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高校实践育人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3-01-20 18:55何学建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供给育人人才

□何学建 顾 欢

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对于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各高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对社会人才供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高校需要从供给角度探究适宜时代要求的实践育人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供给质量,从而提高高校人才的有效供给。

一、高校实践育人有效供给的内涵

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需求下,已然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质量和效率的原则为首要任务,确保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以确保和维护结构性改革的相对先进性[3]。供给侧简而言之便是从供给、生产端的角度剖析,相比较需求侧从需求出发,供给侧是从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这四个方面来推进消费,重点是改变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以促进发展。

在高等教育领域,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增加对教育供给的投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供给端全要素生产率,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在提升高等教育供给端水平方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导向,重点从人才供给水平、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水平及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升教育供给水平。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是高校深入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实现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必然之举。高校开展好实践育人工作,于学生来说,可以进一步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为民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开展实践教育,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锻造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对于高校来说,高校开展好实践育人工作,对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成效等方面意义深远;对于社会来说,通过社会实践工作,进一步为服务社会经济快速转型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人力资源支持。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质量高素质的高等人才需求日益迫切,高等教育改革亦在走深走实,实践育人工作得到高校的进一步重视,实践育人的成效不断丰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将实践育人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分量比重参差不齐,力量薄弱,与实践育人总体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高校实践育人重理论轻实践[4]、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淡薄,专业实践课程表象化,实践育人形式单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通过提高高校实践育人质量,厚植实践育人环境[5],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不断改进实践育人教学模式,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共同体,构建实践育人长效工作机制,确保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落实见效,行稳致远,保障高质量人才的有效供给,以匹配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实践育人有效供给的影响因素

(一)高校实践育人的认知。高校对实践育人工作的认知集中体现在其实施内容方面,高校大多将实践育人工作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然而这些实践活动的主旨并不明确。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高校组织实践活动的前提是要明确活动的目的,要以目标为导向,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参加与其培养方案相配套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然而在高校实践育人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改革并没有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目标,其改革工作多流于形式[6],只是在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实践课程,具体在课堂上仍旧是教师讲授为主,并没有真正做到实践和育人的结合,忽视了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本质,导致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两层皮”[7]。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理论知识功底强,但实践能力较弱,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难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应抓住实践育人的本质内涵,以目标为导向,积极推进改革,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校实践育人的师资。师资队伍的水平也决定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供给质量[8]。高校的实践活动很大一部分是学校或者学生社团主办的,其活动的指导老师很少是与实践活动所需知识结构高度匹配的教师,多为学院社团指导老师,或是社团的干部、学生会主席等,直接影响着高校实践活动开展的深度和成效。从各大高校师资队伍的引进来看,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主要是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任职,教师们都有着专业相关的学位,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熟练,并且有能力教育学生。但是,由于教师并没有相关专业的企业工作经验,其对于实际工作中专业知识的了解相对浅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大多仍源自书本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较少,本质上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加之高校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较低,进一步加剧和放大了实践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方面,高校更侧重于对教师的理论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考核[9],忽略了对教师实践育人工作的引导和要求。当前很多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影响了新时代所需人才的有效供给。

(三)高校实践育人的平台。高校实践育人的成效受其平台的限制和影响。目前,各大高校实践育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平台较少,虽然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实践教学环节,但从实际操作来说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仍旧是以教师在课堂授课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了“隐性知识”的传递。“隐性知识”的传递指的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规范化、立体化、体系化的大学生做学结合,以学促做的教学实践平台[10]。

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受到其自身能力的限制[11],并不能组织尽可能多的、与活动目标相契合的实践活动。实践并不只是在学校内进行的活动,还需要到社会和企业中去体验真正的“实践”。高校的实践活动大多是在校内组织的一些活动,其活动内容与培养目标相距甚远。如贸易领域内的实践活动,在校学生只能通过虚拟的系统来模仿现实的交易行为,并且活动中还会省略一些过程,或者在某一步骤中给予便利,这种实践活动并不能真实反映出现实的贸易往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学生对贸易流程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的贸易领域中,流程只是基础,重要的是在每一个步骤所进行的操作,而这也正是高校实践活动最欠缺的部分。要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目标,高校就要联合多方力量,打造一个真实、高效的实践育人平台[12],切实提高实践育人的供给质量。

三、高校实践育人有效供给的提升建议

(一)发挥以高校为主体的实质作用。一是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开展改革工作都要遵循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公平教育作为保障[13]。高校深化实践育人供给侧改革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开创丰富多样、结合现实需求的实践育人模式,改进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完善实践育人机制,促进教育公平[14]。各大高校要进一步掌握高等教育实践育人的本质,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完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实践育人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质量。二是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15]。高校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课堂互动度较低,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较为薄弱,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技能的教学是实践育人的关键因素,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实践育人的中坚力量。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实践育人工作开展的直接对象,是实践育人的接受者,需要充分汲取教师传授的各类知识。同时学生也是实践育人工作的参与者,只有实践者主动参与,才能够真正提高参与者的实践技能和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三是加强校内外资源联动。实践育人工作不仅是高等学校一方的职责,同时也需要社会、企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需要各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协同优势,形成合力,实现共同体的最大目标[16]。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锻炼其实践能力,又可以精确掌握企业对高等人才的现实需求,从而倒逼高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二)拓宽高校实践育人渠道。一是坚持实践育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高校要将实践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权衡好其在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比重,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学生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自主意识,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个人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第一课堂教学仍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渠道[17],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和直观性。通过拓宽第二课堂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实践育人工作的改革,提高人才有效供给。二是注重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实践育人的核心,是实践育人工作的主导者。雄厚的实践育人师资力量是高质量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前提,高校应着重加强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实践育人专任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开展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实践育人师资队伍。

(三)强化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将课堂教学组织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广大同学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高校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义务之举,亦是现实之需,一定要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二是结合各校专业特点,合理规划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要求。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纳入进去,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年计划,同时明确提出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要求及考核要求,比如规定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积不少于2周,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以是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政策建议、活动心得报告等。三是丰富社会实践形式。以重大活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等为契机,紧紧围绕主题,集中时间,开展富有特色、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以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公益、社会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途径,积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与到社会服务和地方建设中,在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同时,能够主动融入社会,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新时代好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四)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一是构建多元主体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体系。高校虽是实践育人工作主体,但实现实践育人总体目标的力量薄弱,应该集合多方优势形成合力,构建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多元主体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体系。政府可以为高校实践育人活动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综合协调开放多方实践平台,搭建高校与社会企业协同育人的桥梁。社会企业作为高校人才的接受方,可以为高校提供具体的实践平台,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实践操作技能。同时,社会企业有着明确的人才质量要求,高校可以在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中,逐步完善和优化实践育人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二是优化高校内部资源协同机制[18]。实现高校实践育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优化高校内部职能结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需要优化高校内部结构,整合校内优势资源,以“全员育人”为导向,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综合改革,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

猜你喜欢
供给育人人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人才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