。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的觉悟”[20]。而补习学校、工人夜学“名义上是教工人识字,实际上是宣传马列主义,启发工人的觉悟,讲世界上的财富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人民应成为世界的主人”[19]936。同时,“在安源工人教育中的形式,完全是启发式的”[19]1369,不但启迪了工人的觉悟,还培育了一批工人运动骨干和党团干部。综合来看,我们党在安源时期对工人的教育,已经具有系统性、理论化特征,包含思想政治、文化常识、作风纪律、理想信念及职业技能教育等多方面[21],内容、方式等为此后的干部教育培养提供了蓝本,而这正是对人的独立、发展的高度关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四)以“依靠工人”为策略之本,是对人的独特价值的充分肯定

斗争必须讲究策略。没有科学有效的策略,斗争则难以取得胜利。策略的根本不在于其他,而在于人。马克思主义有着成熟、系统的革命斗争策略思想,正是因为我们党将这一思想与安源工人运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领导安源大罢工取得完全胜利。毛泽东曾指出,凡事不可不注重基础,要改变社会的黑暗现状,必须“另想办法,另造环境,长期的预备,精密的计划,实力养成了,效果自然会见”[22]。鉴于此,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之前,时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亲自到安源考察,展开多方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矛盾、具备的条件等之后才决定发动工运[23]。在之后的大罢工乃至在整个革命活动中,无论是斗争口号的拟定,还是从一开始的经济斗争转向后来的政治斗争,除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策略制定的重视外,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是对人的重视,一切活动都围绕工人这个主体来展开,充分肯定和发挥了人的独特作用。可以说,“发动并依靠工人”是安源大罢工取得胜利乃至其后工运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6]11理论本身并不能作为物质力量,而“掌握了理论的人”则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

(五)以“自由全面”为最高目标,是对人的发展前途的终极考量

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一生都在追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他在《共产党宣言》中为未来社会描绘了蓝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53马克思对未来的人作了最完美的价值形象设计。我们党领导安源工运非常重视用“共产主义”引导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20]559,要向他们讲“工人的地位及其责任;劳动界的消息;世界及中国经济的政治的新闻,加以共产主义之眼光批评之;无产阶级解放压迫之方法;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浅理……”[12]181。在那时,我们党就清楚地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是一致的,必须依靠所有人共同努力,“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去奋斗”。安源工人俱乐部“本部以联络感情、涵养德性、互相帮助、共谋幸福为宗旨”[12]204的章程就充分表明,安源工运一开始就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这其中体现了对人的发展前途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安源精神及其生成过程带有明显的共产主义精神内涵和人学韵味。

(六)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是对人的发展途径的具体丰富

如前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整个思想史上对人最富价值的关怀,其最伟大之处在于,马克思不仅为人的发展描绘了前途,还实际探讨了人的发展的实现途径,“正如妙手回春的圣医不以对病人的同情代替诊断一样,马克思所要‘诊断’的是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道路”[24]。马克思指出,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物质基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等系列条件。基于这一理论来分析,安源工人开展的经济、政治斗争本质上是为了争取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或者说在创造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党的领导起了关键作用。安源工人俱乐部借鉴俄国工会的做法和经验,以十人为基本单位,每十人组成一个“十人团”并推举一名首领,十个“十人团”组成一个“百人团”,所推选的首领称“百代表”,再若干“百代表”中推举产生一名“总代表”,而在当时的俱乐部中主要领导均为中共党员, “百代表及主任中大部分都是党员”[11]162,“总代表一般是党员。三个人一个党小组,七、八人为一个支部”[11]175,因此,党的直接领导是安源工运取得胜利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用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来观照这一历史事实,可以得出结论,党的领导是促进人的发展所需的政治方面的根本条件。换言之,无论是安源时期的工人运动还是当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够给予人最真实、最深切的关怀,并为实现人的发展创造具体的、有效的、丰富的途径。

时代纵有变迁,精神必将永恒。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精神的伟大和力量不可低估和小视,很多时候,我们迷惘、被动、落后,深层次原因并不在物质层面,而在精神层面;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人是精神的母体,人以主体身份在实践和思想活动中对客体产生作用,精神才被创造出来,所以,精神首先是属人的、“人化”的。安源精神是在党领导安源工人开展工人运动、革命活动的实践中逐渐生成的,或许其最终的呈现形式是一个群体或一段时期的精神,但在这一精神的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关注人、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的价值意蕴,是极具马克思主义性质的,也是持久的、永恒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现实意义,需要持续研究并不断发展。而这也将是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安源精神激发奋进力量的本质要求和实践指向。

猜你喜欢
工运安源工人
湖南热血青年为中国工运事业早期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
研学安源儿童团 致敬鲜艳红领巾——“安源儿童团中队”风采录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常宁:弘扬工运精神,打造发展高地
衡阳市:传承水口山工运精神,汲取砥砺奋进力量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李安源作品
常宁:弘扬工运精神,打造发展高地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