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梦珠
“克里斯蒂·麦茨的著作《电影:语言还是言语》标志着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中的电影符号学诞生,电影符号学基于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①“电影符号是‘视听符号’,包含影像符号和声音符号。电影符号的能指,包括画面的能指和声音的能指。”②皮克斯新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在国外的“烂番茄”新鲜度与国内豆瓣评分均收获较高评价,足以可见这部以中国文化为内核的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功。影片将成长内涵以符号形式再现,引发国内外观众共鸣。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分析《青春变形记》中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来解读该电影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成功之道,提出适用于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符号应用启示。
视觉符号包括画面颜色、人物造型、环境以及情节等,这些符号是电影中最直接的信息传达。观众通过观看电影中的视觉符号,可以接受电影传达的内容。视觉符号的所指往往蕴含着影片的内涵,需要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正确“解码”。当电影传达给观众信息时,由于“文化折扣”的存在,观众对所传达的信息在“解码”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使得电影在传达自身文本价值与传播力上效果减弱。要想研究《青春变形记》跨越“文化折扣”障碍实现文化的国际传播,就必须研究影片中符号的所指。影片将主人公美美的两种对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以及成长的内涵符号化,利用视觉符号的所指传达影片的内涵。
自我对抗与外界对抗。影片基于对现实的了解,将现实内涵提炼与再创造并将其转化为形象符号。《青春变形记》影片开头着重介绍了美美的个性,她是一个13岁的华裔女孩,品学兼优,在学校积极乐观,在家里孝敬父母。然而她的母亲对她管控严格,几乎照料到美美的生活起居各个方面。分析影片中形象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含义,需要人们在看透形象符号的能指基础上,探究形象符号的所指,从而正确领悟内涵。在这种标准式“中国家庭”的设定下,美美的形象是能指,而美美所代表的青春期共有的心理状态是所指,这种心理状态包括与自我的对抗以及与外界的对抗。该片虽是中国内核的故事,但美美的形象却能代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在父母面前的“乖巧”,偷偷画便利店的帅男孩,攒钱去演唱会的“叛逆”,不同文化语境的观众在解码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情感共鸣。不过与一般小孩与众不同的是,美美在情绪激动时会变成“红熊猫”,熊猫一直是中华民族化的符号,国内外观众都对熊猫的情感认同十分强烈,但在影片中熊猫被赋予了“红色”,这样的形象符号让观众眼前一亮。皮克斯努力在跨文化交流上进行尝试,让国内外观众在情感上产生熟悉感和新鲜感。
当电影选择合适的符号进行视听比喻的时候,影片的内涵主旨将会被有效传达。《青春变形记》的成功之处在于将所表达的抽象含义蕴藏于具有审美特征的符号中,利用视听比喻的手法将所指进行表达。美美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红熊猫,而被母亲怀疑是来了“初潮”,影片利用红熊猫这一符号也指向了美美进入了青春期。红熊猫来的时候美美的情绪总是负面的,焦虑、紧张、悲伤等这些在青春中遇到的烦恼都蕴含在这个符号中,构成了自我对抗。皮克斯将这一女性成长话题用所有观众都会觉得可爱的红熊猫比喻,促进观众对于文化内涵的认同。
美美的母亲是一个将家庭视为极其重要并甘愿放弃一切的人,她对美美严格管教,甚至是一种过分的溺爱。当美美提出要去参加数学竞赛时她坚持要陪着美美,甚至会将卫生巾亲自送到美美学校并对她的在校生活进行监控,这样一个保守严格的母亲自然也不会让美美去看四城乐队。美美母亲的形象符号所指是那些为了得到父母认可而放弃梦想的压抑青春,美美的母亲与美美之间属于对抗关系,影片中美美与母亲的形象符号构成了与外界的对抗。影片包含了美美与自我情绪以及与母亲的两组对抗,无论处于何种文化语境下的观众,都能感受到成长过程中的这两组对抗,正是这种共同的变形过程才构成了青春。可见,成长类影片在跨文化传播中可以利用不同的形象符号实现与观众之间的有效交流。
中西方文化交流。符号设置只有让观众领悟到影片内涵,才可以产生共鸣。《青春变形记》虽以中国故事为文化内核,然而在实现中西方跨文化交流这一目的上很好地将符号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美美及其朋友以及父亲、母亲等角色也指向了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跨文化交流。多元形象符号的设定能够帮助观众领悟电影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吸引多层次的文化受众,即使是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观众也都能通过这些符号找到自己的影子,唤起对青春的回忆,克服“文化折扣”,达到深度共鸣。
影片故事发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加拿大电视塔”“唐人街”“庙”“竹林”是影片的环境符号。美美一家在唐人街守护寺庙,为前来参观的外国人介绍寺庙文化。当需要与红熊猫分离时会来到竹林,两个不同文化的时空巧妙转换,所指的是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交流。为实现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影片在视觉符号设置上融合了中西方元素,包括不同文化语境的人物之间的交流以及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化元素的碰撞。
成长内涵的符号化。《青春变形记》基于青春期女孩的烦恼设置了一系列情节符号,整部影片结合喜剧元素将青春成长故事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影片将成长的内涵设置在一系列的情节符号中,这些情节符号将美美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情绪和改变加以含蓄表达,从而隐喻出成长中的“洪水猛兽”,“美美偷偷攒钱去演唱会”“美美喜欢便利店的男孩”“美美做一些禁忌动作”等情节符号也隐喻了影片所含的主题思想。或许对于女孩来说,让父母满意、让家庭满意是一种责任,她们在青春成长过程中选择放弃自我,但是影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是让每一个孩子在青春期都能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如果说变成红熊猫是美美青春期的开始,那“喜欢男孩”“喜欢音乐”“喜欢扭动身体”是美美青春期中的改变,去演唱会是美美突破以往的“叛逆”,这些情节符号会激发观众对于自身青春成长历程的思考。红熊猫是成长过程中的情绪,但是无论是对友谊的愧疚、愤怒还是羞耻,都是青春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将成长过程中的经历设置在一系列情节符号中,让观众在温和的共鸣中领悟情节符号的所指,体会成长的真正意义。
台词是声音符号的一种,台词符号往往占据影片很大篇幅,其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内容、促进电影主题表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美美在开头的时候说:“我能自己做主,但是很多事情还要听她的。”美美母亲看电视的时候说:“她该听她妈妈的话娶苓伊的。”二人的性格可见一斑,也为接下来美美反抗母亲的管制剧情作铺垫。当美美父亲说:“每个人都有很多面,重点不在于推开不好的东西,而是给它腾出空间和它共存。”影片最后:“我们都有潜在的野兽,我们都隐藏着一个邋遢、吵闹、怪异的自己,只是很多人都没有让它暴露过。”这两个台词符号所指表达了影片的主题,导演想要观众知道美美的红熊猫虽然是她所有不好情绪的集合,可也是她生命的重要部分。“我喜欢男孩子,我喜欢响亮的音乐,我喜欢扭动我的身体,我已经13岁了!”是所有处在青春成长过程中女生的心声。台词符号可以帮助塑造人物形象、铺垫剧情、表达主题,因此当观众正确解码台词符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时,往往也是影片所要传达的思想。
区别于其他残酷现实的成长题材影片,《青春变形记》更多的是在温和舒适的观影体验中将成长内涵含蓄表达,这得益于影片音乐符号的使用。影片中大量使用了欢快的背景音乐,在推动影片节奏加快的同时也使得影片处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表现成长题材时,影片克服了以往用残酷现实进行青春叙事的模式,而是转变为利用音乐符号带动影片氛围,从而在轻松愉悦的观影体验中传达出影片主旨,提升了观众的接受程度。
多元符号拓宽受众。运用多元符号不仅可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也可以更好地引发观众的共鸣。影片在设置美美这一形象符号的时候并没有将视角完全集中于单一的形象符号,而是塑造了多种不同的形象符号,无论是何种文化语境的观众总能从中找到代入点,从而拓宽受众圈层。多元符号的建立不仅可以在多种符号的所指上使得不同观众都能从其中找到代入点,也可以拓展影片的内涵。
寻找共同价值内核的符号。“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首次编码就是将原有的信息进行提炼,转化成可以为一般观众所接受的信息。而二次编码则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二次转换,就是将一般观众可以接受的信息,经过二次转换成为可以被其他国家的受众或者说是全球的受众都可以接受的信息。”③美美这一形象符号虽然设定是中国女孩,并在其行为和家庭背景上都能让中国观众接受,然而红熊猫则是所有国家观众都可以接受的,都会对红熊猫是青春负面情绪的符号产生认同感。
“世界范围内的电影能够突破传统的束缚,实现全球观众的雅俗共赏,主要的原因在于能够将电影制作和创作的视野集中在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中,为此电影的创作中需要与大众生活保持紧密联系,从而揭示永恒的观念与普世的价值观,以此不断迎合大众的需求与审美,达到观众情感上的共鸣。”④影片没有将符号的作用局限在中国观众的接受度,而是放宽视野,寻找共同价值内核——成长。具体来说,“四城乐队”这一情节符号代表了所有青春期少女都会做的事情——追星,代表对异性的好奇与渴望。“画帅哥”这一情节符号也是不同语境的观众都能代入的。此外还有“藏东西”“说谎”“和朋友闹矛盾”等情节符号,影片很好地抓住了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所有烦恼,这需要与自我对抗,与外界对抗,也需要面对自己身体上的变化,这就是所有观众共同的成长话题。影片通过这一蕴含共同价值的符号,传达出“欣然接受成长中的‘野兽’”的共同价值观。
摆脱在中国内核中灌以西方价值观的做法。众多以中国为故事内核却灌以西方价值观的西方电影,其实并不会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美国好莱坞电影经常宣传“美国精神”“超级英雄”等价值观,然而《青春变形记》并没有单一地用西方价值观进行跨文化交流,而是寻找不同文化语境的观众都会接受并且能够产生共鸣的精神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以西方价值观为内核的影片疯狂输入到中国市场,不少西方电影也有着“辱华”的嫌疑,恶意丑化中国形象经常存在,然而此片站在跨文化交流的视角让中国观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内核故事。影片开头从自己和他人角度对美美进行了一些介绍,让观众了解到这是一个勤奋好学、乖巧懂事又有点活泼的中国女孩,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观众看到了美美在成长中的蜕变以及对于自我不完美的接纳。
为实现跨文化传播,影片在符号设置上并没有过多集中在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而是将两者进行巧妙的融合,通过设置中西方文化符号的碰撞以及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对于同一题材的情感挖掘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这一点完全不同于以往以文化输出为目的的西方价值观的动画电影,真正做到了打破“文化折扣”进行跨文化交流,这不仅是对于女性成长题材电影的一次突破,也是与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观众的一场交流。
通过分析《青春变形记》中的多元符号,可以看出影片基于跨文化交流目的所进行的符号尝试。无论是中国观众还是对于西方观众,都对影片给予了良好的反馈,说明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影片在符号设置上不能只迎合单一文化语境的观众的喜好,更应该发掘出能够适用于所有文化语境的观众,设置共同的符号。无论如何创作者都要明白,跨文化传播不是为了文化输出,而是重在文化交流。
注释:
①②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③房思彤.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④孙雯瞡.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美学策略分析[J].艺术评鉴,2021,(23):161-16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