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助力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以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为例

2023-01-20 18:55王松涛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日语外语思政

□刘 佳 王松涛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教育信息化正逐步改变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各类线上教学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育服务。这是教育部推出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迈出的重要一步[1]。习近平总书记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

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及无线网络全覆盖、智慧教室、线上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资源建设与推广,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创新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二外语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为解决专业课堂教学与思政育人融合难题,笔者将第二外语课程作为实践对象,利用平台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资源,探索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第二外语和思政育人相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民族自豪感提供思政教育支撑。

二、第二外语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外语学习建立了高等学校学生与其他国家沟通的桥梁,对于促进国家间交往、合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见,加强第二外语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对于树立外语专业学生正确价值观、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他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以日语为例,目前第二外语教学课程存在下述问题:一是课时量较少,授课内容较多,课堂教学集中于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通过智慧平台互动少、资源利用率低;二是学生随着年级升高,本专业学习压力增大,日语学习难度也加大,学生学习积极性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而逐渐降低;三是在课程评价与测试方面,形式较为单一,评价主体仍以教师为主,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标准,学生学习目的性较强,重应试,轻应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较差;四是因课时较少、课容量较大等综合原因,思想价值引领在课堂中少有体现,课程思政融入有一定难度;五是外语专业学生处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承载着西方价值观的欧美话语体系,加之大学生接收新生事物能力强,因此,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注重表达自我,但他们的鉴别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综上所述,第二外语在教学中应注重在语言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当代中国,在对比学习中树立民族自信。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第二外语课程创新实践,就要树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学生需求,找准教学突破口,利用专业课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切入点,在教材内容和教学补充材料中寻找具有思政价值的资料作为切入点,用日语来讲解,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教师应在整体教学设计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将价值观的教育沉淀于学生内心,长久影响其一言一行。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思政创新实践方法研究

结合平台线上资源,以第二外语教学过程作为实践对象,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通过引入慕课教学内容、翻转课堂等形式,利用问卷星App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等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法,发挥“两个主体”作用,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思想政治过硬、专业能力优秀的对外话语人才。

笔者计划利用线上平台资源、学习通、问卷星App等应用与具体课程相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设计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同时,针对课时量少、课容量大等问题,笔者计划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线上学习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化学习,将课程思政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提高学习主动性;通过问卷星App及时了解学生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及策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水平的同时,将思政教育融于其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扩充教材内容。在平台中MOOC等学习资源的支持下,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时刻进行学习。

(二)疫情期间,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服务“停课不停学”。疫情期间,线上授课过程中基于线上平台服务,教师督促学生完成预习、课程内容扩充、课后练习等任务。要求并监督学生根据要求将作业、朗读音频等上传至平台,教师可进行抽查并在课上予以纠正,保证学生学习资源充足且多样。

(三)通过线上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思政融入,内化价值引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在对比学习中内化和嵌入价值引领。课程中引入中国大学慕课“中国文化的日本之旅”,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了解中日文化的相似之处,了解到日本很多文化习俗都是借鉴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同时利用学习通App设置课堂小组讨论话题,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对比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激发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

(四)信息化教学手段助力教学质量提升。课后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确认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文化教育、拓展延伸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此环节用好线上资源中的作业功能,根据效果反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结合线上各种平台的应用及资源,设计完整合理的第二外语教学过程,兼顾日语专业知识输出和素质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最大化;此外,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联动紧密、相辅相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导向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度最大化,达到课程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要。

四、基于信息化的第二外语课程融合思政创新实践

实践主体:所在院校第二外语课程是针对英语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开设,授课周期两学年,每学期授课72课时,公共必修课。本课程自开设以来使用教材均为《(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教师教学和科研经验较为丰富,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来设计并开展项目相关研究。

实践客体:将二年级第二外语课程作为实践研究课程,将2020级英语专业1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本次实践研究。班级人数60人,实践周期为:2021年9月—2022年8月,该课程为本年级学生本学期初次开课。

教学内容:《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七课:李さんは毎日コーヒーを飲みます。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为第二单元第七课“李さんは毎日コーヒーを飲みます”。第二单元围绕中国人小李在日本的公司生活展开,内容从饮食习惯、交通方式、工作流程、工作时间等方面介绍日本人的上班生活。教学内容包含数字数法、日常餐食、交通工具以及日常办公常用词汇,帮助学会用日语进行日常商务沟通。因第七课课文内容涉及到日本人的日常餐食,本课以此为切入点引入日本饮食习惯中借鉴中国的部分,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出课程思政点——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其中,在文化引入部分,为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培养跨文化理解力,通过课堂观看或学生课后线上学习中国大学慕课“中国文化的日本之旅”课程,了解中日文化的共通之处。

(二)学情分析。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星App进行,问卷结果显示学生日语学习的总体现状为:

知识背景:98%的学生没有日语学习基础,均为第一次接触日语。

学习态度:学生普遍对日语学习有兴趣,认为多学一门语言可以提升自身技能,而且日语中的汉字和外来语与自身专业背景有关联,对于学习有信心。认为日语发音有难度,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

学习行为:缺乏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及学习相对较少,主要依赖课堂教学讲解及教师督促,未掌握相应学习策略。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一是将中日有关文化内容对比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站在文化背景下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同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二是教学辅助资料寻找与时政契合点较高的外语材料,在进行专业技能练习的基础上了解国家发展前景及政策方针。三是结合教材内容,采取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日语听说的机会,提高语言能力,教授学习策略。

(三)教学目标。

1.专业技能目标。学习本课中关于食物的日语单词(如そば、うどん、親子丼など),了解日本人工作日的日常餐食种类及点餐方式的口语表达形式。

2.能力目标。可以进行简单的关于食物内容的交流,能够进行日语点餐;能够听懂场景对话相关内容。

3.课程思政目标。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口语表达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通过讲解岁末年初中日饮食内容的相同之处,帮助学生领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教学过程。教师利用线上资源完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等环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觉进行相关内容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课堂参与感。

具体教学内容:中国人小李被外派到日本分公司后的公司生活。课文中讲到了日本的饮食“荞麦面”,从这一食物延伸到日本在岁末年初会吃荞麦面、喝屠苏酒,通过学习中国大学慕课中内容,学生可了解到:这一习惯来源于中国,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曾提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年初这天饮屠苏酒在我国古代早已记载,日本这一文化传统也是借鉴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

通过引入线上资源学习,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根据慕课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也体会到全新的教学形式,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不但提高了文学素养,扩大了知识面,还进一步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通过加大课堂教学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比例,提升学生文化底蕴,鼓励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五、结语

基于信息化教学策略的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听为辅”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学习课堂实践,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各类平台及应用为线上课程教学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及大量优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用好线上资源,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输出,学生从学期初的对日语学习感兴趣变为有意愿了解日语就业相关信息,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教学策略实践结果证明:用好线上教学资源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反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内驱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创新动力。

综上所述,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重点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作为课程主要设计者,有效发挥信息化教学策略优势,创新学习形式和方法,优化学生学习体验,让信息化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得到持续发挥。

猜你喜欢
日语外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