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立翻译到合作翻译
——王红公英译李清照诗词的翻译修改研究

2023-01-22 07:54冯全功王娅婷
外语研究 2022年6期

冯全功 王娅婷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0.引言

王红公(Kenneth Rexroth,1905-1982,也音译为雷克思罗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诗词,其中他独立翻译的包括《中国诗百首》(One Hundred Poems from the Chinese,1956)和《爱与流年:续中国诗百首》(Love and the Turning Year:One Hundred More Poems from the Chinese,1970)。他还与钟玲合作翻译了《兰舟:中国女诗人》(The Orchid Boat:Women Poets of China,1972)以及《李清照诗词全集》(Li Ch’ing-Chao:Complete Poems,1979)。上述四个翻译诗集中都有李清照诗词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他对李清照的偏爱。其中,王红公在《中国诗百首》中翻译了李清照的7首诗词,《爱与流年:续中国诗百首》中有6首,在与钟玲合译的《兰舟:中国女诗人》中有9首,《李清照诗词全集》中共有67首。通过对所搜集的李清照诗词翻译语料进行对比,发现王红公单独翻译的13首诗词中有12首存在修改,其中17首在四个译本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文版本。

钟玲(2003:34)把庞德、王红公等人翻译的中国诗词称为“创意英译”,此类“译作则以表达美感经验,将他们对中国诗的主观感受以优美的英文呈现出来”。王红公独立翻译的李清照诗词就是典型的创意英译,与其和钟玲合作的版本差别很大。钟玲曾说,“王红公像是一只风筝,我的作用则像是拉着风筝的线,当他飞得太高时(指他在翻译时偏离原文太远),我会对他说:‘不行,不能那样’,把他拉回来一些。但诗人总体上来说还是很难改变的。”(转引自郑燕虹2011:129)学界对王红公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已有一些研究,尤其是他的翻译观与翻译策略,如郑燕虹(2009)、杨成虎(2010)、魏家海(2014)、涂慧(2019)等。钟玲(L.C.Odell)在其博士论文中通过王红公的翻译手稿以及前后不同的译文探讨过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修改,但并未涉及李清照诗词的翻译(Odell 1972)。郑燕虹(2011)也曾聚焦于王红公、钟玲合作翻译的李清照诗词,与王红公独立翻译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中的修改之处,发现整体上合译比独译更加忠实于原文,认为忠实程度的提高与钟玲的介入有极大的关系。然而,郑燕虹的研究没有选择《兰舟:中国女诗人》中的相关诗词,其实即便是同样的李清照诗词在两次合作翻译中(《兰舟:中国女诗人》与《李清照诗词全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甚至大幅度地返回到王红公独译的版本。本文则选择王红公四个译本中李清照诗词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同一首诗词的前后译文进行对比,探讨其修改内容与修改轨迹,进一步验证郑燕虹(同上)的观点,并对其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1.王红公翻译李清照诗词中的修改现象

王红公翻译存在修改的17首李清照诗词在各个译本中的分布为(1956年出版的称译本1;1970年的称译本2;1972年的称译本3;1979年的称译本4,见参考文献Rexroth。):《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出现在译本1、译本2和译本4中;《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分别出现在译本1、译本3和译本4中;《双调忆王孙·赏荷》《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分别出现在译本1和译本4中;《声声慢·寻寻觅觅》《生查子·年年玉镜台》《凤凰台上毅吹箫分·香冷金猊》《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别出现在译本2和译本4中;《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出现在译本2、译本3和译本4中;《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永遇乐·落日熔金》《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则分别出现在译本3和译本4中。

我们先对两首诗词的翻译修改进行个案分析。

1.1 翻译修改的个案分析

郑燕虹(2011)曾对《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两个版本(译本2和译本4收录的)进行了对比分析。这首词在译本3中也出现过,如果忽略了译本3的存在,就不能更好地体现翻译生成过程的复杂性,所以这里加入译本3进行重新分析。

[1]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译本2:The gentle breeze has died down./The perfumed dust has settled./It is the end of the time/Of flowers.Evening falls/And all day I have been too/Lazy to comb my hair./The toilet articles are there,/But the man is gone away./All effort would be wasted./When I try to sing,my tears/Choke me.I dreamed my flower boat/Carried me to him,but I/Know so fragile a vessel/Won’t bear such a weight of sorrow.(Rexroth 1970:94)

译本3:The wind stops./Nothing is left of Spring but fragrant dust./Although it is late in the day,/I have been too exhausted to comb my hair./Our furniture is just the same,/But he no longer exists./I am unable to do anything at all,/Before I can speak my tears choke me./I hear that Spring at Two Rivers/Is still beautiful./I had hoped to take a boat there,/But I am afraid my little boat/Is too small to ever reach Two Rivers,/Laden with my heavy sorrow.(Rexroth & Chung 1972:40)

译本4:The gentle breeze has died down./The perfumed dust has settled./It is the end of the time/Of flowers.Evening falls/And all day I have been too/Lazy to comb my hair./Our furniture is just the same./He no longer exists./All effort would be wasted./Before I can speak,/My tears choke me./I hear that Spring at Two Rivers/Is still beautiful./I had hoped to take a boat there,/But I know so fragile a vessel/Won’t bear such a weight of sorrow.(Rexroth & Chung 1979:48-49)

整体而言,三个译文呈现出重译与回归的倾向,也就是说译本3是对译本2的重译,两者差别很大,译本4是对译本2的回归,同时也整合了译本3的部分措辞。

译本2是典型的创意英译,如果把译文作为独立文本来看的话,其诗意效果很好,如果和原文进行对比,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如把“日晚倦梳头”译为“And all day I have been too/Lazy to comb my hair.”(整日倦梳头),把“欲语泪先流”译为“When I try to sing,my tears/Choke me.”(欲歌泪先流),把“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译为“I dreamed my flower boat/Carried me to him”(典型的创译)等。

根据迟欣(2013)介绍,王红公和钟玲合译《兰舟:中国女诗人》的翻译手稿是存在的,里面既包含了钟玲对诗词翻译的初稿,又有王红公在初稿基础上的修改稿。由此可见,译本3的初稿是钟玲翻译的,王红公的主要身份则是修改者。译本3对原文更加忠实,准确性大大提高,如把“日晚倦梳头”译为“Although it is late in the day,/I have been too exhausted to comb my hair.”,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译为“Our furniture is just the same,/But he no longer exists./I am unable to do anything at all,/Before I can speak my tears choke me.”,把“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译为“I hear that Spring at Two Rivers/Is still beautiful./I had hoped to take a boat there”。但译本3的节奏感总体上不如译本2,诗意也没那么浓郁,如对“wind”“although”“exhausted”的使用就相对缺乏诗意。钟玲在翻译时应该也参考了王红公的译文,或者说王红公根据自己之前的译文对之进行了修改,如“my tears choke me”同时出现在了译本2和译本3中。

译本4则重新回归到了译本2(应该是王红公的选择),并对其中理解有误或不到位的地方根据译本3进行了更正。这种修改不妨认为是前两者(译本2和译本3)的有机融合(主要得益于钟玲的努力),如译本4采取了译本3中“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以及“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的译文,同时对之也略有调整,删掉了“物是人非”中的“But”,为了增强节奏感把“欲语泪先流”的译文分成了两行。如此一来,译本4既准确达意又诗意盎然,在整合基础上实现了对译本2和译本3的超越。

[2]原文: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译本1:The icy sun rises silently/Across the closed window./The autumn leaves are falling fast/After last night’s black frost./A little wine makes the return/To tea more enjoyable./I lay aside my bitter revery,/And enjoy the perfume that rises to my head./Autumn ends,the nights grow long./If I indulged my sad heart/The days would be still more/Frozen and sad.It is better/To encourage my frivolity,/And get drunk with the aroma/Of my wine cup./I refuse to be burdened/By the yellowing heart/Of the chrysanthemum/Along the wall.(Rexroth 1956:107)

译本4:The chilly sun climbs up the window catches./The wu-t’ung tree should hate last night’s frost./The wine is all drunk so I make the best of bitter tea./My dream interrupted,the fragrance of Dragon incense/Must take its place./Autumn is ended but the day is still too long./I am more lonely and homesick/Than Chung Hsüan./It is better to accept my fate./Drunk in front of my wine cup;/I should not be ungrateful/For the yellow chrysanthemums/Along the Eastern Wall.(Rexroth& Chung 1979:40)

这两个译文前后参照的幅度较小,基本属于重译,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译者对翻译高度负责的态度。虽然译本1的节奏感很强,诗意效果明显,本身是一篇优秀的诗歌,但与原文对比则有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译者的主观介入过多,或理解不到位(王红公的汉语水平有限)。

具体而言,“琐窗”,在其他版本中也作“锁窗”,指镂刻连锁纹饰的窗户,译本1中的“closed window”(锁窗)有望文生义之嫌,译本4中的“window catches”也不完全达意,但还是相对准确的。关于“梧桐应恨夜来霜”的翻译,译本1把“梧桐”泛化为“autumn leaves”,用“black”来形容霜是译者的主观添加,整句的语义偏离原文很大,译本4(The wu-t’ung tree should hate last night’s frost)则非常忠实,再现了原文的诗意效果。关于“酒阑更喜团茶苦”的翻译,译本1很灵活,删除了“阑”的语义,并把“茶苦”转移到了人身上(bitter revery),颇有灵性,译本4(The wine is all drunk so I make the best of bitter tea)则相对忠实。关于“梦断偏宜瑞脑香”的翻译,译本1省略了“梦断”和“瑞脑”的意象,同时也有所添加(revery),译本4则再现了相关意象。关于“秋已尽,日犹长”的翻译,译本1把“日”的意象改为“nights”,译本4则对之进行了还原。关于“仲宣怀远更凄凉”的翻译,译本1删除了原文中“仲宣怀远”的典故,表层语义改动很大,但颇有韵致,译本4虽然再现了“仲宣”的人名,但由于没有任何解释或注释作为文化语境信息,对西方读者而言基本上形同摆设。关于“不如随分尊前醉”的翻译,译本4中的“to accept my fate”比译本1中的“to encourage my frivolity”准确。关于“莫负东篱菊蕊黄”的翻译,译本4中的“I should not be ungrateful...”比译本1中的“I refused to be burdened...”准确,王红公对“负”的理解有误,这里应取“辜负”而非“负担”之意;王红公之所以在译本1中添加“heart”这个意象,应该是受“蕊”字启发,是其通过析字进行创造性翻译的惯常技法;关于“东篱”这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译本1做泛化处理,译本4则对之进行了再现,其他译本中也有类似现象。

整体而言,译本1远非忠实,增删现象频频出现,但表现出十足的创意,灵性十足,具有较大的独立存在价值,译本4则忠实严谨,准确达意,但行文相对平淡,也少了一些灵性;在人物形象刻画上,译本1把女主人公描画成了悲喜交加、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形象,译本4中的则更加凄凉,给人一种听天由命的感觉,更加符合原文中的人物形象。如果没有钟玲的介入,王红公在后期译本中很有可能会保留原译,如果有修改,也应该是小修小补而不是重新翻译。钟玲的“纠偏”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这两首诗词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可以证明郑燕虹(2011)的观点,也就是钟玲的介入使合译比王红公的独译更加忠实于原文。为了取得这种忠实效果,两位译者甚至不惜牺牲原译的灵性,这在《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的翻译上表现比较明显,或者对原有译文进行有机整合,《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翻译便是典型,效果也不错。

1.2 翻译修改的综合表现

李清照诗词翻译在王红公独译与和钟玲合译之间以及同一首诗词的不同合译版本之间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典型的修改包括词牌名的翻译、具体措辞的翻译、典故的翻译以及对误解、增删的纠偏等。

关于词牌名的翻译,王红公在译本1中要么翻译出词牌名,如把《鹧鸪天》译为“Quail Sky”,把《一剪梅》译为“To the Tune,‘Plum Blossom Fall and Scatter’”,要么根据原词内容重新添加一个新的标题,如《双调忆王孙·赏荷》的标题为“Autumn Evening Beside the Lake”,《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的标题为“Alone in the Night”,《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的标题为“The Day of Cold Food”等。在译本2中王红公都试图再现原来的词牌名,没有重拟标题的现象,都是采取“to the tune...”的形式,如把《醉花阴》译为“To the Tune‘Drunk under Flower Shadows”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王红公翻译策略从自由创译到相对忠实的转变。总体而言,词牌名的翻译越往后越精确,体现了译者对原词形式的尊重,如《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的词牌名在译本1中被重拟为“Two Springs”,在译本3中被译为“To the Tune of‘A Hilly Garden’”,在版本4中被译为“To the Tune‘Small Hills’”。《武陵春》在译本2中被译为“To the Tune‘Spring at Wuling’”,在译本3中被改为“To the Tune‘Spring in Wuling’”,在译本4中又返回到了译本2的翻译,一个小小的介词从改变到回归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译者认真细致的翻译家精神。

由于王红公对中国语言不是特别精通,在翻译过程中会发生一些误解与误译,如王红公在翻译《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时对“琐窗”与“莫负”的误解,有时误解也会出现在王红公与钟玲合译的版本中,在后来的版本中才得以更正。

在《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有“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之句,其中“长门”指汉代的长门宫,这里意指女主人公冷寂孤独的住所,译本1中的“the Pass”为误译,译本3中的“the women’s quarters”所指准确,译本4把“quarters”从复数变成了单数更为准确。译本1还把“红梅”误译为“peach trees”,版本3改为“plum trees”,版本4又改为“plum blossoms”,最后的措辞更容易生发诗意。在《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中也出现了“江梅”二字,译本1也译为“peach trees”,译本4则改译为“plum blossoms”;该词中的“斗草”,译本1误译为“fighting for straws”,译本4则该译为“gathering wild flowers and herbs/In the meadow”,后者无疑更为达意。不过有些误译可能是故意为之,如王红公在译本1中把《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中的“梨花”译为“bright pots of the pepper plant”,译本4改成了“pear blossoms”;再如王红公在译本2中把《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黄花”译为“orchid petals”,在译本2中把《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黄花”译为“gold chrysanthemums”,王红公显然知道“黄花”指的就是菊花。在《永遇乐·落日熔金》中有“谢他酒朋诗侣”之句,译本3为“I thank my old poetry and wine companion”,译本4为“I decline the invitation of/My old poetry and wine companion”,这里的“谢”显然是“谢绝”而非“感谢”之意,两个译本都是王红公和钟玲合译的,译本3的误解很有可能也是钟玲的误解。

还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兰舟”的翻译,译本1将其处理为“orchid boats”(可能是误解引起的),译本2和4只是换成了单数。根据钟玲(2003:40)介绍,1971年两人合作翻译时都知道兰舟指的是木兰树之木做的舟,而非译本1中的“兰花舟”,但王红公认为“兰花舟”更有诗意,钟玲也就让步了,还在译本4中保留此译法。此外,“The Orchid Boat”还被用作两人合译诗集的书名,由于1975年遭到学界批评,1982年再版时王红公就把它在书名中去掉了。这种为保留诗意将错就错的译法还体现在《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中“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的翻译,这里的“东君”指司春之神,译本1将其处理为“my lord”,译本3则准确地译为“The Lord of Spring”,译本4又回到了“my lord”。这里也是为了提高原文的诗意韵味,最后两句在译本1和译本4中都是“Three times in two years/My lord has gone away to the East./Today he returns./And my joy is already/Greater than the Spring.”。由于“my lord”的介入,译文比原文多了一层叙事张力,情景交融,更有感染力。由此可见,王红公的误译大部分是理解有误(尤其是和钟玲合译之前),也有一些是出于诗意考虑的有意选择。

王红公单独翻译时还出现了很多创造性改译,增添删减,和原文语义差别很大,在与钟玲合译时基本上都得到了修改。

《双调忆王孙·赏荷》中有“红稀香少”之句,译本1为“And boats grow rare on the river.”,完全偏离了原文,纯属创作,译本4则修改为“The red lotus blossoms are few,/Their fragrance is sparse.”。《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在译本1中被译为“Torches gleam on the orchid boat”,意象有增有删,差别很大,译本2和译本4都改成了“Gently I open/My silk dress and float alone/On the orchid boat”。值得注意的是,译本2是王红公独立翻译的,这也是在所搜集语料中王红公唯一独立翻译、独立修改的,从自由创译到忠实再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红公对待异域文化态度的微妙变化。《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中有“酒意诗情谁与共”之句,译本1为“...I try/To write a poem in which/My tears will flow together/With your tears”,译本3改为“But now there is no one to share with me/The joys of wine and poetry.”,译本4则进一步改为“But now who will share with me/The joys of wine and poetry?”,后面两个版本显然是准确的译文,译本4的疑问句更有力地传达了诗人的落寞情感。该词还有“乍试夹衫金缕缝”之句,译本1为“I throw myself across my/Gold cushions...”,译本3和译本4都改成了“I put on my new quilted robe/Sewn with gold thread”,后者准确达意。《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中有“远岫出云催薄暮”之句,译本1处理为“Far away a rocky cliff/Falls from the mountain in the/Early Twilight.”,语义上有增有删,也不合逻辑,译本4则改译为“Far-off mountain caves spit clouds,/Hastening the coming of dusk.”。《生查子·年年玉镜台》中的“泪向愁中尽”的对应译文在译本2中为“But the autumn has drunk up all my tears”,译本4中为“But sorrow has drunk up all my tears”,译本2之所以出现“autumn”可能和“愁”的析字(心上秋)有关,但用在这里很牵强。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之句,译本2的对应译文为“Hot flashes.Sudden chills/Stabbing pains.Slow agonies.”,采取四个独立的意象,情感冲击力很大,其中最后两个意象可以说是从“最难将息”巧化而来的,也可以说是译者添加的。译本4整体上采取了译本2的译文,只是在“Slow agonies”之后添加了“I can find no peace”,独立成行,把“最难将息”的语义传达了出来。

总体而言,译本1中出现的误译与创造性改译很多,译本2相对忠实一些,与钟玲合作的译本3与译本4中则鲜有偏离现象,若有也是出于美学考虑,并且基本上沿袭了王红公之前的翻译。

其他典型的翻译修改还有很多,包括初译中的理解失误、话语增添等。《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中的“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在译本2中为“I sing over and over/The song,‘Goodbye Forever.’/I keep forgetting the words.”,译本4的对应译文为“If I sangThe Sunlight in the Pass/Ten thousand times/I could not hold him.”。这里的“阳关”典故从归化走向了异化,“也则难留”的内涵也被正确地翻译了出来。如果不考虑是否忠实,译本2中的“I keep forgetting the words”(由于悲伤,总是忘词)似乎能更好地体现女诗人的“离怀别苦”。该词还有“念武陵人远”之句,用刘晨、阮肇遇仙之典故,“武陵人”在此借指心爱之人,译本2为“My mind is far off in Wu Ling./My body is a prisoner”,后半句完全是译者添加的,译本4则准确地改译为“I think of him far-off at Wu-ling Springs”,不过这里典故里的地名的简单再现未必是明智的选择。《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有“梨花欲谢恐难禁”之句,译本1为“O bright pods/Of the pepper plant,you do not/Need to bow and beg pardon./I know you cannot hold back/The passing day.”,除了变换“梨花”意象之外,原文中表凋谢的“谢”被误解为谢罪(bow and beg pardon),“禁”的对象(梨花欲谢)也变成了时光流逝(the passing day);译本4则改译为“I am afraid I cannot keep/The pear blossoms from withering.”,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语义;不可否认的是,译本1的译文具有很强的泛灵论色彩,颇有诗意。

2.问题与思考

由于涉及与钟玲的合作,王红公翻译的李清照诗词中的修改情况比较复杂,也引发了很多有待澄清与解决的问题。翻译修改与重译是一种连续体关系,王红公翻译的李清照诗词有些是典型的翻译修改,有些则类似于重译,与之前译文的相似度较小。其中,《声声慢·寻寻觅觅》从译本2到译本4只有两处小修改,《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从译本3到译本4以及《生查子·年年玉镜台》从译本2到译本4也都只有几处细小的措辞修改。个别重译的诗词也有明显的前译痕迹,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莫道不消魂”的翻译,版本2为“But it carries my soul away”,版本4为“And carries away my soul”。其他诗词都有沿袭前译的现象,如《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的译本4与译本3的重复度就很高。整体而言,译本4与译本3的重复度最高,其次是译本4和译本2,前三个译本参考译本1的相对较少。所以在此不妨假设,译者在翻译同一首诗词时基本上都会对原译有所参考,哪怕是重译。如果说译本3的合作模式是钟玲初译、王红公润色的话(迟欣2013),译本4是不是也是采取了同样的合作模式?在翻译王红公之前译过的古典诗词时,谁去参考了前译,钟玲还是王红公,抑或两者都对前译进行了参考?在参考前译与翻译决策过程中谁的话语权更大?这些问题还都有待去澄清,直接证据至关重要。

除了《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之外,《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也有回归原译的倾向,也就是说版本3已经非常准确了,但版本4中很多表达又回到了版本1,也包括其中的误译,如“归来也,著意过今春”中归来的主语应该是原文中的“东君”,也就是版本3中的“The Lord of Spring”,而非译本1和译本4中的“My lord”。这里显然是王红公的选择,诗意审美压倒了语义忠实。类似的还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兰舟”的翻译等。这很大程度上说明王红公在翻译或修改译文时会有意识地参考他之前的译文。值得注意的是,《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的译本4整合了译本1和译本3,也纠正了译本1中的其他误译,如“长门”“江梅”“碧云”的翻译。该词的译本3和译本1差别很大,译本3可以归在重译的范畴,其中“黄昏”一词的翻译,在两个译本中都译为了“orange twilight”,由于措辞比较独特,译本3应该是参考了译本1,但很难判断这是钟玲初译时参考的还是王红公润色修改时参考的。就像钟玲所言,王红公是非常注重诗意与审美的,在这点上钟玲往往会让步,哪怕是误译,但不涉及诗意或对诗意影响不大的翻译修改,王红公应该是听钟玲的,以上大量对王红公误译的修改就是明证。当然,这些观点如果有翻译手稿或者其他相关档案材料的支持将会更有说服力,也有助于确定具体翻译修改的主体到底是谁。

郑燕虹(2011:129)认为,“王红公与钟玲合译的中国诗词比他独译的中国诗词整体上更忠实于原文。这种忠实程度的提高,与钟玲的介入有极大的关系。”以上分析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除了钟玲的介入,翻译忠实度的提高是否和王红公本人的翻译策略的转变也有关系?译本1和译本2相隔14年,期间王红公对原文文化是否变得更加尊重?翻译时是不是更加谨慎而不是像译本1那样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译本3和译本4的翻译过程中,他是不是也受到钟玲的影响,越来越强调忠实性?通读译本2收录的几首诗词,不难发现其整体忠实度要高于译本1所收录的,虽然译本2也不乏一些审美偏离。《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唯一一首同时收录在译本1和译本2中的词,从这首词的翻译中更能说明王红公翻译策略的转变。译本4也收录了该词,完全移植了译本2中的译文,其中的措辞、分行、标点符号等都没有任何改变。这也是唯一一首前后没有修改的诗。译本4是王红公和钟玲的合译,这说明钟玲对王红公的初译是高度认可的。换言之,译本2的忠实度应该高于译本1的,通过对比阅读也不难发现,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对应译文就把译本1中的“Torches gleam on the orchid boats”改成了“Gently I open/My silk dress and float alone/On the orchid boat”。单从这首词的翻译来看,也能发现王红公的确变得更加忠实于原文。王红公(Rexroth 1956)在《中国诗百首》的前言中写道,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有些非常自由(very free),有些则尽可能地精确(as exact as possible),完全取决于他当时对某首诗词的特定感觉,其中,自由的翻译通常是很早之前完成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策略转变,从自由创译走向了相对忠实,就像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一样,也存在翻译策略的历时演变问题,后期更倾向于异化翻译(冯全功2017)。这里不妨假设,从历时而言,王红公对待中国古典诗词的态度是越来越尊重,越来越忠实于原文或者说创意英译的幅度越来越小。这种假设需要更多的相关语料以及原始文献来验证。

翻译修改是无止境的,翻译修改研究有利于揭示翻译译本的动态生成过程,不管是基于翻译手稿还是基于已经出版的不同版本的翻译修改研究。Cordingley&Montini(2015)对翻译生成研究(genetic translation studies)有所介绍,认为已出版的文本只是文本进化的一个阶段,强调翻译手稿在翻译生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迟欣(2013)基于《兰舟—中国女诗人》的翻译手稿从文本发生学角度探讨过译者的主体性。根据迟欣介绍,王红公的大部分创作与翻译手稿收藏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查理斯·扬(Charles E.Young)研究图书馆的特别收藏部,由于这些手稿还没有电子化,我们暂时还未能阅读到。翻译手稿、前后不同的译本以及其他相关副文本材料是研究翻译修改与生成过程的绝佳素材,包括翻译主体的相关决策。如果将来有机会获取到王红公独立翻译以及与钟玲合作翻译的李清照诗词的翻译手稿,对其翻译修改研究将会更有说服力。王红公(Rexroth 1956)在《中国诗百首》的前言中写道,他翻译时参考过很多其他译者的译文(语种涉及英语、法语等)或者说根据其他译文重新改写的,因为所选的很多诗词他自己根本没有原文,并且和一些非专家型的中国朋友多次讨论,这也说明译本1本身就存在多元译者特质(multitranslatorship)。这种现象造成了译本1的高度复杂性,有些误译、创造性偏离可能并非王红公本人所为。当然,这也需要进一步综合考证。如果从王红公对李清照的每首诗词的翻译来看,从译本1到译本4的生成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本文只是从已出版的不同译文之间的差异着手分析其翻译修改,出版之前各个译本的翻译手稿以及其他相关原始档案或副文本材料由于暂不可获取基本上未纳入研究。这些原始档案材料对研究翻译修改主体、修改内容、修改过程、修改动因、修改效果等至关重要,再加上已经出版的不同版本,有利于全面揭示翻译的动态生成性,尤其是译者的决策过程。

合作翻译中的翻译修改尤其值得关注,比独立翻译的翻译修改更为复杂,在王红公与钟玲的合作翻译过程中,谁是翻译主体,谁是修改主体,值得进一步探索,尤其是译本4的合作翻译。Dimitrova(2005)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修改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是不可或缺,边翻译边修改以及初稿形成后对之进一步修改的情况都是存在的。所以哪怕是钟玲翻译初稿,她也会随时对之修改的,毕竟翻译与修改是相互交织的,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合作翻译中修改的复杂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之句,译本3的译文为“The heavens join with the clouds./The great waves merge with the fog./The Milky Way appears/Turning overhead./A thousand sails dance.”,译本4的译文为“The heavens join with the clouds./The billowing clouds merge in fog./As the dawn approaches in the River of Heaven,/A thousand sails are dancing.”。这里涉及“星河”(银河、天河)之星象隐喻,译本3归化为“The Milky Way”,译本4直译为“River of Heaven”。冯全功和刘春燕(2017)探讨过中国古典诗词中星象隐喻的翻译,认为像这种具有语篇建构作用或者具有强大的语义场效应的星象隐喻,不宜进行归化处理。如这里的云涛、星河、千帆、以及后文中的蓬舟、三山(海上三神山)共同组成了一个关于水的语义场。由此可见,译本4的异化处理“the River of Heaven”更到位,毕竟千帆在牛奶路上(the Milky Way)是无法舞动的。这里的问题是有关“星河”的翻译从版本3到版本4的修改到底是谁修改的,钟玲还是王红公?合作翻译中类似这样的修改主体认定问题只能靠相关副文本或译者本人去澄清。

还有翻译修改的效果评价问题,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修改。针对王红公对李清照诗词翻译的修改而言,前后存在求真与求美的较量,尤其是翻译修改的回返现象,也就是从不忠实到相对忠实再回到之前的不忠实,更能体现求美与求真的巨大张力,如上述《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以及《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中“东君”的前后翻译修改都是明证。忠实再现在于求真,偏离原文的诗意生发在于求美,钟玲作为中国人更注重求真,王红公作为诗人翻译家更强调求美。由于钟玲的介入,王红公偏离原文的求美之心稍有让步,但依然有强势的表现。对诸如此类翻译修改的评价就不能单纯地以是否忠实于原文为标准,还要考虑译文本身的美学或诗意效果,把译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本进行评价,同时把影响翻译修改的其他因素也考虑进来,如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对象等。换言之,翻译修改不管是出于求真还是务实(如诗歌翻译中语义偏离与增删所生发的审美效果)的目的,只要理由充分,切时合宜,都不失为合理的选择。

3.结语

王红公认为,译诗是一种共情行为,将自己与他人相认同,把诗人的话变成自己的话,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以产生情感共鸣(转引自郑燕虹2009)。纵观王红公翻译的李清照诗词,不难发现其早期译文诗意盎然,颇有韵致,情感冲击力很强,具有很高的独立存在价值,这与他的同情翻译观也密不可分。然而,由于王红公不太精通汉语,有些诗歌的翻译甚至还没有原文,仅根据其他人的译文进行,译文偏离原文或误译的地方很多。总体而言,王红公与钟玲的合作翻译则相对忠实,钟玲在“纠偏”方面功不可没,大大提高了译文的忠实度。具有三个不同版本的个别诗词还经历了从译本4返回译本1或2的情形,尽管译本3非常忠实,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王红公对诗意的追求。在返回过程中,其他误译或不到位的地方也会根据译本3进行修改整合,以生成一个既相对忠实又富有诗意的译文,在忠实性与审美性之间保持平衡。翻译忠实度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钟玲的介入,但与王红公本人翻译策略的转变也不无关联,也就是对待异域文化中的异质因素越来越重视。由于暂时未能获取王红公的翻译手稿等原始档案材料,本文只是对几个译本中李清照诗词的翻译修改进行评析,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期待学界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