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期孩子眼里,同伴关系最重要

2023-01-20 02:04海贝
现代家长 2022年12期
关键词:归属感冲动团体

海贝

你养育他十多年,对他恩重如山,他却跟“狐朋狗友”更亲近,这很正常,因为——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失落:养育孩子十多年,对他掏心掏肺,自以为在他的心目中占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可是没想到啊没想到,孩子与同学相识半年,就把同学看得比家长还重要。这浑小子简直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失落的背后是家长深深的不甘和困惑: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下面,我就跟家長朋友们说说,同伴关系对青春期孩子的重要性。

“他我”人格的存在,让青春期孩子急切地想找到归属感

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就是6到10岁之间,孩子开始发育一个重要的心理特质——他我人格。“他我”人格,指基于亲密感和相似感的需要,特别希望被和自己相似的人看到和理解,同时也希望看到和理解与自己相似的人。

到了青春期,这种心理特质会急剧增强。此时,孩子对父母已非常熟悉,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已相对固定,不管自己做什么,都能预判父母的评价。因此,父母对他来说,没有大的吸引力,他更渴望了解家庭之外与他年龄相仿的人。而同学,不仅年龄相仿,而且天天见面,所以青春期孩子特别渴望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能够被同学理解和肯定,同时也希望更多地了解同学的兴趣和想法,然后对比自己:如果自己喜欢的东西,同学也喜欢,他就会安心;如果自己喜欢的东西,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就会不安,感觉自己是异类。

总之,“他我”人格的存在,让青春期孩子急切地想找到归属感。

归属感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归属于某个群体。这个群体是目标、信仰、理想一致,并通过某种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团体同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团体同盟,但性质是一样的。比如,我在青春期时,团体同盟多是同校的人、同班的人、同一个运动队的人、父母在同一个企业的人、家在同村的人等。而现在青春期孩子的团体同盟多是喜欢同款运动鞋的人、喜欢同系列漫画的人、喜欢同一个网络游戏的人、喜欢同一个明星的人等。他们通过共同爱好联结在一起,感觉你我同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为了不被群体抛弃,有些孩子会自愿去做自己不那么喜欢做的事。比如他不那么喜欢打游戏,但班里的同学都打,为了显得合群,他也去打。有些时候,孩子甚至愿意为此承担风险,比如考试共同作弊、上学迟到共同撒谎等。

此时,家长不要用成人的价值标准去评判孩子:别人犯错,你也跟着犯错,怎么这么傻?其实,回想一下自己年轻时,不也这样吗?觉得世界上只有这个团体里的人最亲,其他人都离自己很远。

这里,还要说说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孩子在一起玩耍的重要性。

有家长认为孩子们在一起傻玩、傻疯纯属浪费时间,觉得自家孩子应该把时间花在更有用的提高学业成绩或者发展兴趣爱好上。

其实,家长们有所不知,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也是一种学习,而且这种学习非常重要。因为学的是如何与同伴相处。这种本领的重要性,在孩子低龄时尚不明显,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充分显现。

在充足的玩耍中,在更换玩伴、重组同盟的过程中,孩子不断积累经验,等到了青春期,急切地想寻找归属感时,就能从容应对,快速地融入群体生活。

融入群体生活后,孩子会遵守团体同盟共同的品位和偏好。虽然各家经济条件不同,他们的穿着打扮,在品质上会有好坏之分,但在风格上一定相差无几。如果差异过大,孩子就会觉得不自在。因为青春期孩子希望与小伙伴相比,自己具有同质性,而不是差异性。

有些家长干涉孩子交友,嘱咐孩子和学习好的孩子玩,别和学习差的孩子玩。不知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家孩子是学渣,那学霸为啥要跟他玩?真实情况是,青春期孩子大多找同类型的孩子玩,即学渣找学渣、学霸找学霸。

除了在一起玩,团体同盟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宣泄攻击冲动。这阶段孩子有着强烈的破坏性、攻击性、侵略性冲动,有时想说狠话、脏话,想干点有破坏性但又不太过分的事,想对约束自己的制度和规则发发牢骚、挑战一下,这时就会在团体同盟中发泄。

家长们请放心,孩子大概率只会在团体同盟中发泄不良情绪。因为他知道在其他场合这么做,不是被批评就是被处罚。为了不招惹麻烦,同时不破坏自己在家长、老师心中的人设,他只会在团体同盟中用看似激烈其实安全的方式,来宣泄攻击冲动。

如果没有团体同盟,孩子不能把攻击冲动用相对安全的方式宣泄出来,那么他独自很难完全消化掉强烈的负面情绪,长此以往,性格就容易走极端:要么一冲动,就不计后果地付诸行动;要么觉得人不能有一点冲动,误以为任何冲动都是不被允许的。而我们知道,任何极端性格都是不健康的。

在孩子眼里,同伴关系是相互的:我从你那里得到帮助,而我也有能力回馈你;你得到的回馈越多,证明我越有价值

随着时代变迁,青春期孩子的同伴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我先说说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我说的独生子女,包括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也包括与老二、老三年龄相差很大的老大,这类孩子的心理特质和独生子女相似。

独生子女擅长和成人打交道,不擅长和同龄人打交道。因为从出生到长大,家中全是成人,就他一个孩子。总跟成人打交道,他很清楚成人想要什么,怎么哄成人高兴,怎么让自己少受惩罚,怎样得到自己想要而又超标的东西。

这类孩子与人打交道时,喜欢成为被羡慕和被照顾的中心。当他觉得自己不舒服时,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看到、理解并包容自己。这在幼儿园、小学容易实现,但到了青春期,外界不可控因素增多,自己很难再成为中心,于是这类孩子就想缩回舒适的家庭。这也是有些青春期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因为到了学校,他会感到巨大的落差。

如今,青春期孩子的同伴关系还有个特点,就是现实中的同伴关系越来越疏离,网络上的同伴关系越来越密切。

统计数据表明,如今孩子平均每天上网时间6.5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外,他们更乐意把课余时间花在网络上。他们和网上同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情感越来越深厚,哪怕对方的不确定性很高,比如不知道是男是女、不知道是老是少等。

而孩子也会在网络上打造虚拟的自我,发布自己的视频号、抖音号、微博等,并渴望被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同时也会关注自己喜欢的网络用户,并和同爱好者组成团体同盟。

网络身份不同于现实身份。現实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孩子,在网络上可能很受欢迎,拥有大量粉丝。而孩子在网络上的关注度越高,越不在意线下的同伴关系,越愿意把时间花在线上交流上。

另外,当孩子在现实中得不到赞赏或得到的赞赏不能满足其需要时,他就会去网络上寻求。毕竟,在网络上得到肯定和赞赏,比在现实中容易多了,所以他会痴迷网络。网上得到的归属感,同样会给孩子安全感,如果孩子线下支持匮乏,那么网上的这部分支持,就至关重要。这时,谁阻止他上网,他就会跟谁拼命。

青春期孩子看同伴关系,与成人有很大不同。

成人看问题更功利,比如这个孩子学习好能帮助你学习,那个孩子体育好能帮助你锻炼身体,你要多和他们玩。但孩子不会这么想,孩子注重的是相互激活,他希望从对方那里得到一些,也希望给对方一些,而不是功利的单向索取和讨好的单向付出。

很多家长对孩子说,我为你做了什么什么,你却怎么怎么。青春期孩子最不爱听这类话。因为在孩子眼里,好的亲子关系是相互的:父母为养育了我这么一个孩子而开心,我因为给父母带去开心而快乐。

在孩子眼里,同伴关系也是相互的:我从你那里得到帮助,而我也会回馈你;你得到的回馈越多,证明我越有价值。

卷入争端,才能学会解决争端;陷入冲突,才能学会应对冲突。如果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遇到一点困难,家长就马上冲上去帮忙、干预,那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发生了争执、误会,怎么办?

这时,家长一定要淡定。

要知道,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是成长的必然。碰到蛮不讲理的人,孩子才能学会如何与不好打交道的人打交道;碰到一根筋的人,孩子才能学会换个说法说服别人;碰到强有力的人,孩子才能懂得迁就和妥协。卷入争端,才能学会解决争端;陷入冲突,才能学会应对冲突。如果孩子在同伴交往时遇到一点困难,家长就马上冲上去帮忙、干预,那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机会。

孩子之间的交往规则有别于成人之间的交往规则,所以孩子没有办法向家长、老师学习如何与同龄人相处。只有亲身去经历,他才知道哪些是孩子之间可以接受的,哪些是孩子之间无法接受的,从而掌握与同龄人交往的技巧。

有些家长通过自己的观察,告诉孩子:这个孩子心胸狭窄、很势利,你别跟他玩。家长说的可能是事实,但教育重点没搞清。家长教育孩子,重点不是判断别人家孩子的对错,而是引导自己家孩子在一段关系中理解对方、体验感受,从而帮助自己家孩子增强社交能力,矫正社交偏差。家长可以给孩子示范,但要带着信任和尊重,允许孩子和你的想法、做法不一样。

当然,如果孩子受到的伤害超过了其承受的范围,家长一定要出手相助,比如孩子遭遇校园霸凌等。

总之,家长要记住:寻求和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是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心理特质。所以,你不仅没必要生气,没必要与孩子的同学“争风吃醋”,还要主动后退一步,把孩子从没完没了的做题中解救出来,让他穿上你看不上的奇装异服,打开家门,放他去找他的“狐朋狗友”。

因为,这就是青春啊!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归属感冲动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冲动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