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 蓉
语文是高中阶段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课堂的开展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个人能力的成长及价值观念的树立。青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国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是为了帮助每位学生有效提升自己的内在竞争力。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核心素养的落实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及时调整写作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现有的语文教学课堂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只有解决多样化的教学问题才能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扫清障碍。
核心素养是国家在新课程改革后所提出的一项新的教育方针,它是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基础上提出的,强调素质教育和理性教育的重要性。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上,即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人能力的综合性成长[1]。核心素养的提出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禁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可能。在积极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学变得更加具有科学化,能够更加贴合教育领域的新型人才培养需求。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强调对理论知
识的掌握,还强调对教学内涵的深入挖掘,注重凸显教育的育人价值。好的教学课堂应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所以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加强师生互动层面来努力。在讲解到某一文章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深入挖掘。这样在进行自主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于无形中被作者的观点感染。这些无形的财富会直接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精神财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同步推进的,它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教育领域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全面侧重,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教师要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促进学生成长上来。教师会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方式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种种举措必然能够有效增添高中阶段语文课堂的活力,使语文课堂充满吸引力,让更多学生能够积极投入语文课堂。当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其自身能力定能得到综合化提升[2]。
高中阶段学习任务较重,在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教学的内容十分繁杂,所以这时教师在进行语文写作教学时,便很容易出现重视理论传授的问题。教师会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出能够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教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主观性地给学生灌输一些好的写作技巧或是好的写作材料,一味追赶教学进度,挤占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极大地忽视了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学生所学到的与语文写作有关的知识和技巧难以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对写作技巧进行记忆,难以实现对写作技巧的灵活性掌握与应用。
在语文写作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给学生提供一些高分作文进行阅读,会让学生自行思考这些作文好在哪里。学生只能通过抽象性的文字来进行阅读。许多学生会因自身的理解能力有限而无法感受文章内涵,这会极大地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所选用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很容易让学生质疑自己的能力。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所提供的模板照葫芦画瓢,难以真正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语文写作需要依托大量的知识储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之前,必然要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但是现有的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课前准备不足及教学目标不明晰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仍然保持着唯分数至上的理念,这会使他们的课堂功利性过强。这种方式只能发挥短期的效果,会为学生的后面学习埋下很大的隐患,同时还很容易限制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会让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越来越强。
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强度较大,学生缺乏自主支配的时间。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掌握好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已是十分不易,很少有人会进行自主性的课外阅读。但是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创作要以掌握的写作素材为依托,学生的阅读量少必然会使他们的知识储备量不足。在面对一些较新的选题时,学生很难从头脑中立刻构建出写作框架,这会给教师的写作教学造成一定的阻碍。如果说写作技巧是文章的骨架,那么写作素材便是文章的血肉,在素材的补充下才能有效凸显文章的深度与内涵。当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足,只能用平实的语言来进行创作时,文章的精彩程度会大打折扣。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充足的课前准备可以有效增强教师开展教学的自信心。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第一步便是确定教学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环节的指向性,让每个环节的任务能够有效串联起来。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让每个教学环节为学生成长服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体的教学进度进行适当把握,灵活应对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3]。此外,教师还要清楚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及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差异化目标设置,也可以为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外在帮助,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每位学生共同成长。
例如,在进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立足文章本体寻找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从三维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探究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学习新闻评论的评论方式和语言特点。教师的教学应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新闻评论的方式来描写自己身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仔细的观察,给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站在共同的起跑线上。
无论哪一学段的学生,兴趣都是其学习的原动力。在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来对写作教学策略进行创新,通过补充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要素来为语文写作课堂注入更多新鲜活力。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一些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在现代化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文章创作是在理性和感性的共同交融下进行的,适宜的语言情境可以有效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某一类主题产生更深的感悟。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一个写作主题进行拓展,通过播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生动形象的视频资料来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调动学生参与写作课堂的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故都的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检索与《故都的秋》中所描述的场景相一致的视频资料,在写作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观看视频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项极为放松的事情,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认真观看视频时,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郁达夫描述的场景,产生更强的代入感。视频成了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沟通桥梁,能够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图像结合文字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更深的印象,为学生写作提供一定的思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科学性。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大纲及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教授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后,要拿出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笔。教师单纯的言语描述会让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存在一定的漏洞,学生在进行自主创作时难以灵活应用写作技巧。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组织学生进行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写作练习,可以给学生提供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结合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自主创作。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成为思考主体,将情感与写作技巧相融合。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有效拓展思维广度,促进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熟练掌握写作技巧。
例如,在进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让学生在积极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增强民族意识和身为公民的责任感。在有一定的情感做支撑后,教师可以将“怎样做好时代接班人”作为写作练笔,让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中国历史创作属于自己的文章。通过阅读作者所写的内容,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发展的不易以及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虽然我们不能以分数来评判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得分较高的作文中所写的分论点和主题更加贴近,所写的内容更加具有深度。对于同样的一件事情,学生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阅读储备量少的学生言简意赅,选用的大多是平实的生活化语言,这样的语言一看就懂,没有什么值得探究的内容;阅读储备量多的学生则会在事件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会自觉将头脑中与事件相关的素材融合在一起,使用富有深度和哲理的分论点来对世界本质进行剖析,这样的语言具有更强的思考性。由此可见,知识储备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准,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必须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入手。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篇章进行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读书笔记,以此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学生掌握的素材越多,他们写出的文章就更具有可读性。
例如,在进行《再别康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描写特点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作者康桥惜别时的不舍之情。在对文章整体的感情基调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学生便能潜移默化地将《再别康桥》中的内容与离别主题直接关联起来,《再别康桥》中的内容便可以成为学生的创作素材。教师可以以《再别康桥》为基础,为学生推荐更多的与离别相关的名人名言、蕴含哲理的分论点,以离别主题为线,将多样化的素材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可以以做笔记的方式来进行素材积累。一段时间后,写在纸上的内容便能成为学生的宝贵财富,学生在进行自主创作时便有更多的素材可供选择,创作出来的文章也会变得更加充实和富有深度。
综上所述,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性。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应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创设趣味化的写作课堂,将写作课堂变为服务于学生成长的一种载体。在推进核心素养培养工作落实的过程中,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是多样化的,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调整和完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课上表现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在不断反思中创新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核心素养落实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