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琼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辽宁 辽阳 111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临床在诊断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时,予以三维CT重建及MRI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以2018年6月~2020年6月来本院接受诊治的48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均予以三维CT重建及MRI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符合率。结果:2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与骨折分型准确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维CT重建检查骨折粉碎程度、骨折缺损情况的显像质量显著优于MRI检查,MRI检查周围损伤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三维CT重建检查(P<0.05);患者经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平均随访(29.8±3.2)个月,手术时间平均为(1.9±0.5)h,术中失血量平均(434.2±85.9)mL。大部分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良好。结论:临床在诊断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时,以三维CT重建及MRI检查诊断,均具有较高诊断率,必要时可联合2种方法实施诊断,进而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在临床创伤性骨折疾病中,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的一种类型,常伴随着出现半月板受损、膝关节韧带受损或关节软骨受损等症状,大多是由于直接暴力或者间接暴力所造成的[1,2]。对于人体而言,胫骨平台属于膝关节重要负荷结构,主要包括半月板、关节内韧带、胫骨及腓骨等结构,一旦胫骨平台发生骨折后,软骨面会受到破坏,导致关节周围合并出现水肿症状、关节腔积血等,具有较高致残率,若发生处理不当或者漏诊现象,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膝关节畸形等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故而及时明确骨折类型,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起着重要作用[3,4]。本研究将48例来院就医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以三维CT重建及MRI检查的意义,现展开分析汇总。
本组纳入对象为48例存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研究时间为2018年6月~2020年6月,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20例,年龄20~78岁,平均(50.1±7.9)岁。根据Schatzker分型,有10例为Ⅲ型、有20例为Ⅴ型、有18例为Ⅵ型;受伤原因:有22例患者因交通事故致伤,有8例患者因高处坠落致伤,有10例患者因重物砸致伤,有8例为自行车或者电瓶车摔伤。骨折类型:有2例患者并发膝关节血管神经伤,4例患者半月板伤、7例侧副韧带伤、5例后交叉韧带伤、7例并发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伤、12例患者危及生命,存在胸腹脏器伤并发多发性骨折。
纳入标准:①经手术证实为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②有齐全病例资料;③由同组医师诊断及治疗;
排除标准:①精神、意识障碍者;②骨折类型为Ⅰ、Ⅱ、Ⅲ型者;③无法及时接受MRI或三维CT重建检查。
MRI检查。检查设备为飞利浦核磁共振仪,并应用膝关节专用线圈辅助检查;检查方法:调整患者体位为仰卧伸直位,首先引导患者先将脚部进床,之后外旋膝部至10°~15°左右,快速以自旋回波序列展开矢状位扫描,将频谱预饱进行冠状位扫描,以反转恢复序列进行轴位扫描。在扫描过程中,结合患者扫描部位来选择相应线圈。具体扫描参数设置如下:①T1W1序列:将TR设置为460ms,将TE设置为12ms;②T2W1序列:将TR设置为940ms,将TE设置为26ms;③矢状面STIR序列:将TR设置为3100ms,将TE设置为14ms,将T1位设置为130ms。将层厚设置为4mm,将层间隔设置为0.4mm,将矩阵设置为256×256。
三维CT重建检查。检查设备:飞利浦螺旋CT机,检查方法:调整患者体位为仰卧位,自胫腓骨上段扫描至股骨下段,具体扫描参数如下:将管电压设置为120kV,将电力设置为95mA~105mA,将层厚设置为0.625mm~1.25mm,将螺距设置为1:1.5,。在扫描后重建时,以0.75mm骨算法进行重建,对冠状位图像、矢状位图像及轴位图像以多平面重建进行观察。
手术方法:①双切口单钢板法,有15例患者接受该手术方法,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1~55岁,平均(37.8±10.0)岁,随访时间平均为31.0个月。具体手术操作方法如下:由胫骨外侧踝上缘处向着内下取一条弧形切口,直到胫骨结节的下方处,切口长度大约为15cm,然后顺着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深筋膜,朝外侧进行剥离,充分暴露出胫骨的外侧平台,之后切开冠状形韧带,在直视状态下,将胫骨的外侧平台充分露出来,经C型X线机透视下,对胫骨的内侧平台以克氏针实施复位与撬拔处理,并将“L”形的支持钢板或者是高尔夫钢板安置在胫骨的外侧踝位置,并将钢板固定,必要时可为患者置入异体骨或者自体骨;②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法,有12例患者接受此手术,男女各占比8例与4例,年龄34~78岁,对本组患者所展开的随访时间在28.9个月。从患者膝前外侧位置取1个切口,并于胫骨外侧平台的内后缘位置取1条弧形切口,切口长度均在12~15cm,需注意的是2条切口宽度应在8cm以上。然后依次将皮肤、皮下组织与深筋膜切开,至胫骨内侧平台的后侧缘位置,剥离开鼓膜后,将胫骨内侧平台和内后侧缘显露出来,结合术前MRI及CT检查结果,以及关节面的塌陷情况,首先复位内侧的平台,之后将其作为标志,撬位及复位外侧平台的骨折处,使用双钢板螺钉来固定,结合患者情况,酌情将异体骨或自体骨置入;③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法,该组患者共有21例,其中男性与女性各11例与10例,年龄20~62岁,平均(41.0±7.8)岁,对其展开随访时间平均是23.6个月。于膝前的正中处取1条直切口,从髌上2cm位置,经髌骨正中、胫骨结节止点到胫骨中上段前嵴位置,切口长度大概在18~20cm。之后依次将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切口,对深筋膜实施分离处理,知道内外侧髁。按照手术前膝关MRI、CT等检查结果,具体设计出相应手术方案。对于内侧关节面并未发生坍陷者,不需要切开其膝关节内侧关节囊,只需适度对骨膜进行剥离,显露出胫骨内侧平台骨折端,先实施复位处理,临时以克氏针固定后,安置在重建的钢板上,使用螺钉来固定。在空虚处将异体骨或者自体骨置入。在完成骨折复位操作后,安置上“L”形的支撑钢板,以螺钉进行固定。为了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可指导患者对患肢展开“三点式”抬臀、合理进行咳嗽与深呼吸,叮嘱患者多加饮水;可采取气压泵对患者展开早期或者被动下肢关节活动,以此来降低患者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结合患者病情与恢复情况,为其制定出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展开关节活动度与肌力增强训练,每次30~60min,每日锻炼4组;术后对患者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疼痛性质及持续时间进行评估,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等方式来镇痛,也可给予其应用止痛药物。
①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与骨折分型准确率对比;②两种检查方法显像质量情况对比,包括骨折部位、骨折位移情况、骨折粉碎程度、骨折缺损情况及周围损伤等,以0~2分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表明显像质量越好;③统计患者治疗情况。
本文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RI检查(n=48):诊断符合例数为45例,符合率93.75%;骨折分型准确例数为42例,准确率为87.5%。
三维CT重建检查(n=48):诊断符合例数为46例,符合率95.8%;骨折分型准确例数为43例,准确率为89.58%。
两种检查诊断符合率与骨折分型准确率对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2110、0.1027,P>0.05)。
MRI检查(n=48):骨折部位(1.40±0.35)分、骨折位移情况(1.60±0.23)分、骨折粉碎程度(1.25±0.27)分、骨折缺损情况(1.05±0.12)分、周围损伤(1.70±0.35)分。
三维CT重建检查(n=48):骨折部位(1.45±0.42)分、骨折位移情况(1.63±0.30)分、骨折粉碎程度(1.68±0.20)分、骨折缺损情况(1.51±0.18)分、周围损伤(1.28±0.21)分。
经对比两种检查方法骨折部位与骨折位移情况,无显著性差异(t=0.6336、0.5498,P>0.05);对比骨折粉碎程度与骨折缺损情况,三维CT重建检查骨折粉碎程度、骨折缺损情况的显像质量显著优于MRI检查,t=8.8662、14.7317,P<0.05,但MRI检查周围损伤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三维CT重建检查,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性(t=7.1290,P<0.05)。
本组对象随访时间在10~78个月,平均(29.8±3.2)个月,手术时间平均为(1.9±0.5)h,术中失血量平均(434.2±85.9)mL。在手术过程中,有1例患者隐神经髌下支受损;经分析患者骨折愈合情况,47例骨折Ⅰ期愈合,1例延期愈合,在受伤后8个月实施自体髂骨取骨与更换内固定治疗后,在术后10个月时顺利愈合;经分析术后感染情况,有2例患者出现深浅部位感染,其中1例为皮肤缺血坏死、软组织受损、浅表感染,经予以伤口清创及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覆盖后治愈;另1例患者在术后第10天时,存在伤口深部感染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通过单纯以滴吸引流法展开为期4周治疗后,显示治疗无效,之后拆除内固定,实施外固定支架固定,并加入滴吸引流,在3周后患者痊愈。
对于人体膝关节而言,胫骨平台是其活动及承重的一个重要负荷结构,可帮助膝关节发挥出正常功能。一旦胫骨平台受到直接或者间接暴力后,易发生骨折症状,促使关节韧带与关节结构受到损害,进而降低膝关节功能,促使人们活动受到限制,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与生活质。目前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结合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得到显著疗效。临床上将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定义为Schatzker分型中等级为Ⅴ型与Ⅵ型的患者,或者是在AO分型中等级为C型骨折的患者[5]。由于该类患者骨折损伤较为复杂,不仅临床治疗难度比较大,而且在后期时患者易出现一些后遗症,如创伤性关节炎、伸屈活动存在障碍以及膝关节不稳等。故而,尽早明确患者骨折类型,可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同时还能确保手术成功开展,提高手术效果。膝关节作为人体浮肿重要关节,其解剖结果较为复杂,若以传统的X射线片进行拍摄,影像结果可显示出重叠影响,并且清晰度不理想,胫骨平台通常会以弧形曲线在X射线片上显示,曲线后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与曲线投影影像易发生重叠现象,因此X射线片无法将细小的骨折及关切面轻微塌陷的骨折现象全面表达出来,不能实现立体显像的目的,不利于临床医师准确对细小骨折和重叠处骨折进行区分,易增加误诊或者漏诊事件的发生,对诊断结果造成不良影响。而MRI可多参数、多层面、多方位成像,且对于骨骼和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将骨骼肌周围软组织外形变化情况与骨骼内部异常变化清楚显示出来;三维CT重建则能够去除掉其他的软骨组织,将胫骨平台的立体图像与大致的解剖结构显示出来,能够从各个角度上对骨折线进行观察,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三维CT重建及MRI检查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2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与骨折分型准确率无明显差异,但三维CT重建检查骨折粉碎程度、骨折缺损情况的显像质量显著优于MRI检查,而MRI检查周围损伤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三维CT重建检查,这表明2种检查方法均具有较高诊断符合率,可明确骨折分型,通过结合骨折分型为患者展开手术干预,本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良好,部分患者术后存在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痊愈。
综上所述,应用三维CT重建技术能够将胫骨平台骨折形态立体、直观地显示出来,而MRI检查可明确关节软骨、韧带受损情况,在必要时临床可结合这2种检查方法来确定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