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

2023-01-20 18:55□郭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预算编制管理工作

□郭 畅

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会计制度的支持,绩效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以及利用效率最大化的重要手段。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对高校的绩效水平将产生直接性影响,最终也会影响办学目标的实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对高校预算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围绕新版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背景下的高校预算管理新要求

近几年来,国家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对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政府会计制度将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作为核算工作开展的基础,高校的会计要素得到了重塑,“支出”被“费用”所取代。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都属于预算会计的内容。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

(一)对预算编制的严密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加强自身的预算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缩减经费的投入,这就需要提升预算编制的严密化程度,依法依规开展编制预算。一是要按照《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和“统筹兼顾与收支平衡”等预算编制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编制预算。二是高校预算编制部门必须要和其他职能部门进行主动的沟通与联系,结合高校的年度重点工作及未来发展目标,对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要确保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二)对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政府会计制度对多个项目进行了完善与优化,比如说,会计要素、资产核算、核算方法等,为了进一步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程度,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者要与时俱进,革新预算编制理念,寻找科学化程度更高的预算编制方法,对预算编制模式进行创新。一是要把“零基预算”“弹性预算”等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切实将高校预算主体的工作目标、内容、绩效统一起来。二是积极创新高校预算编制模式,创建宏观预算编制体系的同时,还要创建微观责任预算体系,最终形成在宏观控制下进行微观督导的高校预算编制格局。

(三)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高校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程度也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项目的绩效目标必须要进行明确。一是要细化预算的制度、费用、责任、指标等内容,具体来说,包括预算编制程序及预算审批程序,预算修改的具体办法、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的方法、评价和考核预算情况等内容。二是在明确高校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来创建专项建设项目库,无论是项目的立项、项目的审核、项目的实施,每一个环节都要展开项目化管理。三是将高校各个职能部门的预算与高校的年度工作计划进行结合,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来进行分析测算,对预算项目进行细化。

二、现阶段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是由工资、收费、预算、核算等模块共同构成的。由于各个管理模块都是独立存在的,缺少共同的数据库,无法实现数据的传输与共享,这就制约了高校预算管理系统的功能。财务工作者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相关的数据资料来编制预算报表,在编制过程中,财务工作者的主观性会直接影响编制预算报表的准确性,绩效评价结果的价值难以得到保证,且数据信息的传递存在风险,最终导致决策的准确性降低。所以,只有完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提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二)高校缺乏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国内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近几年得到了有效开展,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缺乏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很多高校都是按照财政要求来报送专项绩效管理报告,这就导致了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指标的片面性、被动性,评价方法存在主观性、随意性问题,评价指标缺中的确定缺少科学依据。所以,高校尽快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高校缺乏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高校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要得到绩效管理制度的支持。近几年,国内先后出台了专门指导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律法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执行标准不明确的问题。此外,国内很多高校都没有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的价值与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高校将预算绩效考核当做一项任务来被动完成,高校内部缺少相关的制度法规来为预算绩效管理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保障。相关研究显示,高校要想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获得质的飞跃,必须要重视校内各项制度的创建与完善,特别是要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的规范性、完善性。

(四)高校缺少高素质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队伍。高校开展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不是财务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得到校内各个职能部门的参与和支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与范围相对较广。一直以来,传统财务核算人员主要按照财务规章制度来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专业范围受限等缺陷。高校只有提升预算绩效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专业化的理论知识以及合理模型方法,共同来开展好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三、新版政府会计制度下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对预算管理平台进行重构。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高校内部的财务部门正朝着“业财一体化”方向发展,实现“业财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对预算管理平台进行重构,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高效、精准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高校将财务数据库设定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搭建五个核心子系统,实现了预算管理平台的重构。在全新的预算管理平台中,可以实现审核、执行、控制等综合服务功能。

(二)高校创建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高校创建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必须要坚持系统性、战略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新创建的绩效管理体系要选择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特点的绩效管理指标,同时还要将坚持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结合,肯定指标和否定指标进行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结合,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进行结合,明确性指标和拓展性指标进行结合,可操作性指标和前沿性指标进行结合,公正性指标与提高性指标进行结合。高校在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中可以引进并应用平衡计分卡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于实践等优势,在强调预算执行过程的同时,也关注预算执行的结果。平衡计分卡通过指标定量化以及可视化方法,同时根据主观判断,科学全面的评价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高校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必须要得到相关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只有政策、制度执行到位,才能得到明显的评价效果。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侧重于“支出”,对“预算”的重视程度极低,难以将预算绩效评价的作用发挥出来,高校要重视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一是要对高校的内控制度进行完善。高校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来创建完善的内控制度,并将内控制度应用于“业财一体化”流程中,在业务发生有章可循的基础上,才能保障绩效管理数据的精准性以及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二是高校要创建完善的预算编制制度。在完善预算编制流程的同时,还要制定“二上二上”的预算编制制度,将预算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加快项目库的建设,对项目进行合理设置,确保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有限财力效益实现最大化目标。三是高校要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高校针对预算绩效管理过程进行规范,确保评价办法、实施细则的具体性及全面性,对评价主体、责任主体各自的权限职责必须要明确。高校要将自身的发展目标利用制度来向二级学院进行分解,成为二级学院的发展目标,创建可以动态调整不同学科、不同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对于绩效评价结果,必须要配有信息化公开制度,完善预算绩效问责制度以及预算绩效激励制度。

(四)重视新型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高校财务部门存在轻预算重核算的问题,在新版政府会计制度下,财务工作者必须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开展,高校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会对高校的发展决策产生影响。高校开展的财务绩效管理工作属于系统性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包含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成果、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这就对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高素质的财务工作者,确保财务工作者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提取出有效的数据信息,对各种数据模型、财务管理方法等达到精通的程度,同时具有参与决策、贯彻决策、执行决策的能力,为全面提升绩效管理质量提供保障。此外,高校财务部门要设置独立的绩效科室,安排专门负责预算绩效工作,确保工作人员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活动、业务交流活动、兄弟院系调研活动等,促进传统会计人员理论知识及专业能力的提升,创建高素质的复合型财务人才,为新环境下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得到提升提供保障。

四、结语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可以提升高校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财务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高校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预算绩效管理必须要得到有效创新与完善。国内高校在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化的原则,对预算绩效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制定有效的措施来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加快全新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创建,把预算绩效理念切实融入预算工作中,全面提升高校内部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为高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预算编制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新旧公路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对比与分析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企业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政府会计制度》创新研究及改进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