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石 慧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下,小学数学的教育性质与教学内容发生了转变,教师从传统的主导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引导式教学,这使实际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各类新的教学方法也在这一背景下得到充分应用。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思考,践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素质教育要求,并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学科问题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自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落实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在掌握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作为课堂的主导,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属于被动获取知识的角色,仅仅是“听”,而没有去深入地“想”[1]。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而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围绕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寻找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去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对各类知识点有更透彻的了解,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启发式教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求教师结合实际问题对教学策略进行综合设计与调整,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其求知欲与探索欲,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推导出知识内容,并对数学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相比于教师平铺直叙告诉学生内容,这种通过自主思考一步步得来的结果更加宝贵,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在后续的应用中也更得心应手,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往往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学习,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教师这种将自己思想强加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没有任何帮助。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知识的实际应用效率较低。而启发式教学能帮助教师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2]。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好奇心,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爱上学习,这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启发式教学是新课标要求下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高度融合,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融合各类教学元素,实现两种教学模式的高度结合,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以“圆柱与圆锥”相关知识点为例,由于学生首次接触圆柱与圆锥,对这两个几何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并不深刻,教师可以依托对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讲解,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等底等高条件下,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按照圆柱的体积去推导圆锥的体积,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本课知识。
大部分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仅仅针对本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提前熟悉相关知识点,但是预习本身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不强,无法收获实质性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优化设计预习内容,增强预习内容的启发性。在制订预习内容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内容,布置对应的导学案,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调整导学案内容[3]。在设计预习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导学案内容的针对性,设计的导学案内容应包括知识导入、问题情境、知识点讲解、知识点练习四个部分,通过知识导入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兴趣,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启发学生,让学生根据特定的问题情境获得启发,从而掌握相关知识。然后,学生再通过提前完成预习习题,在解题过程中了解知识点的应用场景,并在学习中主动探究。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受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其知识基础并不牢固。对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课程主题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运用相关的图文资料制作对应的教学课件,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同时情境教学内容应保证与课堂知识点高度契合。在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可先结合情境教学内容点播学生,并根据情境展现的内容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点的基本逻辑,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小数的加减法”这一课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创设超市购物的相关情境:假如你去超市购物,你买的这些商品都含有小数(如铅笔1.3元,毛巾7.5元,文具盒11.5元),怎么计算你所购买商品的总金额呢?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计算购买的总金额涉及小数的加减法,那小数加减应该怎样计算呢?整数加减时要把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时要把什么对齐呢?学生通过探讨元角分和小数的换算关系,以及将元角分加减后的结果换算成小数,通过对比观察,能够发现小数加减法则是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基于此,学生便可以融入教师创设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了解小数加减法的基本应用,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本身属于一门逻辑性较强、抽象化程度较高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与灵活的头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知识点较基础,如果教师直接将知识点告知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去学习与应用,虽然也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是不利于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话题[4]。教师应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问题的设计,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了解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避免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思考。
例如,在“分数除法”一课中,教师在讲解分数除法计算知识时,可以先向学生抛出问题: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有多少个男生?有多少个女生呢?男生在全班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呢?女生在全班中所占的比例又是多少呢?然后让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问题中包含的关键词,紧紧围绕“全班”这一概念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所在。此时,学生会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得出要想确定男生与女生在全班中实际所占的比例,就应该运用除法进行计算。然后,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错误的思路要予以纠正和引导,对于正确的思路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5]。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在开放式的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因此,在启发式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结合生活元素通过问题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解题思路,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
例如,在讲解“百分数”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并在教学情境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先提问学生:同学们自己逛商场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过打折的广告呢?一般你看到的折扣是多少?此时,学生纷纷思考自己在商场中曾观察到的打折信息。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打折数字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呢?此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再引入百分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打折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使学生理解用百分数的形式替代折扣的概念。在讲解后,教师可以回到折扣这一问题,让学生计算不同商品价格打折促销后的价格。在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再将其代入实际场景中,让其思考自己作为店员,在成本已知的情况下,如何打折才能够确保商品销售有利润这一问题。教师通过这种植入生活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百分数知识,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能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加强小学数学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结合考试重点与知识架构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类型题目的讲解与专项训练,帮助学生总结阶段性的知识点,使其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6]。
例如,小学数学中高年级中常见的追及问题、相遇问题、工程问题等一直以来都是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设计与该类型相关的启发类教学题型,让学生自主解答与思考,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细致讲解,并在讲解结束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相遇问题上,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自行思考解答,在学生回答之后讲解解题思路,并按照题目的原意绘制相应的线段图,通过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将问题进行可视化描述。教师可以在动画图中标注相应的数据,让学生根据动画思考自己的解题方法是否正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学生后续再遇到此类题型,便会在脑海中思考现实场景下的动态变化情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启发式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高年级达成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并解决相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挖掘启发性元素,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