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任艳妮
散文是一种文质兼美、语言清新隽永、形式多元的文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审美创作能力的重要对象。基于散文所具有的审美、文化价值,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从散文的语言、意象等要素出发,指导学生深入品鉴和阅读散文。
《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散文集,作者以丁香结为意象,寓意生活中解不开的愁与怨,兼具文学和哲学意味,被选编为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在此篇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语文要素“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指引学生展开想象,从而使其真正理解“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深刻蕴意,挖掘散文中体现的人生哲理。
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便是立足于文本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品析散文语言的结构美、意蕴美,让学生于具体的字、词和句入手,观照整篇文本,深入解析不同语言现象所反映的审美要素和深刻内涵[1]。
相较于其他体裁的文章而言,散文中的语言具有明显的清新、娟丽、淡雅等特征,读者能够透过文章的语言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或优美、或激昂、或华丽、或质朴的画面。而散文的这一特征也赋予了语言内容极强的审美特征,学生通过解析字词和语句的语义,即可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借助批注阅读法,鼓励学生从文字、词汇本身入手,将那些读起来韵味十足,看起来规整有序,听起来悦耳动听的语言现象,以圈画和批注的方式记录下来,分析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解读和品析语言的方法。《丁香结》一文中,作者以“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香气直透豪端”“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等词句,描绘了丁香花的味道、颜色和大小形状等特征,教师要从具体的语句入手展开细致研读和批注,带领学生精读文本,让学生确定鉴赏语言的着力点,掌握咬文嚼字的技巧,如下列例句。
例句1:白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白”和“紫”是颜色词,而“潇洒”和“朦胧”用于形容人的状态,作者将其与颜色词组合起来,以一种拟人化的方式,凸显了白色丁香的纯洁与高雅,并以朦胧的紫色写出了丁香的神秘。)
例句2: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作者通过由外而内的视角变化,以视觉感官为主导,巧用借代修辞手法,用“一片莹白”指代丁香花,既表现出了丁香花的白,也能体现出它光洁的特征,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惊讶之感。)
例句3: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为体现出丁香花的外形特征,作者抓住丁香花苞与衣襟上的盘花扣之间的共性特征,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丁香花苞比喻为盘花扣,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丁香花的外形特征,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从例句1到例句3,教师从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手法等入手,以批注为主要手段,分析词汇、语句的真实含义、表达效果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在教师的分析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习得鉴赏语言的方法,又能透过词汇和语句的表层含义,体会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受教师的影响,学生可运用相同的方法,解析文本中的其他词汇和语句,以此品析语言之美。
一般情况下,作者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会以文眼为载体统率全文,这个文眼既可以是关键词,又可以是关键句。当学生能够准确抓住文眼时,便可以理清文章的主要脉络,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以此感受到文学语言的结构美[3]。《丁香结》一文,以“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为开头,并于后文中以“两片雪白”“探出半树银妆”“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等词句,直接或间接写出了丁香花数量之多,形态之茂盛,这也说明本文的文眼即“茂盛”,它是贯穿于全文的主线,表现出了丁香花的盛开景象,使读者能够透过文字看到茂盛开放的丁香花海。而以“茂盛”为主线,进一步分析课文的行文顺序,不难发现,作者按照“城里街旁”“宅院里”“城外校园图书馆”“斗室外”的空间顺序安排文章的结构顺序,以由远及近的视角,写出了丁香花之茂盛,也暗含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愈发浓烈。从行文结构这一角度分析,学生可以围绕文眼,即“茂盛”这一关键词,理顺文脉,体悟文章的结构美。
从文体特征的角度看,散文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艺术美,它以自然之景、生活之物等为载体,通过巧妙的构思、灵动的描摹、生动形象的状物,勾勒出一幅极具审美色彩的艺术画作,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一件瑰丽壮阔的华服,让人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章的魅力,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遣词造句之上,要依靠作者凝练语言和锤炼字句的功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揣摩和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写作技巧,领会其艺术美。《丁香结》是一篇典型的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通过描绘丁香花的特点,表现出自身的绵绵情意,而这种情意并未借助华丽的辞藻,相反,她以一种不经意的感觉,利用“仔细看、才知”等词汇,描绘出丁香花的形体之小,以“探出”“窥着”等极具拟人化色彩的词语,表现出丁香花活泼动人的形态。综合文章的种种语言现象可知,作者利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自身的情感融入丁香花中,形成一种“景中寓情、情中融景”的审美特征。而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学生便能深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掌握如何借助语言传神和传情的技巧,进而深度品析散文语言的艺术美。
所谓意象,是指能够寄托和传达主观情感和思想的客观物象。在文学创作中,人们往往会将自身的情感融入物象中,而在历史文化发展的源流中,一些事物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意象,如月亮常被指代团圆和思念,柳树常出现于送别场景之中。只有读懂了文章中的意象,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内涵。所以,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聚焦于意象,引导学生从作者的个人经历入手,透过意象猜想和推断物象的真实含义,以此感悟散文的奇妙之处,深入挖掘其情感主旨。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说,《丁香结》的作者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学素养,她看待世界和事物的视角独具个性,在她的眼中和心中,丁香结并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被赋予了主观情感和哲思的意象。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以丁香结这一意象为抓手,围绕着“作者提到‘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我’在文章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表达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意象。
首先,教师可以从文本中“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古诗句入手,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表达出的愁绪,由“雨中愁”推断出微雨指代的忧愁之意。其次,当学生明确丁香结的象征意蕴“愁”后,教师再一次带领他们挖掘文本中的语句,从“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这一比喻句入手,将提前准备的盘花扣图片展示出来,随即提出问题:“观察盘花扣的外形,如果让你迅速解开盘花扣上的结,你能做到吗?”学生在短暂思考后找不到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入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生经历,进而理解丁香花所指代的“解不开的忧愁”之意,使学生从客观物象中挖掘主观情感,深入理解丁香结的文学意蕴。最后,以“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为研读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结尾处所寄托的情感,从她一反古人的常态、诙谐、极具趣味化的语言形式中,感受她豁达的人生态度,进而回答上一环节中提出的两个问题,以此领会此篇散文的独到之处。
诵读一直是学习汉语和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语言和文字的美感,又能勾勒出文学作品中描摹的意境和画面。而散文的教学,更要依托于诵读,让学生从“读得通畅”过渡到“读得有韵律”“读得有感情”,真正读出散文的风采,收获独特的审美和阅读体验。
在诵读指导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同学、与文本间展开互动,在领会文本语言特征、了解散文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渲染朦胧神秘的意境。以《丁香结》为例,文本诵读可从两个层面展开,以诵读的方式推动学生与他人、与文本的互动。
其一,对比读。对比诵读法指的是替换语句中的重点词汇,引导学生在前后对比中品析语句特色、感悟语言风格的一种诵读方法,它能够让学生在极具冲突美感的情况下,边诵读边想象,进而描摹出文章的意境,具体如下。
例句4:有的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对比句:有的星星般的小花长满枝头,从墙上望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教师出示例句4及其对比句,将“缀满”替换为“长满”,“窥着”替换为“望着”,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对比,让他们在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分析横线上的词汇是否可以替换。通过对比诵读,学生得出结论:“长满”体现出了丁香花的状态,而“缀满”一词更具动态化特征,由“缀”一词仿佛能够看到丁香花茂盛的成长画面,给人一种花团锦簇、花香扑鼻之感,带给人丰富的审美体验。“窥”与“望”相比,更具动态、活泼的特征,能够将丁香花争相盛开的画面呈现出来,以一种拟人化的特征,重点突出丁香花的精致和小巧,如此方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
其二,配乐读。将音乐作为诵读文本的辅助资源和手段,有助于创设视听融合的鉴赏情境,让学生将文字中描绘的意境转化为具象化的画面,体现出丁香花的朦胧美感。在诵读指导中,教师可以精选音乐素材,让学生伴随着轻柔、舒缓的乐曲诵读文本,激活审美鉴赏意识。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口述的方式,将他们脑海中幻想的画面展示出来,促使他们更为立体地体会丁香花海的朦胧之境,以此感悟文本的意境美。至此,文章的审美意趣和理趣也能凸显出来。
散文常常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表现出浓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人们在阅读时,往往能够从散文中获取新的感悟。鉴于散文情理交融、情景相依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与散文的主旨关联起来,以综合实践类的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察作者、自身的内心情感,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文本的语言,聚焦文本的意象,着眼于师生、生生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指向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让学生于咬文嚼字、联想画面等过程中阅读散文,既能使他们品析散文的语言之美,感悟散文的文体之妙,体会散文的朦胧之境,又能使其深入体察作者内心之情,实现言与意的有机融合,凸显出散文的智育、美育和德育价值,由此提升小学语文散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