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军,孙有平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教师被视为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1]。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教育培养问题自然成为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具有重要杠杆和导向作用的教师评价问题也成为讨论研究的重点。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中指出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以及对教育实践环节应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2]。同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也指出,要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3]。针对新时代对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客观、准确地反映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效果,如何证明教育实习效果达到专业认证相应的毕业要求,以及如何为职前体育教师进入未来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4],均是职前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不可忽视的理论问题,也是体育教育实习评价中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为此,本研究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实习评价面临的难点问题与制约要素,进而为新范式确立提供基础,并从特征、要求及二者耦合的价值效益入手,探讨新范式转换与生成的合理性,以及进一步提出该评价范式的设计实施方案,通过转换范式、突破范式制约,为深化新时代我国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改革提供参考。
一种新评价范式的确立必然是合目的性,并符合该评价活动的现实需求及发展趋势。基于对师范专业认证三大理念目标的理论分析,及结合前期实地调研结果,发现由于评价方式的局限,造成体育教育实习评价各要素在特定需要下的转向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评价活动目的取向的实现。这种逻辑关联不仅是推动新评价范式确立的现实缘由,也构成了新评价范式确立发生的必要因素。
评价目的是对评价活动价值追求的确立,即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期望引导或追求何种教育成效。在前期调研中,一位某省属师范院校系主任提到,“体育教育实习手册填了,成绩打好就可以了,有这个程序就是合格”。又比如,一位某本科院校指导老师提到,“体育教育实习评价只能以交上来的材料为依据,而这些材料可能不去实习都可以准备的很好”。可以发现,原有评价方式不仅大大限制了教育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学”的本质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体育教育实习活动自身价值效益的有效实现。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考虑到职前体育教师作为未来教师的预备者,教育实习是促进其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实践性知识的促进与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行动经验才能获得,即评价应尽可能考察与还原其在真实情境中具体行动认识、选择、取舍与融合的实践表现。显然基于文本形式为主的评价方式在此方面受到局限,故难以为促进性目的的转变提供一定的行动基础。
评价活动预期成效的实现有赖于将比较宏大或理论化偏重的评价目的,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落实条件的内容。在师范专业认证要求中明确提出,体育教育实习应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方面。这些内容本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是否可以通过评价活动得到有效考察,是评价内容作为评价目的实现载体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在前期调研中,一位某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体育教育系主任提到,“在体育教育实习评价中,对于师德方面内容的评价是比较难落实的”。一位某本科院校指导老师提到,“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填写实习手册就可以了,学生实习过程并不能在提交的材料中充分体现”。一位某市属师范院校的体育学院院长提到,“学生实习手册都是全校统一的,很难体现出体育学科的特点”。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考虑到目前评价内容的更新已经大大超前于评价方式的设计,采取现有评价方式对部分指标内容是无法进行有效评估的,直接后果就是具有强烈专业属性及重要意义价值内容难以顺利转入实践性操作层面。
评价内容如何才能推进落实,就需要借助评价方法这一中介要素,赋予行为或动作一定的行动能力,即采取怎样方法可以高度重现或还原评价内容所承载的评价目的。在笔者前期调研中,一位某省属师范院校指导老师提到,“体育教育实习情况一般是很难进行检查的,只要正常参加实习活动、完成实习手册就可以了”。一位某中学实习合作老师提到,“会写一些评语,但一般都不好意思写差,只要态度好就可以了,具体教学工作一般不怎么关注”。可以发现,虽然这种纸质内容的定性评价方法简便易行,但往往忽视对实习过程的关注,其评价结果很难全面、客观反映实习实际情况或具体效果。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考虑到目前在实践中人们一般把实习评价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重点在于考察实习者是否顺利完成该课程内容,而非评价所需重点关注的促进与改进功能,其对整个实习过程的质量控制存在明显欠缺。因此,基于终结性评价这种以阶段性结束成果或效果作为判断依据而设计的评价范本,目前还达不到对过程性方法运用的有效兼容,也难以满足评价作为价值判断活动,对活动本身所涉及信息资料和成果作品系统收集的要求。
标准是评价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参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认知,即在评价活动中重视什么?忽视什么?在前期调研中,查阅某省属师范院校体育教育实习手册有一项为教案,其对应的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5个等级,这样的表述导致等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流动空间,评价者需要自行把握评价尺度,其客观性较差。还有一项具体指标为备课认真,其对应的也是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5个等级。认真是一种教学态度,应该有具体的程度水平描述,完全依靠评价主观经验进行判断,其可操作性同样较差。一位某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体育系主任提到,“成绩‘好’与‘不好’之间都是比较灵活的,一般只能根据文字表达、字体工整程度进行把握”。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实习手册、考核表等纸质材料均以文字为主,其价值判断问题与价值基准问题只能依此展开,而文字所能承载与客观反映实习成效的信息又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基于文字材料表述为底色设计的标准,不能客观准确反映实习活动的实际效果,也很难成为有效衡量实习活动质量的评估工具。
立足体育教育实习评价实践,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确立确有其发生的必要性,但不能充分说明新范式确立的合理性。任何事物想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兼具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即其整体状态既要有必要性,又要有合理性。必要性说明新范式确立具有一定的合目的性,而如果此种转换能够符合二者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说其具有合规律性,即具有合理性。
使用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不仅以师范生学习为中心,促进其专业发展,也还原了真实教学情境,尊重师范生专业成长的复杂性。此外,还能在评价过程中收集多元表现证据,遵循目标-证据一致性;强调师范生实践中的反思,指向主体有效学习;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应用,强化课程实施的成效评估等。此评价范式提高了从业者进入专业工作的质量,成为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和提升教师候选人质量的关键策略[5-6]。
1)以师范生学习为中心,促进其专业发展。
首先,从评价目标来看,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能够引导师范生呈现一系列具体的表现性证据[7],不仅有利于对师范生实际教学水平进行系统评估,同时也利于促进师范生对教学活动复杂性、多样性等的理解[8]。其次,从评价过程来看,要求师范生在情境中完成相应的表现性任务[9],有利于促进师范生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从而获得更多专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10]。最后,从评价内容来看,注重对师范生完成完整教学过程的关注与反映,并紧密围绕未来合格教师的学习内容展开。同时,特别关注师范生对所提交作品成果的解释性,这样可以为培养师范生反思性、研究性能力提供直接帮助。总之,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始终以师范生主体学习为中心,并为其专业能力素质提升和教师教育项目提供相应证据支持与信息反馈,可以促进师范生在“学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2)基于真实情境表现,尊重育人复杂性。
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强调关注师范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11],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完成教学实践任务的表现[12-13]。在此过程中收集可以证明师范生真实教学水平的相关证据[14-15],不仅可以对师范生专业素质能力进行有效系统评估,而且在复杂教学情境中也可以有效促进主体体验与理解教学设计、指导、评价和反思的全过程教学[16]。此外,基于真实教学情境产生的成果作品,其评价结果往往更适用于反馈、指导与改进教学,也便于为师范生当前及未来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科学认识和判断依据。
3)收集多元表现证据,遵循目标-证据一致性。
评价是一种基于证据的推理活动,需要对特定评价目的和学业目标保持高度忠诚。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主要是通过系统收集师范生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反映或代表其完成任务情况过程和结果的证据(可视化材料),来对师范生是否达到教师教育项目所期望的表现标准进行评估[17-18]。从证据资料的来源看,不仅包括师范生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过程性视频文本,也包括教案、实习小结、反思日志等说明性文本,还包括实习考核表、实习手册等总结性文本,其证据资料来源多样性[19-20],保证此评价方式对评估师范生实习成效、呈现学习与成长轨迹以及引导和促进其专业能力发展等都具有良好效果。
4)强调师范生实践中的反思,指向主体有效学习。
强调师范生在实践中的反思是此评价方式最为突出的特征。其一,有针对地设计针对反思研究能力的表现任务。例如,在每个教学片段后都要求提交对教学活动哪些做的好、哪些有待改进,以及下次教学如何做出改变等要求[21]。其二,反思研究能力考察要求贯穿各项表现任务。例如,在教学计划中要求说明相应设计理由,在教学实施中撰写相应教学分析,在教学评价中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分析[22]。其三,完成评价任务相当于完成教师成长记录的一部分,通过评价有目的地收集自己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成果作品,完整展现师范生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方面的成长证据。反思过程不仅让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再加工,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也为持续促进师范生有效学习提供可能。
5)注重结果反馈应用,强化课程实施的成效评估。
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的运用本身就与教师教育项目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表现性证据的评价不仅可以为师范生了解自身教学情况提供帮助,也可以为教师教育者调整与改进教师教育项目提供参考依据。可以说,师范生完成评价的过程就是学习教学的过程[23]。此过程除了有助于甄别教师候选人以保证教师培养质量外,也便于对教师教育项目的实施成效进行反馈,以及为如何改进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尤其是在专业认证成果导向下,还可以为考察教师教育项目实施成效提供直接证据。
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教育实习是重要的教师教育课程,是将教师教育理论付诸实践的主要途径,也是职前体育教师进入教师岗位前的重要实践环节,而评价则是检验教育实习成效及测量实习者教学专业素质能力水平的关键依据。
1)促进实习者专业能力发展。
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怎么样的教育导向,实际上体育教育实习评价也是如此。其不能成为一种单纯的离校检验程序或鉴别评优工具,而是应该致力于通过评价方式引导与促进职前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增加[24]。因为,不管从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期望来看,还是从体育基础教育教学需求来看,作为一种反思性实践者,职前体育教师要想获得胜任未来教师预备者的能力,必须依赖这种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性教学智慧的积累。可以说,引导与促进职前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教育实习评价最根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2)对实习成效进行有效评估。
正如Greenland所言,评价=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同时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前提条件。事实判断即评价活动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效果。一方面,对于实习成效的有效评估,可以为教育实习这门课程的成绩评定提供准确依据,进而为职前体育教师认识自身不足与后续改进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教育实习作为体育教师重要的教育培养环节,其实际效果的客观准确评价可以为后续调整与改进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方案提供参考。可以说,对于职前体育教师实习成效的有效评估是教育实习评价的基础性要求。
3)提供培养成果的自证材料。
专业认证成果导向强调通过评估保障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25],即通过以毕业预期达到的能力要求为导向,来重新组织课程、教学和评估,从而保证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达成。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实习评价主要是以教育实习手册、考核表等文本为依据,这样的方式是难以有效提供证明学习成果证据的。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重要的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习评价应同步于专业认证成果导向的要求,提供可以证明职前体育教师培养质量的自证材料。可以说,对于证明性成果证据的考虑与纳入是教育实习评价的应然要求。
4)为未来教师完成角色转换。
职前体育教师是未来体育教师预备者,教育实习应帮助其对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提前适应与胜任,让其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流程、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教学策略、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课堂管理等方面都有基本了解与掌握,这些都与其未来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这样可以有效帮助职前体育教师实现教师角色转换,以及有利于帮助职前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与职业态度。可以说,完成体育教师身份转换以及对体育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获得提前适应与胜任,是教育实习评价应着重关注的目标与要求。
5)对实习活动进行调整改进。
教育评价的根本性目的就在于对教育活动进行改进,对于评价结果的运用不能仅停留在对成绩的判定,而是应将其应用于对教育实习活动的改进工作,为职前体育教师培养院校进行相关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培养方案调整等提供信息服务与决策参考,从而为体育师范生获得更好的实习体验、成长与发展机会提供保障,以及为推动体育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帮助。可以说,评价作为一项专门衡量与评定教育实习价值的活动,对活动本身的持续调整与改进是需要被进一步重视与强化的要求。
耦合性常用来表示两类现象之间的关联程度,分析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关键特征”与体育教育实习“实践要求”之间的耦合性,是将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引入我国体育教育实习的前提条件。对于事物耦合性程度分析,一般需要通过中介环节的关联和相互作用来进行考察,从二者产生关联的中介要素着手,可以从以下3条通道进行。其一,体育教师候选人到合格体育教师(目标一致性)的微观通道,即实践对体育教育实习评价的要求,促使二者产生了在目标追求上的一致性耦合通道。其二,体育教师培养到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延续性)的中观通道,即作为进入教师岗位前的实践环节,其不仅评定了师范生的实习成效,也呈现了其学习与成长的轨迹,对于促进师范生当前及未来专业素质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形成了二者的价值延续性耦合通道。其三,体育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到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功能依赖性)的宏观通道,即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期望体育教师教育,可以培养适应与胜任未来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合格体育教师,由此形成了二者的功能依赖性耦合通道。因此,从上述分析可知,二者产生耦合性的原因在于我国体育教育实习需要一种更接近真实体育教学情境,以及更贴合体育教师工作专业性的评价方式。当然,关联性通道的建立只能说明二者产生耦合的条件成立,如果想要证明二者的耦合性程度,就需要采取更直观、客观和全面的方式进行分析。
1)学生中心:遵循职前体育教师成长规律。
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为基本理念,强调教师教育中师范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师范生培养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对于教育评价的要求即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实习评价主要以实习手册、考核表等总结性的终结性评价为主,注重关注评价的评定与选拔功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评价的诊断与改进功能,而且也难以适应教育实习对职前体育教师高阶能力的评价要求。此外,职前体育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体育教育实习目的应在于帮助其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技能、进行专业情感体验和学会在教学中自我反思。这些目的的达成都必须借助一定的行动经验,即在实践教学中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认识、选择、取舍与融合。因此,体育教育实习应重新确立符合师范生成长规律的评价观念,即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所强调的以师范生学习为中心,将评价过程看作是师范生学习教学过程,为师范生创造更多专业学习和成长机会,为促进其专业素质能力发展提供信息支持,以及为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保障。
2)产出导向:保障职前体育教师培养质量。
专业认证以产出导向为基本理念,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于教育评价的要求即评价应对师范生培养质量进行有效评估。此外,产出导向作为一种循证评估,特别强调培养单位能够提供有效、可靠的证据来证明师范生学习结果的产出绩效。这样一种对学习成果的评估不仅直接指向师范生的学习状况,也充分考虑到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内容和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尝试通过建立完整的多元证据链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实习评价主要以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合作教师的评价为主。虽然这种纸质内容的定性评价方法简便易行,但评价结果往往主观性较强,并不能很好反映实习生实际实习效果。因此,体育教育实习需要根据特定目的和学业目标来恰当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方法,并明确学习成果或证据的形式与内容。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遵循目标-证据一致性,强调通过系统收集多元表现证据来对实际教学成效进行评估,可以为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提供自证材料,也可以回答这些产出结果由谁、怎么样、出于何种目的被记录和测量与使用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范式改革,也可以成为有效保障教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途径。
3)持续改进:促进职前体育教师质量提升。
专业认证以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性评价,以此为参考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实习评价对评价结果的应用主要是实习成绩的评定,其结果往往不会成为改进教师教育项目的依据。并且,因局限于终结性评价方式及结果呈现形式,其难以真实反映体育教育实习的实际情况。宏观层面的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调整、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等;中观层面的实习计划制定、实习方案优化等;微观层面帮助职前体育教师正确评估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了解并发现自己所欠缺的东西,以及如何指导其更好贴合学生学习等。这些才是体育教育实习评价结果应用的“完整”形式。当然,这些应用场景实现的前提是必须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因此,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强调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对师范生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测评,不仅可以真实展现师范生参与教育实习的全貌,而且评价结果往往也容易被教师群体所接受,可以成为帮助职前体育教师发现与改进教学、帮助指导教师优化实习计划、以及帮助培养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
对于我国体育教育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确立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分析是偏向理论层面的讨论,然而,一种新范式的转换单纯从理论层面进行阐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接下来本研究秉持理论研究向实践行动转向的原则,从目标定位、基本原则与内容结构3个维度入手,尝试建构一个面向体育教育实习实践场景的行动方案框架。
1)评价属性:提升评价衡量实习成效的能力。
这一目标主要是针对评价自身属性而言的,是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基础性的目标定位。评价活动的客观、有效与可靠是教育实习目的可以顺利落实的关键,即保障教育实习目标的有效与高效完成,需要进一步提升评价衡量实习成效的能力。换言之,通过将评价焦点引到对职前体育教师实际实习表现的观察测量上,不仅可以为准确评价实习效果提供帮助,也可以为体育教师教育项目提供有效、可靠的证据来证明师范生学习结果的产出成效。
2)群体属性:增强评价促进实习发展的能力。
这一目标主要是针对职前体育教师群体属性而言的,是该群体作为未来体育教师预备者根本性的目标定位。职前体育教师作为一种“反思性实践者”,参与教育实习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教学实践改善过程,而评价作为一种教育目标追求的导向,应将其当做是促进职前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素质提升的有效方式。因此,通过建构可以检测职前体育教师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实践知识表现的范式[26],不仅为职前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可能,同时也丰富其在专业化发展内容体系上的路径探索。
3)活动属性:优化评价改进实习质量的能力。
这一目标主要是针对教育实习活动本身属性而言的,是该活动作为实践性课程的关键性目标定位。教育实习活动是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环节中最重要的实践课程,也是职前体育教师将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付诸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其合理、适宜与有针对性的开展是教育实习目标可以有效达成的关键,而这些都依赖于评价能够为实习质量改进提供科学决策的信息依据。因此,通过以证明知识技能实践表现的多元证据为依据,不仅可以为优化与改进教育实习计划提供帮助,也可以为培养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1)构造图式:基于学习发展目标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是指职前体育教师参与教育实习活动学习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评估职前体育教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应随着时间推移进行阶段性发展,而非局限于在某一结束性时间节点上进行单一测量。因此,有必要设定一个“进步变量”的概念,即给出描述职前体育教师处于不同水平的表现,并相应界定所需测试的内容。这样一个关于职前体育教师在教育实习时间段内的增长模型,有助于教育实习评价摆脱“一次性”测试的局限。同时,也明确了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活动应该学习什么,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学习,以及如何通过学习成果材料进行学习理论框架构建等。因此,基于学习发展目标的构造图式,解释了整个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活动的学习进程,不仅为开展大规模评估提供一种方式和渠道,也让教育实习活动保留了体育学科独特的课程内容要求。
2)项目设计:教学与评估相匹配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是指所进行的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活动与评定内容应是一致的,除前文所述的进步变量外,另一个就是教育实习中的评定任务和活动,即二者应该针对实习目标被同步设计。如何才能反映教育实习实践中具体目标的领域与类型,就需要将教育实习目的与学习结果的重要中介,即体育教师专业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进行具体化,并聚焦核心概念进行对应任务的“项目设计”。与此同时,在此过程中应包括对应的评定任务,即在教育实习活动中完成评定任务,评定结果可以用于实习活动的改进与再设计。因此,基于教学与评估相匹配的项目设计,应通过收集体育生完成任务的表现来评估实习成效,即将评价活动融入教育实习活动的完成中。通过评价活动与教育实习之间的统一性调整,以评价方式促进教育实习活动质量的提升。
3)结果空间:促进教学与学习的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是指对评估任务所反映出来的信息进行管理,使其成为能够促进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活动中教与学的有效信息。其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就是指导教师对于评定信息的使用,即指导教师通过收集、分析、评定与总结职前体育教师的实习任务表现材料,在给予相应评分的同时使用评定信息,对教育实习活动进行一定调整与改进;其二,就是职前体育教师通过指导教师给出的评定信息反馈,对自己的实习活动进行问题发现与改进。对评定信息进行相应响应,一般通过“结果空间”来体现,即对教育实习活动相应进程进行水平层次的描述,让教育实习目标更加具体化,以及将对结果的分析重点放于如何实现目标与需要改进的领域。因此,基于促进教学与学习的结果空间,将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活动通过评分规则来定义,为相对准确地评定职前体育教师实习成效提供帮助,以及为进行有效的教育实习改进提供具体详细的水平层级描述。
4)赖特地图:高质量评估证据的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是指对于体育教育实习的评价活动,应保证基本的信度、效度、一致性等要求。为了确保教育实习活动跨时间、背景等结果的可比性,即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对于评定证据资料进行多来源收集;将完成任务表现对应到进步变量中;基于成就变量与进步变量对评定任务和评分规则进行描述;以及在质量控制方面采取统一评定标准。因此,基于高质量评估证据的赖特地图,代表了评价证据资料的多来源性与高质量性,其可以根据职前体育教师提交的成果作品,记录与追踪其实习过程,并指出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以及如何改进,不仅可以对职前体育教师参与实习活动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定,也为其在专业发展道路上提供重要的成长轨迹记录档案。
体育教育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是一种观察实习生是否积极主动,并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的评价方式。这往往是对实习生在教育教学场景中做出实际表现的评价,能够代表体育实习生的学习目标成就。这些成就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需要通过基于评分规则去进行质量判断。可见,实施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其一,需要预设期望体育实习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目标结果;其二,要有体育实习生完成的表现任务;其三,要有衡量任务表现过程或结果的评价标准。因此,要评估的表现目标或学习结果引起期望表现的任务,以及评估任务完成质量的评分规则,是体育教育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的3个核心要素。
1)评价目标:确定所期望的实习学习结果。
评价目标就是对所期望体育教育实习评价结果的界定,而评价目标的确立依据在哪里,就需要回答关于体育教师教育期望培养什么样的未来体育教师预备者,以及在教育实习中能够完成或达到哪些培养期望。目前我国对于体育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就是专业认证,作为从源头上保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专业化水平的“质量标准”,专业认证明确规定师范生毕业所需要达到的要求。具体而言,如何将专业认证的若干要求转化成期望的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活动,首先,就需要确定目标大概念,即明确目标的优先级,对于核心任务、重点任务与选择任务有一个排序与赋值;其次,就需要分解目标内容,即明确目标的完成范围与所需达到的水平;最后,就需要将目标具体化,即运用可观察、可操作与可测量的行动动词指出具体的实习活动内容。由此,明确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所需达到的学习结果,就是对实习活动进行有效评价的前提,而依据专业认证要求确立期望培养的人并与教育实习活动内容相匹配,无疑可以成为科学、合理、有效确立评价目标的最佳视角。
另外,需明确保证评价目标与评价方式一致性的几点要求,其一,评价方式需有效考察评价目标的主题内容,即不能通过纸笔测试来考察体育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其二,评价方式需有效体现评价目标的认知类型,即不能通过对事实性知识技能的记忆或展示,来替代对体育实习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其三,评价方式需有效反映评价目标所设定的水平区间,即评价方式可以对评价目标所需结果进行清晰界定,需要以一个标准化流程来解释或判断体育实习生的能力与水平,并且这个评价结果应当与评价目标的要求相符合。
2)表现任务:创设引发实习生表现的情境。
明确评价目标之后,就需要设计与目标任务相匹配的表现任务[27-28],以对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活动能否达成预期目标进行检测。表现任务是指根据评价目标而设计的特定任务,主要在于引发职前体育教师在参与教育实习活动中的表现行为,从而有计划地收集职前体育教师表现的证据资料,并以此作为评价体育教育实习成效的依据。具体而言,如何将实习活动转化为完成具体表现性任务的过程,首先,需要基于评价目标设计集情境、知识与任务于一体的表现任务,即引发职前体育教师展现深度专业能力的行为,来提供证明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证据;其次,需要设计具有体育学科教育实习活动特性的任务,即考虑体育学科专业特性来有针对性选择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最后,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判断表现任务的质量,即依据在有限的任务完成中职前体育教师的表现水平来评价其实习成效,表现任务的选择必须是富有意义的。因此,表现任务就是在教育实习真实情境中给职前体育教师设定一个具体挑战性与可能性的目标。换言之,表现任务就是为引发和判断职前体育教师在完成特定目标情况而设计的,即职前体育教师运用哪些知识与技能来解决教育实习中的问题,完成哪些具体任务以证明自己所知所能达到的相应标准。
另外,需明确表现任务应具备以下几点特征。其一,目的性,即“想做什么”,这是为何需要进行任务的原因,也是对期望任务达成情况的界定。表现任务只有围绕目的或目标进行设计,才能对任务的价值意义进行确立。其二,情境性,即“能做什么”,这是对任务为何有意义进行的解释说明,一方面将个体引入一个完成任务的背景或情景下,另一方面又展现出需要个体达成的目标,为个体完成任务提供可能。其三,策略性,即“如何会做”,也可称之为“任务指导语”或“脚手架”,其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对任务的语言描述,来让个体明白这个任务做的是什么,期望的表现或最终形成的成果是什么。其四反思性,即“做的如何”,也就是不能简单地认为任何动手的、操作性的任务都是有意义的,都能对复杂问题、高阶思维进行解决与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以及可能采取或运用的解决办法和方法等。
3)评分规则:制定衡量实习表现质量依据。
评估活动是否可以有效进行的关键在于提前设定相应标准与判断尺度,故在进行表现任务设计之后,就需要开发与目标任务相匹配的评分规则。评分规则是一种成文准则,决定着如何完成以及达到何种程度就能够完成相应任务。换言之,表现任务就是将体育教育实习评价的实际情况与水平建构为一种“可视化”存在,而评分规则就是一种实现准确评估的方法。评分规则也可以说是诠释职前体育教师真实“专业力”的工具,即反映职前体育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评分规则一般由3部分构建:其一,表现标准,即描述作品或表现特征的标准;其二,表现水平,即表明表现的胜任力;其三,标准等级,即表现标准与表现胜任力的交互点。因此,评分规则就是对评价目标在实习过程中或结果时表现的进一步澄清与细化,通过评分或完成任务的表现情况来判断其具有的实际水平和描述相应的表现等级。可以说,评分规则是体育教育实习活动(教)-职前体育教师学习(学)-实习评价(评)一体化的重要桥梁,让职前体育教师真正了解教育实习评价的目标和任务,并不断鼓励其进行有益的教育教学表现,以及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估与改进等,可以有助于将那些主观、非正式的实习书面评价转入相对客观且有效的实际成效评价中来。
另外,需明确评分规则主要具有的几点特征:其一,评分规则是与标准进行参照的。虽然评分规则所评定的结果可以对个体水平进行排列,但其立足点并不在于进行个体间比较,而是将个体完成任务的表现与既定标准进行关联比较。其二,评分规则所期望达到的表现水平。详细描述所要达到的评价标准,增加在各个等级上的水平质量描述,蕴含对期望表现效果的描述。其三,评分规则是标准也是答案。一般评价活动是“防”被评价者的,被评价者在评价结果出来前甚至不了解具体评分细则是什么,而评分规则让评价对象知道评价期望他们表现什么,告诉他们高质量作品的特征或特质有哪些,以及明确他们努力的方向和为改进提供参考。
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旨在克服传统体育教育实习评价弊端、促进教师专业实践改善的评价方式,能够更真实地评价教师所具有的教学实践智慧[29],同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0-31],使得该评价方式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并且,作为一种教师教育评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能够引领、诊断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评价领域的普遍共识[32]。但也需要认识到,不存在最好的评价方式,只有最适宜的评价方式,而且适宜程度取决于评价方式与评价目的、学习成效的匹配水平。因此,可以说在高利害的教师教育评价活动中,如果想要改善与减少评价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促进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需要对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给予足够重视,以及对其进行更多探索性引入与本土化尝试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