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3-01-21 12:02洪邦辉
武术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文旅少数民族贵州

陈 程 洪邦辉 张 静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10001

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新国发2号文件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1]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实现健康中国、科技兴国、体育强国的重要力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实现形体塑造、人格培养、意志锤炼的有效手段,也是表达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情感的有益路径。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在新发展阶段,以新国发2号文件”为契机,大力传承和弘扬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充分运用好数字技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小众走向大众,实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

1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新机遇”

1.1 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当前,传统旅游产业已经无法激发人民群众体育消费需求。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2]为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途经,是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重要创新方式。首先,贵州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抓住相关政策机遇,有利于激发文旅市场全新活力,着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文旅“破圈”融合,加快文旅产业复苏。其次,文件的实施有利于凸显地方特色文化,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加强文化氛围熏陶,从而深化体验,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打造一批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推动农村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3]最后,文件的发布能够积极发展民族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催生文旅新业态,以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例如:河南省作为传统文化资源大省,以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为战略,通过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拓展旅游产业平台,关注文旅主体的消费需求,开发智慧旅游数据平台等方式,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让文化“活”了起来。

1.2 多措并举塑造传统村落品牌

贵州地区是少数民族群聚地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多样的民族工艺。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1]这势必会带动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复苏,为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指明更多可行的道路,应势催生更多文化企业和文旅产品,实现更可观的收益。当下,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刻不容缓。一方面,在文件的助推下,转变传统发展思想,深入挖掘特色传统民族文化资源,重点开发传统手工艺产品,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不仅会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还会创新旅游产品体系,以便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产业模式,打造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代表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传统村落是传统优秀文化成长、传承和发展的土壤,选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推广,彰显村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传统村落品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收入,还可以加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为促进共同富裕和实现共享发展作出贡献。例如:广西桂林市朔阳县,结合各民族独有的特色,在景区开展抛绣球、打铜鼓、跳竹竿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让游客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还茁壮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根脉,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小众走向大众。

1.3 培养民族体育人才高地

新国发2号文件为培育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学校接轨提供便利条件。人才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支点和关键,新国发2号文件的愿景和目标离不开创新创业人才、特色教育人才等各类人才的支撑和保障。只有不断加强与各个学校的体育文化交流,提供全面、深入的文化和专业培训,才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只有在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下,立足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各方面条件比较适宜的高校,设立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极大地促进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培养民族体育人才高地,有助于激发其内生动力,推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4]如贵州民族大学在教育厅的支持下,根植于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坚守本土精神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入创新设计类课程,将贵州少数民族如染、织、绣、漆、制陶和银饰等工艺种类融入课堂,把课题项目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基于不同工艺文化的创新设计,逐步形成了“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为两翼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人才培育模式。[5]

1.4 打造新型体育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数字化是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具备强通用性、强交互性和高增值性,利用数字化技术让各类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活起来”。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的数字化保护、转化和开发过程中呈现出启迪和推动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数字化,能够更好的收集、整理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使传统体育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媒体的作用下向公众传播与发扬,从而提升公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普遍认识,还有助于激发传统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开拓更广阔的价值空间,对体育产业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此外,通过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数字化平台,不仅能够提升群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刻理解,凸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实用性,实现高效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其多元化发展,将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融合,实现体育文化的创新和完善。因此,引入数字化技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激发传统文化引导价值的关键举措,是拓宽体育产业新业态的重要途经。[6]以携程与贵州在大数据领域展开的合作为例,双方通过科学调研,对游客满意度的分析,助力贵州文旅产业服务品质提升,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2 新国发2号文件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面临的新挑战

2.1 城镇化裹挟下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土壤更新

伴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日益渗透并影响农村,而农村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源地,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赓续模式在城镇化浪潮中逐渐演变而面临新的挑战。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运动项目逐渐转变为现代表演活动或体育活动,在城镇化浪潮裹挟的外部冲击中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使其休戚与共的传承场域消失,参与活动群众减少,生存空间遭受挑战,严重阻碍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代传承与发展,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则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主体的参与性和精神的认同性,而这些主要在于空间重构。此外,民族传统体育源于农耕文明时代,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变迁和城镇化浪潮的冲击,民族传统体育的仪式领域和生存空间不断改造重组,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淡化、核心文化失真和文化存续断裂,现代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因此,面对城镇化裹挟下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土壤更新,许多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濒临消亡,亟需保护和传承。

2.2 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价值缺失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同时,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下,在阐述民族传统体育人文价值的过程中,易出现注重培育技能,忽视文化内涵,出现价值位移、自身定位模糊化的现象,未凸显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功能,动摇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基。此外,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遭受过度商业化,较多的传承人不再重视项目的文化,项目演变沦为大众喜爱的口味,未能给人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丢失了自身整体思维的本质,致使其情感、价值、目标难以附着,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停滞不前。[7]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定现代化进程取得的成绩,而是在探索,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核心内涵,突破文化迷失,寻求文化自信;如何促进体育运动与文化价值的融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结构。[8]

2.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力度欠缺

我国贵州地区经济发展相对靠后,基础设施薄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程缓慢。只有少部分项目,如侗族“摔跤”和抢花炮等在黔东南得到了一定的开展,镇远的赛龙舟在贵州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在贵州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力度欠缺,很多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地域文化优势和民族特色未得到充分挖掘、开发,未能充分凸显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经济效益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过于单一,文化旅游产品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服饰、歌舞、手工艺、餐饮等特色优势的文化表现不明显,游客理解程度有限,缺乏民族特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等。[9]此外,文旅融合存在过度商业化,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成熟的开发利用会造成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为了吸引游客,从业者必然会对民族资源进行改良,对当地文化造成影响,但是,旅游开发并不是完全拒绝对民族文化的商品化改造,而应该思索如何改造的问题。

2.4 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性亟待提高

当前,人们更愿意接受西方现代体育的形式和理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一些少数传统体育项目的仪式场域、工具、教材和规则等不能满足当前时代发展需要,缺乏创新和变革。在高科技发展时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结合现代科技技术开展的装备较少,缺乏对大众参与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创新性亟待提高,在西方现代体育的形式和理念进行引进、学习与模仿存在偏执,加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统观念的守旧,创造力匮乏,慢慢产生了异化现象。如果民族传统体育缺乏创新和变革,就会丢失生命力,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最终会被淘汰。此外,我国贵州地区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举步维艰,有些项目的传承人在慢慢流失,参与人数逐渐减少,正面临着濒临灭绝。据调查发现,贵州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资源,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和保护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性不足、传统与现代结合不够、文化焦虑、文化价值挖掘、开发欠缺、缺乏复合型人才等方面。

2.5 文化传播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贵州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通过节庆活动进行传播,不仅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展示平台和生存土壤,而且可以更好地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然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过度依赖民族节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体育活动多数都在节庆日开展,平时开展相关活动较少,跨区域交流和合作也较少,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难以正常化、普通化。[10]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贵州网、云南网和相关文旅广电局等官网上也有发布关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传播受众面积窄,影响力不足,难以吸引群众的兴趣和爱好。总而言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无论是节庆日传播,还是利用新媒体传播,都是以线性传播为主,忽视了大众传播的交互性和双向性。同时当前贵州地区当地政府和相关体育组织很少使用目前流行的网络通讯工具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向大众推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被外界所知晓,这不利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1]

3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应然路径

3.1 重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

生存空间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长发育的土壤,不仅孕育了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和体育项目,也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其独特风格和使命。可以说,保护生存空间就是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文化基因。当然,生存空间也并非一成不变,社会变迁带来的各种影响也在所避免,传统体育生存空间的保护不能一味守旧而忽略与时俱进,应置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背景之下,优化和重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12](1)重构现代传承环境。以新国发2号文件为契机,通过现代人们对体育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重塑人们的文化心理认同空间,如以传统村落和传统体育项目等为基础,构建现代化传承场景和空间,提高大众参与度,以此来传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强人民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拓展其对外发展的空间等。(2)引入城市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地位,依据区位和民族特点,引进城市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创新文化载体,赋予民族传统体育时代元素,以此来适应城镇化带来的变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和转化,使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3)加强文化内涵的认同性。收集、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演变,以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寻求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发挥其凝聚民族情感、体育共同体意识等功能,振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3.2 促进参与主体与人文价值的文化融合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发生了自身定位模糊、价值迷失、文化异化等现象,造成人文价值缺失的现状。人文价值是影响人生存和生活需要的基本要素,主体身体行为是人文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两者融合是实现社会需求与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根基。在新国发2号文件下,通过主体运动行为凸显其文化价值,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内涵。(1)促进参与主体与人文价值的相互融合。充分调动参与主体的行为意识,发挥其主体运动行为与人本价值的的互动关系,实现参与主体与人本价值的融合,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2)活态传承与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主要服务于“人”,以人为本,激发其热情和创造精神,让传统体育回归生活空间,使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催生发展内驱力,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和发展,彰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纯粹性与整体性。(3)利用学校传承媒介。青少年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之一,应当主动参与和担当责任,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让青少年体验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乐趣,并领悟其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而宣传并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而有效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传承,让民族文化深入人心,以民族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3.3 推动文旅“破圈”融合

在现代化进程中,贵州地区文旅产业的开发尚未实现深度融合,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存在着产品同质化、过度商业化、品牌效应弱化等现象。因此,在新国发2号文件下,应大力推动文旅破圈融合,如何推动文旅“破圈”融合,主要在于怎么“破”,针对这一“破”,首先,政府部门、体育协会和社会组织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积极发动少数民族群众组建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团和筹建民族传统体育比赛活动,开辟全年分时段、可预约等方式表演节目和开展活动,让游客随时可以观赏和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真正引发年轻化群体情感共鸣。不仅有利于增加群众的经济收益,又为当地留住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人才。其次,挖掘文旅产品品牌,推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坚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注重现代元素与精神内涵的双重表达,避免过度商业化发展,深挖特色文化资源,立足于实践,提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形成一系列的品牌化产品,同时,加强文化旅游的氛围营造、深化体验和寓教于游,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最后,引入数字化技术。精确梳理需求侧的受众需求,减少低端无效供给,提高供给效率,以多渠道联通共享、平台复合多用等方式,拓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推动民族体育产业做大做强,取得实效。

3.4 促进体育资源的体系化、创新性发展

为稳步推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应充分重视并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在新国发2号文件下,将现代设计和传统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民族传统体育表达形式和物质载体,促进其现代化、体系化、科学化,为传统体育文化注入新动力,富足群众精神食粮,更新群众生活方式。首先,加大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挖掘整理,将散落在民间,流传在人民口中,烙印在人们心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其收集整理成多种形式,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形成视频、音频和文字等资料。[13]其次,挖掘技术资源,实现体育资源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技术搭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展陈新模式和云平台,采用VR、AR、MR等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互联网+体育”等技术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生命力。最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体系创新。组织专门团队,深化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分析其历史性的演变过程和共时性的社会变迁,把具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现代体育文化融合,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形式,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文化的融合,如积极创新、改编适合群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易于在社会和学校开展与推广,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传承。[14]

3.5 打造多元化传播平台

构建多元化传播平台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提高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既有助于加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推动民族间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在新国发2号文件下,具体措施包括:(1)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精神追求,拥有文化再生产与创新的作用,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结合微信等新型媒介,使其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某一节日或某一地区,不仅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参与,还加快了信息的交流传播,迅速扩大其宣传范围。(2)利用大数据手段,构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数据库。充分利用科技智慧和数据赋能的“外溢效应”,将数据库分为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群。人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查阅并下载资料,实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快速、高效发展。(3)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搭建互动平台。例如:开发民族文化翻译APP软件,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力,拓展民族传统体育内在动力。APP软件可以探索开发研制多语文化传播的形式,让使用者逐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借助人工智能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发展注入新能源、新动力。

4 结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国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产生重要影响,而新国发2号文件是贵州在后疫情时代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辟了光明的发展前景。针对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关键短板和突出问题,要善于抓住和利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确把握新时代主流趋势,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多措并举塑造传统村落品牌,培养民族体育人才高地,打造新型体育发展模式,努力开创民族传统体育新未来。

猜你喜欢
文旅少数民族贵州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贵州,有多美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文旅照明的兴起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