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2023-01-23 06:01
大连干部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质量现代化国家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经济学教研部 李崇峰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深远意义,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把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实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局面。

(一)要深刻理解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全局和长远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我国的发展阶段看,在经历长期高速增长后,我国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出现了变化,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面临的硬约束明显增多;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看,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增加高质量有效供给,持续优化供给结构,增强供给体系韧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不断满足人民个性化、多样化、转型升级的消费需求,以及对美好环境等方面日益迫切的新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我国发展的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握发展主动权,加快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二)要准确把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核心要义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必然体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各地区和全过程。要把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高质量发展必须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是新时代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以开放发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以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解决重大问题中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应对国际竞争、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条件下,高水平、高质量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要把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从领域来看,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的要求;从地域来看,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时域来看,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复杂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久久为功以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深入学习领会,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高质量发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加快形成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改革与管理高效统筹、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有效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为持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纵深推进各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经济的循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二是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要推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提升,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使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三是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融合融通的城乡区域经济布局。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公共事业短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步伐。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定位,通过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各区域良性互动,最终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四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以能源革命和绿色制造为突破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绿色升级,全面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五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聚焦建设全面开放体系,要更加注重制度型开放,强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开放,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同时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积极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六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就业优先,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提高技能增收,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要优化分配结构,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筑更加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经济学教研部 杨晓猛,吴 刚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国与国之间的较量由资本竞争、资源竞争转变为科技竞争,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科技安全及国家安全。

(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随着全球政治格局和经济形势的变化,长久以来形成的低劳动力成本的生产要素相对优势逐渐下降,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日益凸显,原有依靠资源、资本、土地等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动力作用飞跃式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坚持自主创新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只有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自觉履行使命担当,才能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 “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二是加大科技攻关。我市正处于生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期,科技攻关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要加大对石油天然气、化学制剂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攻关,瞄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进行科技攻关。三是确立企业创新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我市实施育龙计划,在创新链产业链上选择一批基础好、潜力大、成长快、创新强的企业,重点培育、重点扶持,推动其尽快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提升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

(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推进风险大、难度高的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有效组织起来,形成整体资源优势,成为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对于我市而言,一是鼓励企业加大R&D 经费投入。将企业R&D 经费投入强度、知识产权数量等指标纳入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评定评价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给予扶持、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二是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通过财政奖励、用地保障、税收优惠等措施大力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强化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 (备案)工作,加强科技R&D 载体建设。三是构建产业创新联盟。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链接而成的产业创新联盟,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精准链接产业链、技术链与创新链。

(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良性制度基础。一是推动创新要素有效融合。充分认识全面创新的特征和内涵,同时要考虑需求侧与供给侧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注重市场需求引导和刺激的政策工具的使用,加速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化应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融合发展。二是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加快构建有利于全面创新的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鼓励先行先试,对依法履行决策程序的创新投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的情形,予以宽容,不做负面评价,更不影响评先评优和政绩考核。三是科技组织管理方式创新。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 “赛马”等制度,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脱颖而出。

(五)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一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世界经济发展关切的重大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二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发达国家通常以政府采购培育市场,降低高新技术产品早期进入市场的风险,激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政府采购规则制定,设立创新型企业海外公共服务平台,帮助创新型企业进入国际政府采购市场,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三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一是优化人才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完善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流动等机制,将更多自主权赋予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让用人主体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既要考虑到人才规模数量,也要重视人才结构质量,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三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应急管理教研部 宗艳霞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对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一)充分认识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一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新的重大判断,体现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基本路线要求。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确保安全发展。二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系统观念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坚持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三是发展面临新形势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为紧迫。

(二)准确把握新安全格局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他指出: “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自此以后,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工作的理论指引,并在实践中丰富发展、日臻完善。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突出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维护国家安全列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三个方面重大成就之一,并提出 “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即 “五个统筹”,总体国家安全观得到进一步升华。由此,“五大要素”“五对关系”“十个坚持”和 “五个统筹”共同构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涵,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闪耀着意蕴深厚的理论光芒和实践光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报告体现出新安全格局的三点意蕴:一是开篇明义,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进一步凸显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二是重点强调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以国家安全统领公共安全、社会治理基层安全事务,进一步丰富了大安全格局的内涵;三是着重强调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彰显了加强国际安全合作,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的重要性。当前,必须把本国安全放在他国安全和国际安全的大环境下思考,把建设平安中国和建设和谐世界结合起来,“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来保障国家安全。

(三)全面落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从体系现代化来看,我们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

从能力现代化来看,一要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要坚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机制,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才能确保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的基本盘始终稳固,才能牢牢掌握改革发展的战略主动权。二要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公共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要努力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安定有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三要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为重要。我们必须全面理解、科学把握、系统推进,正确处理好新时代安全和发展的关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猜你喜欢
高质量现代化国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