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 入境悟神
——悟读《登快阁》

2023-01-20 20:49
中学语文 2022年36期
关键词:用典黄庭坚首诗

邢 延

《登快阁》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的篇目,本诗是宋诗的代表作,同时它也是古代为官之人抒发胸臆的典型,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值得咀嚼。为此,做如下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知人论世

△展示黄庭坚书法作品,引出作者简介。

关于黄庭坚,在学生零散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并做完善。

作为书法家的黄庭坚,在中国书法史上,他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为文人的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之一;作为诗人的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

△黄庭坚创作《登快阁》,是在他的哪一个人生阶段呢?

黄庭坚是在江西吉州太和县知县任上创作此诗。

这是他早年的作品,那时他还没遇见苏轼,仕途上没有经历什么险风恶浪,从县尉到教授再到知县,仕途平顺。但因起点低,此时的官职不大,只能算是“沉沦下僚”。此时的黄庭坚,在公事之余,常到快阁登高览胜。

二、宏观把握,概览全诗

△齐读诗歌,初步感知

齐读,同时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这是一个下层官吏的一次出游,在太和赣江边登上快阁,即景感怀,抒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自读诗歌,情景再现

自读,同时思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抒发了何种情思?请用现代文概括每联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从首联中我们悟出,公务繁忙,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在颔联中,我们读到的是暂时摆脱现实羁绊后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而在颈联里,我们体会出,即使获得短暂的景色熏陶,但内心深处因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依然十分强烈;最后借尾联,他想象了辞官还乡、回归自然的画面,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三、穷研析理,品评手法

△黄庭坚此时不过是一个偏远之地小官,他这首诗的特殊之处在哪里呢?

明确:用典手法的运用。所谓“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黄庭坚提倡“无一字无来处”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山谷体”。

这首诗就是集中使用了大量变化多样的用典,从而在简短的诗句中包蕴丰富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歌,必须学会赏析其中的用典,明确它的旨意。

△教师指导:解释“用典”。

一般来讲,典故分成文典和事典两种情况,“文典”就是有出处有来历的词语、佳句等;“事典”是诗文中所引用的古代故事。它们的基本作用是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使诗歌含义更丰富。

△黄庭坚是用典的高手,教师指出诗中的事典与文典,请同学赏析比较,说说它们在诗文中的作用。

(1)文典:取古人之陈言。

举例:

“快阁东西倚晚晴”——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2)事典:用历史、传说及寓言故事为典。

举例:

首联用晋夏侯济的话,颈联分别用伯牙钟子期故事和阮籍能为青白眼故事,尾联用《列子》中“鸥鸟忘机”的寓言故事。

明确: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同时要“点铁成金”,追求化古出新。黄庭坚在这首诗中的用典(文典)无不体现了这些诗学追求,而且不露斧凿痕迹,实现了巧妙而自然地表情达意,收含蓄蕴藉之效。这就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四、探赜索微,根究痴意

△结合课下注释,重点来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痴儿”这个典故的?

明确:这个典故出处是《晋书·傅咸传》,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下的大才不能弄清楚哪怕一丁点小事,但我看您似乎每一件事都想要弄清楚。(俗话说)生个儿子愚笨,就可以免除为官家服役。不想官事在您这里是这样难了,了事本来是‘痴’念头,可是你却把它当成快事。”

因此,这里的“痴”指的是那种一心想要把官事办好的行为,这类人不是“大器”,不堪重用。

△如何理解黄庭坚在诗中自称“痴儿”?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怎样的状况?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享)

明确:诗人自称“痴儿”,既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倾心仕途的认真与执着,又透示出一种自嘲、自谑的意味,认为自己不懂得糊涂与妥协,不是“大器”,只能做个知县。此时的诗人内心处在一种矛盾、纠结、挣扎的状态。

△我们在整首诗里,注意写景句意境特点与诗人心境之间的关系,试着找到诗人的这种“痴”。

明确:全诗歌总领一词是“痴儿”,又以“痴性”贯穿全篇。表达任性之行用“青眼”,表示自在之意用“白鸥”,抒写了公务繁忙、身心疲惫的诗人面对美丽的自然山水时,所感受到的轻松愉快,并产生的辞官归隐的愿望。“落木”写景的二句,既是自称为“痴儿”的诗人所见,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以“痴儿”自称的诗人的纯正情怀。

五、知古鉴今,文化自证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道:“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今天我们阅读古诗,不只是欣赏诗歌本身的美,还要在情感和精神上与古代的诗人进行心灵密谈和对话。

△正如鲁迅追问“娜拉走后怎样”,我们不妨追问一下,登上快阁的黄庭坚,接下来会怎么样?明天还会投身公务中吗?他会真正开启“归船弄笛”的新生活吗?

我们不妨再次回顾黄庭坚一生大事年表,可以发现:黄庭坚写下此诗之后,从青年到中年直至晚年,仍然一直在宦海中沉浮,哪怕频频遭受政治打击,一辈子也没有离开。

△黄庭坚的这种矛盾,反映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的文化性格,林语堂曾经对此有过精妙的点评,他说:“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时,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结合林语堂的这句评点,你能揣摩出一二吗?

明确:“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道互补”构成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机制,有助于他们解决“不遇于时”时的道德困境,实现人格自洽。

悟读诗歌,我们触摸到了诗人的复杂的情绪,同时也牵起了我们的现实思考——诗歌、诗人虽是久远,但诗歌的情绪、情感、情怀却绵延千载,我们在诵读中纵贯古今,继续寻求与诗人的共鸣之处……

猜你喜欢
用典黄庭坚首诗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白饭、皛饭与毳饭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漫谈诗词“用典”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