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永远震撼人心

2023-01-20 20:02:05雪舞
时代报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太行山

◎ 雪舞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精神永在!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从1960年2月红旗渠修建正式开工,到1974年8月工程全部竣工,10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被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红旗渠的建成,形成了引、蓄、灌、提相结合的水利网,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红旗渠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旗渠精神。当年,面对资金缺乏、物资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困难,修建红旗渠的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产,每一分钱、一袋水泥、一个钢筋头、一根锤把子都做到了物尽其用。建设者们自带工具、自备口粮,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涌现出像马有金、路银、任羊成、王师存、李改云、郭秋英、张买江、韩用娣等一大批红旗渠建设模范。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高扬精神之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从红旗渠建成通水,到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再到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建设奇迹。实践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开拓奋进,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不竭力量,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就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太行山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太行山写生》
浅析河南省林县四股弦唱腔的艺术特征
当代音乐(2020年5期)2020-05-18 09:09:50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太行山(外二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14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中国火炬(2015年7期)2015-07-31 17:39:57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太行山上忆当年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5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
中国火炬(2011年7期)2011-07-25 10: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