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葛正敏
部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教材后面的习题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延续传统教学方式,花大量时间在教材上精讲细析,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环节琐碎,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课业负担过重。基于这样的情况,笔者提出巧“借”妙“联”的教学操作策略,促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路径清晰,教学过程简约,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兴味盎然。
这里的“借”就是借用课后习题和有关练习,为教师正确解读教材,制订精准的教学目标,精选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设计导学式教学环节提供了依据,使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教师在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时,一般都会说到这堂课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因为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把课文后面的习题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才能准确地找到“教什么,学什么”,精准设置教学目标。
部编教材有着清晰的编排体系和明确的语文要素,语文要素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系统科学地融入课文后的习题。以《北京的春节》课后第四个习题为例:“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从这个习题中,我们解读出该题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和品鉴能力。由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可以制订“通过对比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品鉴能力”的教学目标。
部编教材在编排中很注重课后练习设计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教师在科学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将单篇与单元、单元与单元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篇章的目标与整个单元目标是小圆与大圆的关系,但两个圆是同心圆,而单元与单元的目标是一种递进关系。以“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为例,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到了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基于此,教师要打通全学段,串联各单元,巧借文后习题,让教学目标的设定更为精准,更有针对性[1]。
有经验的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一定会去关注课后的习题和相关的练习,还会选择紧扣教材内容的习题,将它们作为学习支架引进课堂。部编版教材以“相对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螺旋式上升的语文要素”来组织单元内容。其次,每单元一般都会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来安排设计课后的练习题,也有的课后练习会迁移或运用以前学过的语文要素来设计内容,旨在在实践中反复运用语文要素,巩固提高,致力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课后第一个习题为例:“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从这个习题中,我们非常清楚地解读出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来写的,很好地表达出对民俗民风的传承和弘扬。
很多教师总觉得教学时间不够用,其实是在挖掘课后习题潜在意义和价值时缺少教学指向,没有将其转化为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没有拓展学的路径。教师只有细化练习步骤,充分展开学的过程,才能落实语文要素,让学的过程看得清楚,让学习真实发生[2]。如此,学生就能很好地习得语文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仍以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课后第一个习题为例,教师可根据这个习题设计练习: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根据提示,梳理课文内容,补全线轴图。这是鉴于六年级的学生已基本具备借助关键词句梳理长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线轴图将课文中详写与略写的部分进行初步梳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梳理课文的详略内容,为进一步理解课文铺设好学习路径。
课后习题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指明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习活动的路径。教师应结合这些习题的特点,筛选教学内容,合理分步设计并有序推进活动,使学教融合,构成完整的学习链,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六年级(下册)的《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更多是让学生自学,掌握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活动:“中国的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们是中华文化的宝藏。你还对哪些地区的艺术形式感兴趣?按表格内容收集,再开展‘我最爱的传统艺术’推荐会。”这样的学习路径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简约,但学习效果良好。
这里的“联”指的是运用联结思维,根据部编版教材编排特点,将教学内容中的相关元素联结起来,将单元内、单元间及课内外的内容进行联结,助力教学增长点,提高学生阅读的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形成一种联动思维,运用策略联结课内相关元素,助长教学增长点,落实语文要素。《小狗学叫》是部编教材三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而这个单元主题是“猜想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乐趣”。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它是一篇略读课文,承担着落实语文要素的重任。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结好课内的相关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想象的有趣和神奇,表达内心的想象。在教学开始时,教师用谜语导题,激发学生兴趣,目的是通过谜语来引出核心问题,如小狗“为什么要学叫”“怎么学叫”“学了后结局怎么样”……在教学第二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和多音字,有意识地让学生读拟声词。在整体感知时,学生只要能大概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就可以了。在第三个环节,教师要多给学生猜想、表达的时间,在四人小组交流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预测。在学生上台展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说同学的预测是否有道理。教师只有很好地联结课内相关元素,梳理文本要素,才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想象的有趣与神奇。
部编教材中的阅读栏目内容丰富,还倡导大量阅读,构建了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从三年级开始,教材每个单元内一般都会安排三至四篇文章,还会安排“阅读链接”和“快乐读书吧”等阅读栏目。“阅读链接”中的选文非常经典,以名家名篇为主,形式很丰富,包含散文、小说、诗歌、寓言、神话、剧本、文学评论等。“阅读链接”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还担负着拓宽学生阅读面,给予学生文学熏陶的重任。
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阅读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教师通过细读整组课文,发现所选的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浓郁的民俗风情,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教师要有联结思维,在课内找机会组织学生联读,课后让学生延伸读,实现课内课外阅读大融合,大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会以单课详教,教学目标都是零散的单科目标,没有形成单元整合,单元目标缺乏整体思维。部编教材编排中有单元篇章页、精选课文、略读课文、学习园地,有的单元还有口语交际和“快乐读书吧”等板块。教师要从单元整组出发,注重整体视角,梳理整合,将语文要素融入单元整组。
首先,教师要从单元篇章页中解读出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篇章页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本单元人文主题是“热爱家乡”,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教师要对单篇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明确每课的教学指向,甚至细化到每课时的主要教学指向,为达成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服务。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两首古诗都是乡村主题,在内容表达上存在相似性,表达方法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为整合式教学提供了条件。而尽管《清平乐·村居》是词,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从赏析的视角,比较体会词中关键词的妙处,体会出乡村生活的闲趣,引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在单元课文编排中,有精读与略读之分,精读更多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属于授之“渔”,而略读是学生自主学习,巩固“捕鱼之术”。《乡下人家》的第一自然段写乡下人家的屋前瓜藤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用了一连串动词,写出了瓜藤生长的过程,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瓜藤攀爬图,静中有动,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天窗》第五自然段,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作者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分别用直线与波浪线画出来。在反馈交流中,学生说出作者透过天窗看到的内容,揭示关键词,体会作者蕴藏的情感。《三月桃花水》这一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学习单:(1)文中的字词,我觉得在读音上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_________。我不太理解的词语是:_________。(2)什么是“桃花水”?“三月桃花水”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语句的方法,从文中找到桃花水是什么。篇与篇前后联系,递式推进,紧扣要素,单元的语文本体目标就落实到位了。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统整好篇章页、课文、习作、语文园地之间的联系。以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单元篇章页明确了语文要素:“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课文《宝葫芦的秘密》课后设置专项的练习:“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巨人的花园》课后设置了专项的练习:“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出来。”学习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要求学生结合单元提示、本单元童话及以前学过的童话或者课外的童话,体会经典童话人物形象,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进一步提高对童话文体的认识。习作中“故事新编”能让学生借助熟悉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新故事。“故事新编”并不限于“童话故事新编”,也不囿于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开展头脑风暴,自主选择故事进行新编。
部编教材编排体系按逐级进阶,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策略按照层级要求分散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学习单元中。在教学之前,教师应阅读整套教材,全面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同时,钻研整册教材,了解学段的知识重难点,还要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注重差异教学。
部编教材在每册里都安排了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低学段是“和大人一起读”,中高学段是“快乐读书吧”,这两个栏目将不同文体、阅读方法和习惯分层排布,形成了较为科学、完整的小学课外阅读体系。教师发现阅读体系的安排呈螺旋上升,例如,五年级(上册)是民间故事,五年级(下册)是古典章回体小说,因为民间故事易读懂,而古典章回体小说读懂的难度较大,所以编排在后面。这样,教师才能发现每个语文要素间的关联,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很好地实现旧知、新知及即将习得的知识的联结。
在“巧借妙联”探索语文教学新路径中,教师要基于部编教材编写理念,关注教科书中“教材”的功能,巧借课后练习,科学处理好“四级联结”,需要从模糊走向清晰,发挥“学材”的作用。教师只有设计离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的学习活动,才能落实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其今后长远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