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侠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天津市 300191)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时,提出要“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1]的战略要求。这个战略要求充分体现了系统观念,不仅吹响了工会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和建设的号角,也清晰地锚定了工会深化改革和建设的目的是更加有效地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进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相应地,科学认识“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深刻内涵,明确“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治理效能,厘清“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要处理好的关系,就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万事万物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2]系统观念中包含着协同理念,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了“协同论”,其核心概念是“序参数”“役使原则”“自组织”“循环因果”等概念,为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工会的协同作用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
“桥梁”在词义上被解释为“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纽带”在词义上被解释为“比喻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桥梁纽带作用”是特定事物在系统运行中所发挥的沟通联系作用。从时间轴上看,合作是实现秩序过程中的主流现象,没有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作,就没有系统的整体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工会实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本身就包含了“为实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工会组织要协同其所联系沟通的各方”的意蕴。从《中国工会章程》规定看,工会要发挥的桥梁纽带作用具体是团结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协同论的视域下,工会组织要实现以上职责,需要具体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沟通联系。
第一,以组织起来,维权服务强化与亿万职工群众的沟通联系。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还创造了精神财富,推动社会发生变革并创造了历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要依靠人民群众。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健全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努力提高工会工作能力和水平。”工会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其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核心要义是“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为此,工会不断与时俱进地适应企业组织形式、职工队伍结构、劳动关系、就业形态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汇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亿万职工群众的磅礴力量。
第二,以深化工会改革强化与广大基层工会组织的沟通联系。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改革针对的所有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脱离职工群众。要把增强基层工会活力作为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使中国工会组织不仅最大规模,而且最有力量和影响。依据《工会法》,工会有“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法定职责。工会组织所要发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自然包括推进各级总工会、基层工会、基层工会联合会、产业工会等工会系统内部组织之间的沟通联系合作,实现工会组织之间的协同,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工会力量。
第三,以各行各业职工的主体作用发挥强化与各方社会力量的沟通联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推进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个伟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如期完成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由国家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力量系统,而这个力量系统的有序运行需要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工会组织所发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首先就是在工会治理框架内,沟通联系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组织、职工群众,通过凝聚其共识、整合其需要、反映其诉求,引导其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
基于协同论,协同具有“整体构造、竞争除错、同步节奏、记忆联想”[3]等治理效果。协同论视域下,各级工会组织要通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使其所联系沟通的对象理解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内部的活动规则。激活各级工会组织、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广大职工等主体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整体认识;形成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基本规律的统一理解和高度认同;实现以上主体在事业建设过程中的同频共振和齐心合力的效果。协同论视域下,工会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所要追求的治理效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各方主体形成对于国家事业整体布局的认识。各级工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首先要实现的效果是,引导各方主体形成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事业的整体认识。首先,通过各级工会组织发挥作用,在目标维度上使广大的职工群众认识到我国要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惠及到每一个人的;所要实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状态;是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次,使广大职工群众认识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个过程概念,这个过程无人能置身度外,需要所有人投身其中,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进行转变。再次,使广大职工认识到我国实现现代化是在“两步走战略”规划下,不断实现阶段性战略目标的过程。第一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是在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
第二,引导各方主体形成对于事业领导力量的认识。各级工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要实现的中心效果是,引导各方主体形成中国共产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的认识。首先,各级工会组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作用,使广大职工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选择、民心所向,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障和最大优势。[5]其次,各级工会组织发挥宣传阐释作用,一方面在国内向联系服务的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讲透中国道理,一方面通过国际工会交流平台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广泛、清晰、易于接受理解的宣传阐释,使其他国家工会组织和国内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定盘星。再次,工会组织通过加强保障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充分彰显党组织在新时代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注关怀,进而在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中形成坚定不移拥护党的领导的信念,做到听党话、跟党走。
第三,引导各方主体形成对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各级工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要实现的思想效果是,引导各方主体自觉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和思想旗帜。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判〉导言》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各级工会组织要用这个彻底的、能够说服人的科学理论体系武装职工群众头脑,从而使理论变成推动事业进步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四,引导各方主体形成对于事业使命责任的认识。各级工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要实现的实践效果是,引导各方主体牢固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工会组织通过组织职工采取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通过职代会等方式依法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从而塑造体现职工责任主体意识的“主人翁”意识。工会组织通过劳模评选,劳模事迹宣讲,劳模工作室、劳模创新基地等方式,大力宣扬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激发新时代职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气神。
我国已经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需要各方形成强大的建设合力。工会组织在新征程上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应当秉承协同理念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和履行工会职责的关系。工会组织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履行职责是一对辩证关系。一方面,工会组织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必须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党对工会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工会工作的政治保障、思想保障、组织保障、道路保障,确保我国各级工会组织不走歪路,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工会组织通过依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履行职责来加强党的领导。依照《中国工会章程》,工会通过提升职工群众政治素质、知识素养、业务能力;广泛收集、表达职工群众诉求,代表职工群众参与国家和事务治理;依法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帮扶救助困难职工群众等多种方式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总之,党对工会的领导体现在工会工作全领域,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贯通在工会工作全过程。
第二,处理好国家总的战略部署与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发展规划的关系。“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我们党始终对未来有着明确的方向感,通过确定奋斗目标、战略安排来凝聚共识和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如期实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工会组织要在服务大局过程中,自觉把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去推进。工会组织为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了《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针对“十四五”时期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总体工作要求,从“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高标准职工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智慧工会建设”“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深化工会改革创新”“加强政治建设”“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来落实总的战略部署。
第三,处理好工会组织和其他主体的关系。工会工作涉及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工会组织需要和各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协、政府职能部门、司法机关,妇联、共青团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密切协同。工会和这些主体的协同关系体现为“分与合”的关系。“分”体现在工会组织和其他相关主体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做好涉及职工队伍建设、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职工权益维护等各方面的工作。“合”一方面体现在工会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形成协同决策机制,为实现“团结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目标,工会在关系到职工利益的相关决策上,为保障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可行性,与决策链条上的其他主体进行合作制定决策;另一方面体现在工会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沟通协调、协同合作工作机制,通过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联络员制度、信息共享平台等,积极推动相关决策能够得到落地实施。
第四,处理好工作方式方法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新时代下,工会工作面临了许多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工会组织有效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需要在坚持“建会”“吸引入会”“维护权益”“集体协商”“帮扶助困”“激励先进”等主要工作内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坚守工会工作理念,既包括运用新技术手段创新,也包括面向新群体的创新。工会组织利用新技术进行创新是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快推进“新技术+工会”工作方式。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工会治理能力提升体系;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工会服务应用创新体系;构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工会网信基础支撑体系;构建网上网下一体,以新技术为支撑、“工”字特色内容建设为根本、新型运行管理模式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7]工会组织面对新群体进行创新,主要针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群体的创新。伴随着社会需要的多元化和数字经济及平台经济的发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快速兴起与发展,成为吸纳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灵活就业与新就业形态相对于传统就业形态,表现为劳动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多样化、工作方式弹性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创业机会互联网化。工会组织需要针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主体搭建工会组织体系,广泛吸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入会。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规制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行为,维护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的法律政策。
工会组织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是其必须履行的历史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工会组织必须始终牢记根本职责,切实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沟通联系各方,汇聚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