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林远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退役运动员参加的成人教育培训是一种以职业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是退役运动员学习业务知识和提高业务技能的基本途径,他们不但可以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而且能在不知不觉内化新组织文化,为他们职业角色转换起到先驱作用。[1]在高校中参与成人职业培训实践活动更有利于退役运动员就业能力全方位提升。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意见》中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运动队伍建设,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更好地调动广大运动员献身体育事业的积极性,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2]就目前而言,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主要有三大类:成功转型;从事体育类职业;茫然无措不知所措。[3]
2020年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要求畅通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4]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学校、社会体育俱乐部、体育经济企业等一系列体育产业也正在蓬勃发展。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为我国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提升了对我国退役运动员需求比例。当然在需求比例不断提升的同时,对退役运动员要求也需要不断提升,以适应现代教育、经济的发展。
退役运动员相对于普通大众来讲,在身体素质以及思想意识方面占据更多的优势,但在社会就业竞争力上却略显缺乏。其社会就业竞争力略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退役运动员文化水平低,大多数运动员都挂靠于学校,未能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第二,退役运动员的生活方面与社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备赛因素常年进行封闭式训练较多,与外界接触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第三,伤病制约就业方向的选择,常年大强度训练模式,导致众多运动员身体机制出现伤病,尽管及时进行康复理疗,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局限。以上说明退役运动员再就业能力不足制约其自身发展。
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情况与练习项目有着紧密联系。普及性较低的体育项目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情况比不上篮球、排球、足球等普及性较高的体育项目拥有宽广的就业渠道。像从事摔跤、蹦床等体育项目的运动员退役后社会需要度小,影响力小,则会面临退役等同于失业。
对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培训与就业安置,是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责,起着主导的功能。政府是落实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的指挥官。但在实际上其中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导致退役运动员就业帮扶制度寸步难行,例如地方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对就业宣传、组织工作不到位,就业信息未能及时传递给退役运动员,导致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再者,地方政府帮扶形式单一。目前很多地区只能在政策上给予运动员帮扶,物质以及精神上未能给予帮助,难以发挥各方组织以及相关单位、企业的优势为退役运动员提高帮助。虽然各地区政府按照政策组织退役运动员参加相关就业指导培训,但是其培训实效低,未能因人而异指导就业。
(1)国家教育培训政策支持。近几年来,各省市响应国家政策支持,纷纷开展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以退役运动员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培训尤为突出。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特别重视对退役运动员实施职业培训,让其掌握生存技能。退役运动员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就业兴趣选择相应的技能培训。(2)高等体育院校拥有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各级体育院校都具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开设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培训课程,运动员退役后急需就业指导,而体育院校可以提供优质的就业培训,因人而异的设计就业计划。(3)退役运动员优异的意志品质。运动员在国家队的刻苦训练和在赛场上奋不顾身的夺金精神,可以让他们在退役后仍然保持优异的品质,具有较高的服从意识和良好的组织能力。对于退役运动员来说,刻苦耐劳和拼搏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身心。另外,他们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可以做到一丝不苟。(4)专业技能水平高。退役运动员将会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案,丰富的比赛经验,他们会发挥自身最好的优势来努力工作。[5]运动员退役之前一直进行着科学的系统的专项技能训练,拥有较高水平的专项竞技能力,符合专项竞技能力要求高的任意岗位。
(1)文化根基薄弱,学习生活艰难。退役运动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文化根基薄弱,为他们接受高等体育院校职业培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进入高等体育院校参与职业培训,而文化成绩在毕业考核中占比相对较大,导致他们课程学习生活比较艰难。(2)心理压力大,学习心态转换困难。运动员离开国家队后,而其以后的生活需要自食其力,不同于在国家队训练的生活。退役运动员自身心理上需要有一个转变过程而学习心态上也需要克服困难,就需要他们付出比普通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之后,再投身于就业岗位。(3)择业方向狭隘。退役运动员在就业方向上,通常会选择从事体育教育行业,很少一部分人会选择自主创业。可谓,退役运动员对于灵活性工作的接纳程度较低,这与他们所在国家队接受的良好待遇有关,影响了其退役后的就业选择观念。
就目前阶段而言,高等体育院校、国家队、企业三者间缺乏交流,造成高等体育院校不能及时了解退役运动员自身情况,为其制订专业的个人职业培训计划。企业则是对高等体育院校开展的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参与度低,导致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成功毕业后缺乏实训经验,不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所以,高等体育院校、国家队、企业这三者之间应当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改善培训计划和条件,为退役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职业培训实践服务。
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培训是由众多组织机构力量相结合的工程。在拓展就业渠道培训时,需要国家出台政策给予支持、相关体育部门出台一系列法律制度维持。然而,无论是政策上还是法律制度上都出现了缺陷,在一定程度制约着高等体育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所以,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给高等体育院校开展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带来保障。
每年高等体育院校针对退役运动员开展的职业培训应当与国家队、企业以及地方政府进行沟通,通力合作,大力做好职业培训宣传工作,积极做好招生组织计划,吸引更多的退役运动员主动参与其中。为退役运动员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往后退役运动员就业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与此同时,高等体育院校组织的职业培训时间应充分考虑对接运动员退役的过渡时期,助力退役运动员消除迷茫,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也进一步缓解国家对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压力。
高校的体育学院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上有非常显著的优势,集中表现为教学经验丰富且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团队、培训场地充足、就业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等。高等体育院校具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如果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体育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培训质量,还可以促进退役运动员在各个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比如高等体育院校在教师资源上,拥有数名体育领域的教授、博士为退役运动员体育专业知识学习和就业技能方面授业解惑,为其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帮助了解国家各种与教育相关政策等;在社会生活上,为退役运动员搭建融入社会的桥梁,让其充分展示自身专项技能特点,获得社会认同感;在心理上,需要积极主动了解退役运动员在参与职业培训中是否具有心理负担,如果具有心理负担应及时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忧愁,使他们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职业培训上,以此促进体育职业人才良性循环。
结合运动员的职业特点和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并形成制度和长效机制。国家、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合理公开运用体育公益资金扶持,融汇贯通退役运动员自身职业优势与当代体育发展机遇,鼓励各大体育院系、体育部门等开展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并维持持久有效体制,开拓退役运动员就业途径,使退役运动员充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高生活幸福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注入榜样力量,贯通高等体育院校与转型成功运动员、企业之间的合作渠道,向着高质量职业培训实践模式发展。比如高等体育院校可邀请通过职业培训转型成功的退役运动员、明星运动员宣讲自身经验、磨难、成功的秘诀,使他们吸取前人教训少走弯路;与各大体育产业企业合作,为其提供实训机会、工作岗位,积累工作经验等培训实践活动。这些措施起到鼓舞振奋现参与职业培训的退役运动员,持续增强自身自信心的作用。不断推进双方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励志榜样作用,提高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率,保障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