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科学》2022年总目录

2023-01-22 14:07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12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

“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析

韩振峰 张 悦(1—4)

《资本论》中的现代国家思想要点及当代启示

李应瑞(1—13)

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才思想的理论进路与实践向度

徐 明(2—4)

中国共产党凝聚政治共识的百年探索

杨宏伟 王亚妮(2—16)

布兰德生态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及当代启示

赵睿夫 董海军(3—4)

对“唯一的科学”的前提性反思

张吴奇 陆凯华(3—14)

全球生态治理的资本批判与样态探索

王向明 段光鹏(4—4)

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再集中”机制——以“思政大课”为例

潘同人(4—12)

唯物史观视阈下的文明图景及其实践逻辑

李爱龙(5—4)

舆论与史实视野下《盛京时报》中的中共抗日

古宇飞 冯留建(5—13)

党的百年探索视阈下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互动关系

马云志 赵荣锋(6—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始发展的三重逻辑——基于中共一大、二大期间党的重要文献

丁晓强 王连杰(6—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定位

邸乘光(7—4)

马克思“族性”维度下的民族主义批判及其当代启示

刘国新 彭启福(7—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根源、核心及要求

叶小文(8—4)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文化基因

竟 辉(8—14)

全球性医学民粹主义的兴起、影响与应对

聂长久(9—4)

论唯物史观对启蒙历史哲学的双重超越——以“绝对”与“相对”为坐标

吴 鹏(9—12)

数字时代资本意向、技术加持与劳动异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姜英华(10—4)

马克思恩格斯的爱国主义观及其当代价值——以《共产党宣言》及其序言为主要分析文本

朱国栋 安维复(10—14)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范式的逻辑理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吴建永(11—4)

“共同体”概念词源、译介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脉络考察

周子伦 刘樊德(11—14)

十八大以来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的形成与发展

卢艳香 王春玺(12—4)

世界历史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演进逻辑

李 健(12—13)

【首都发展研究】

“十四五”时期北京科技人才政策的战略转型

黄海刚 付 月(1—43)

“两区”建设背景下北京市法律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

靳 也(6—25)

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大众评价与创新路径

杨乐怡 马小红(6—36)

首都发展的阶段演进及内涵特征

柯文进(8—35)

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

安树伟(8—38)

北京高质量发展需解决的问题及关注的方面

张伯旭(8—43)

北京中轴线概念的提出及意义

张 勃(9—21)

文化基因视域下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蔡晓璐(9—33)

运河渠道与历史上北京区域性的变迁

唐晓峰(10—24)

清代北运河的漕运应对与河道治理

赵 珍(10—28)

大运河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倪玉平(10—33)

运河与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王建伟(10—37)

数字治理驱动治理重心下移的机制分析——以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为例

李忠汉(11—25)

“接诉即办”场域中政府的多重压力及其有效回应

何成祥 孔繁斌(12—21)

【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

非首都功能疏解下的城市通勤决策逻辑——以首钢家庭为例

刘中一(8—24)

北京市机构养老供给现状及环京布局

赵 杨(9—46)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效果评估——以家庭经济风险为例

张 冀 史 晓(10—41)

中国首都圈的综合发展能力和协同治理水平测度

陆 军 毛文峰(11—34)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协同—绩效”评估

谢永乐 王红梅(11—46)

京津冀地区房地产金融风险评估——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实证分析

葛红玲 孙 迪(12—31)

【文学研究】

“阳国北门”居庸关的地理叙事和审美空间

吴 蔚(1—34)

《保傅》的生成、流传与编纂——兼论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的生成特征

余建平(1—56)

论晚明家具的审美“真趣”

仪平策 周坤鹏(1—66)

《左传》星占的知识体系与话语权力博弈

余 丹(2—55)

论叶适思想的“致用”指向

田萌萌(3—45)

宋代士人典范世界文学建构中的想象“三代”

罗超华 孙学堂(3—55)

论理解《论语》的两种方式——从管仲形象说起

邝其立 陈壁生(4—39)

西南地区宣讲小说及其劝善唱叙的文体、知识及信仰

杨宗红(5—42)

论茅盾小说中的绅界变迁

袁红涛(5—53)

由近出汉简论《庄子》拟托古圣先贤人物故事

苗江磊(6—48)

清末民初北京歌谣的地理叙事

马宝民(7—25)

中国当代小说海外译介与传播的特点、问题及策略

肖 笛(7—35)

乾嘉笔记的撰述话语及其意义指向

元 伟(8—46)

新浪潮电影的本土化实践——以严浩《似水流年》为例

田 泥(9—55)

中国现当代诗歌中的“北京形象”迁移——从文化符号到地理坐标

牛金霞 张桃洲(10—55)

唐代书目中选本、评论的位置变迁与总集观念演进

翟新明(11—61)

汉代经典诠释中的动物出没——博物学辨名的巫礼转换

周金泰(12—42)

元代京畿地区“说唱词话”现象考略

李雪梅(12—53)

【历史研究】

《元祐党籍碑》的面相与党人家族命运——崇宁党禁的家族视角解读

罗昌繁(1—76)

殖民地时代欧洲国家对美国外交传统的影响

金 海(1—88)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戏曲改革与民众动员

郑立柱(3—66)

明清卫河流域砖窑烧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孟祥晓(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失业救济研究

周云瑞 罗平汉(4—29)

中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经验、问题及对策

刘玉宏(4—48)

从《顾文彬日记》看晚清琉璃厂书画文玩交易

阚红柳(5—22)

清代北京“二闸”考记

郭军连 刘小萌(5—31)

王言所见唐与民族政权的“父子”“兄弟”关系

景凯东(5—63)

明代献俘礼考论

马 季 何孝荣(5—74)

晚清东北双城堡旗人婚姻行为特征与变化

王 磊(6—58)

唐前期营州事件与河北三层防御体系构建

丁 俊(7—45)

从明清家训家规看儒家伦理的日常生活指向

钱国旗 刘 坤(9—64)

元明时期北京海淀附近的地理环境——兼论“海淀”之得名

杨萧杨(10—63)

诸子所传“远古社会”的三方地域异辞——兼论《容成氏》的性质特征

周秦汉(11—71)

民国北京知识分子的收藏生活与身份认同(1912-1937)

韩晓莉(12—60)

【哲学研究】

论康德社会知识论中的证言知识

马 彪(3—78)

数字劳动的内涵界定、双重维度及异化机制

豆莹莹 张文喜(4—58)

数字时代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困境与人的存在危机

李泓江(5—85)

从主体间性到语境性:数字时代的艺术转型

王 甦(6—71)

当代精神生产的社会前提及其功能升级

陈 鹏(8—56)

【法学研究】

信息隐私和个人信息功能定位的再区分

张 慧(1—98)

新技术环境下广播组织权的问题与完善——兼评最新《著作权法》第47条

袁 锋(1—109)

未成年人行为矫治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构建

白星星 袁 林(2—74)

治安语境下信任的价值、本体与实践

姚舒文 张小兵(2—86)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的环境法律规制

彭小霞(3—88)

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赔偿标准的完善路径

孜里米拉·艾尼瓦尔(3—100)

新兴权利的理论证成与线上空间的权利建构

吴林昊(4—74)

论指导性案例的效力类型——基于对“应当参照”误解的澄清

马光泽(4—85)

论数据处理者的重要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及刑事责任

刘双阳(6—80)

网络主权与数据主权的确立与维护

徐 凤(7—55)

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多元理论与制度完善

王竹青(8—65)

传统中国司法裁判中的情理——以“安崇绪之狱”为例

翟俊义 宋四辈(8—74)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之界定

杨雅妮(9—74)

我国零工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武辉芳 谷永超(9—85)

网络平台个人信息保护责任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陈宇照(10—72)

论《民法典》抚养纠纷条款中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的适用

齐凯悦(11—105)

【教育研究】

情绪管理视角下的教师工作

潘冬冬 曾国权(2—64)

现代大学导学关系失范的逻辑本源与超越之途

张 伟(4—67)

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科在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变迁

张小丽(5—96)

符号互动理论对教育戏剧育人的作用

严孟帅(8—83)

场域理论视域下“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行动空间

赵垣可 刘善槐(10—81)

【经济研究】

休闲时间对职工工作绩效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韦佳佳 王琪延(3—34)

移动支付、医疗基础设施与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

吕光明 刘文慧(4—95)

房地产周期、人口流动与地方债风险防控

罗朝阳 李雪松(7—84)

税收征管与企业创新——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的经验证据

陆施予 李光勤(7—97)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的价值

王 治 黄文敏(8—94)

预期收入与中国的“收入—幸福之谜”

夏杰长 陈 峰(10—92)

混改背景下国企超额雇员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

牛 彪 王建新(10—107)

平台经济研究述评与展望

龚 雪 荆林波(11—83)

零工经济劳动自由剥夺的实质及应对

严宇珺 龚晓莺(12—7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非洲东道国出口贸易结构升级

连 增 孙艺华(12—80)

【管理研究】

大众参与滑雪运动意愿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张 燕(1—23)

共享理念视角下中国特色慈善理论的逻辑理路

罗叶丹 邓国胜(2—96)

制度型开放中政府规制变革的动因、挑战与路径

黄新华 赵荷花(3—119)

脱贫攻坚中第一书记制度的实践困境及改进

冯嘉馨 程美东(5—118)

传统文化对官员精神内核形成的影响——基于经济学方法的检验

王 斌 王秀芝(8—107)

政策执行偏差的组织视角分析——以Y市社保卡发行为例

黄博函 岳经纶(11—93)

中国行业协会治理转型的困境及对策——基于“结构—关系—行动”的视角

任晓春 闫飞飞(12—92)

【社会研究】

归属视角下农村低额彩礼形成的动力机制——基于赣南G村的田野调查

李永萍(1—120)

文化融入视角下日本外籍劳动者政策衍变及困境

张 梅(2—107)

常规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纵向协同机制

安永军(2—120)

北京高校辅导员情感劳动的实践机制

张 娜 于成文(3—25)

土地资本化对村改居社区社会阶层的重塑

谢晓洁 崔江红(3—111)

“强信息”形塑农民政治认同的机理、困境与应对

张洋阳 叶继红(4—106)

社会转型中社会心态的理论内涵、逻辑建构及变迁

侯 静(4—117)

方言能力与流动人口婚姻匹配

张卫国 张 威(5—107)

乡村产业振兴应对多重堕距现象的核心思路

邢中先(6—91)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实现路径

文丰安(6—101)

农民与企业博弈问题及其破解

黄增付(6—108)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系建构与推进路径

毛文璐(6—120)

城市化“希望空间”的叙事与策略

吴 伟 牛英杰(7—65)

异质性下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分类治理

向运华 许 诺(7—75)

收入差异下的老年心理健康不平等及影响机制

李 丹 白 鸽(7—108)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基层治理的进阶式发展

李晓燕(7—118)

制度适应对进城务工青年社会融入的影响机制

梁土坤(9—92)

重点大学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差异

叶锦涛 汪立坤(9—106)

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异化及其消解

贾彦峰(10—118)

城市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周建芳(11—116)

市场化与差序政府信任的代际变迁

韩彦超(12—111)

【政治研究】

利比亚伊斯兰社会主义的兴衰及教训

仝 菲(12—102)

【新闻传播研究】

对短视频内容、形式及意义的再思考

郭沛沛(8—119)

论环境智能的传播模式及其对公民身份的影响

朱政德 胡 泳(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