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波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是师范学校在办学发展过程中不断凝聚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其他高校的集体意识和精神状态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是师范院校独有的办学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与高校师范教育的功能及定位相结合,将社会发展和学校教学育人过程相结合,将培养人才与文化延续相结合,是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和高质量师范学校的第一要务。当前,随着师范教育专业性快速发展,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受到更深的重视。在中国知网资源总库上以“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进行检索(发表时间:2000年1月—2022年5月),共有相关论文196篇,从论文篇数来看,关于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较少,文献内容主要从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通过对国内自2000年以来“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期望从已有的研究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思路。
(一)关于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内涵的研究。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围绕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来讨论,并结合师范院校的师范特色来研究。
1.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特征。研究者一致认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和其他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按照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来分析,研究者从多方位、多角度来探讨师范学校校园文化。比如:高春倩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是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是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1]。中共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从“师范人格”的角度分析,认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是师范教育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优秀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未来教育者的核心理念[2]。宋传东认为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和精神文化,三者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3]。另有研究者从宏观角度划分将校园文化分为规范的制度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和严谨的行为文化。
2.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应突出“师范”特色。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应体现其师范性。中共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认为师范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师范人格”,要求教师具有健全人格的师范性、和谐性,并最终转化为教师内在的人格特质[2]。周险峰认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有师范性、思政特色、特殊性、区域性和人文性特点[4]。陈强认为师范特色校园文化具有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结合性,具备教师和学生两代师表的精神风貌,兼顾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综合素养特点[5]。孙芬娜认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师范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6]。大多数师范高校具有师范代表意义的建筑标志就是“孔子塑像”,其他高校也有类似的建筑标志,比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吴贻芳塑像”、浙江师范大学的“崇师园”等,这些建筑设计都蕴含着一定的师范育人理念。袁向荣认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特点应坚持教育性、人文性、继承性和创造性[7]。
(二)关于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功能的研究。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如果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运用,将会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吴琼斯从“三全育人”的角度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应体现在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三方面[8]。李宁从传承和创新功能的角度认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能够营造宽松的学术文化氛围,能够促进师生文明行为、师德文化建设和构建信息文化环境传承创新发展[9]。宋传东从价值引领角度认为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建设具有导向和保证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3]。另有研究者从师范特色角度认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定位发展要结合师范特色来开展办学理念,师范教育应与师范特色的大学精神相适应;要科学规划高等师范院校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要有效引领高等师范院校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要正确引导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关于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教育改革的发展,尤其是师范院校如何将师范性更好地继承与发展衔接问题,引起了众多师范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更加关注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诸多文献来看,研究者认为当前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管理建设和转型改革三个方面。一是思想重视程度的问题。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功利性色彩明显。例如:羊晓莹认为部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师范精神和人文精神,师范性逐渐弱化,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主体参与性单一[10]。张建国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失大学精神,师生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功利性意识较强[11]。二是管理实施方面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内容上、组织上、参与上存在一定的重建设轻管理、流于形式等问题。袁向荣和周淼泉认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外在形式繁多,师范品牌力度不深,缺乏师范性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代表性不强,活动内涵把握不准,管理及规划范围狭窄,不够全面;教师缺乏指导性,师生参与度低等。三是面对转型改革发展的问题。研究者认为由于当前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师教育和师范学校趋向综合性高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在转型过程中处理好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何将新时代下的新思潮、新观念和新精神融合进去迫在眉睫。杜嫣艳和李鑫认为在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目标不够明确,在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方面有所欠缺等[12]。
2.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导致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相关研究从社会大环境、学校管理、教师和学生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社会大环境方面。当前师范院校正处在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转型时期,这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更尖锐的要求。姜洪友认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改革和转型后持续发展的挑战,导致一些师范院校在转型发展的同时没有很好地结合学校实际发展,而引发一些问题[13]。孙婷婷认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新思想、新观念被引入校园,各种思想文化的交织导致人们的思想多元化,一定程度上给高等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影响了校园文化对师生的价值引导。二是学校管理方面。部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重在建设,而轻视管理,掉以轻心;重点倾向学校显性文化建设,而学校隐形文化建设得不到发展;学校各部门配合缺乏合力,具有一定局限性。办学目标定位不准,办学理念不够科学,教学科研和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脱离,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刘芳铭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重开头轻过程,缺乏科学指导。表面上活动形式多,但活动效果不佳,资源浪费多,品牌与亮点难以体现,校园文化层次较低[14]。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品牌意识,特色师范性品牌建设力度不足,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存在疏漏。三是教师方面。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建设。当前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结构不全,专任教师参与度不高,教师忙于教学科研,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团学组织的事,仅靠学生和辅导员来完成,对校园文化建设漠不关心,思想认识单一片面,导致校园文化变成了纯粹的学生文化。四是学生方面。当前社会多元文化思想对学生的冲击,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功利性因素。学生师范意识淡薄,出现价值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和价值目标短期化,学生面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目标时,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且出现“佛系”思想。不少学生参加学校文化活动仅仅为了增加学分和量化,为获得荣誉或提拔干部做铺垫。姚素慧认为当前受信息化、网络化影响,部分学生对主流文化认同感低,一些不良文化思想的传播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承。另外,学生也缺乏一定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面对各种思潮不能准确判断,以致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进程[15]。
(四)关于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复杂,需要整体规划。相关研究者结合实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主要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第一,社会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的有利因素,一是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改进办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等;二是引导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走向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三是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相结合;四是整合多元文化思想,吸收先进文化精髓,明确传统文化的价值,来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第二,学校方面。要将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相结合。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意识和师范意识;二是加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建设,不断凸显师范特色、体现师范精神、推进校园文化科学发展[16];三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17];四是优化校园文化管理和学术文化内涵建设,融合以职业为导向的实践实训课程,为发展特色校园文化服务[18];五是创设师源环境、打造师风文化和设计师训活动,发挥师范特色的“物质教化”功能、“感染陶冶”功能和“专业驯化”功能。第三,教师方面。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是引领者和指导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摒弃传统思想,不断提高其职业认同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以身作则,在校园文化活动设计、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价方面,教师应全程参与指导。将教师的“师范”意识融入到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中去。第四,学生方面。学生应转变价值观理念,正确认识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端正态度,摒弃功利性思想。学校要加强学生的三观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要突破课本,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评精神,明辨是非曲折。在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中,能坚守自己的理想,以此增加校园文化精神的凝聚力。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上述实施策略外,周淼泉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师范性”与“专业化”融合原则,“人文精神”与“物质现代化”兼顾原则,传承与创新平衡原则,精品质与大众性结合原则[19]。吴泳成认为通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将校园广播、宣传栏与手机、电脑结合,通过各类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实时宣传校园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前发展[20]。
校园文化在师范院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已有文献研究来看,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其成果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总体来看研究较为单一,研究内容深度不够,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不深,相关研究仍需深化。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期望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
(一)以“三全育人”理念引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涉及“三全育人”与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主题很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路径。杜嫣艳认为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明晰,全员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人的协同性,全过程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时间的延续性,全方位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时间的系统性,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文化自信和文化发展。吴琼斯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性、持续性和广泛性能够促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昱辉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有利于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利于引领和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利于协调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教育[21]。叶青认为新时期在“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积极探索学校党委、行政和群团部门相互协调发展的创新机制,并结合学校和二级部门实际情况出发,以此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新观点[22]。
(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当前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标,提供了清晰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创新校园文化观念,革新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以协调理念为基础,提升校园文化整合力;以绿色理念为底色,实现校园文化物质环境持续发展;以开放理念为依托,将校园文化环境与社会环境趋于一致;以共享理念为目标,注重发展普惠性校园文化[23]。李书勤认为,创新发展师范教育,协调发展教学科研,开放发展办学空间,绿色发展学校生态,共享发展学校资源,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快速发展。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追求,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给予了科学指引。学校立德树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其精神理念与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朱忆天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内容、践行和要求四个要素,分别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中去,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贯通融合[24]。张大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体系。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创新驱动机制和法治体系建设,将校园制度文化更好地转化为校园文化整体建设治理效能[25]。另有研究者提出,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融入“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挖掘校园文化育人价值,[26]最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