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栩源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2014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对体育服务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注重体育场馆的使用,以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为重要运行载体,综合提高体育服务质量,由此体育服务业带动体育场馆建设逐渐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关注领域。鉴于此,在认知体育服务与体育场馆建设发展背景及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体育服务新业态与体育场馆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逻辑机理,是推动体育服务业与相关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对体育服务新业态与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的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及实践价值。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体育服务与体育场馆建设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的相互依存的重要课题。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打造体育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大体育服务业人力资源的优化调度,增加可供满足群众体育消费需求的供给资源,体育场馆的再度开发应促进群众体育消费力度、提升体育消费质量。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体育场馆作为体育文化传播、体育消费场所刺激了体育服务新业态的发展。体育服务新业态发展离不开体育场所的全新打造,体育场所的社交功能、消费功能、服务功能为体育产业释放更多的服务产业集群热量。作为体育消费的重要场所,体育场所建设的同时,隐形的拉动了服务、消费与资产等多方面,为群众提供了体育消费渠道、提升了体育服务平台、提高了潜在消费能力。
近年来在政策等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体育场馆的建设数量明显增多,为体育服务带来的新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城市街区大面积聚拢人流,扩大体育服务的辐射面积。尤其是集消费、娱乐、健身、办公、餐饮于一体的综合体育场馆投入使用,既满足了城市街区居民日常体育需求,同时增加了体育服务的内容。第二,充分利用体育场馆外围空间。
基于协同发展理念,体育本体产业资源具有互通的资产共性,换言之,当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政策、竞争环境、市场供给需求等外界环境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体育相关产业的实地资源可跨越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边界,在新的价值链上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实现产业内部资源共享互惠互通。
外部因素多维变化对体育服务新业态与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的影响存在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两种。积极影响从科技技术角度考虑,5G时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加快了体育服务新业态与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速度融合;从政策加持的角度考虑,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引导了体育服务新业态与体育场馆双方融合发展,为双方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消极影响包括: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影响,为体育场馆的运营带来了急剧影响;社会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严重制约了体育场馆建设市场的发展。
1.内推力融合发展机制
(1)制度规划融合
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规划相比其他产业发展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互动融合的通性,这就导致了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体育子产业制度的规划具有统一指导的作用。在2012年出台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实行)》中,隶属于生活性服务业大类的,包括体育场馆建设与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传播在协同、融合发展过程中均受相同的法律约束及制度扶持。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一类中,对旅游度假区、室内体育场所以及具有体育健身设施的户外体育场所的管理进行制度资源的整合统一。
(2)发展内容融合
体育服务新业态与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内容融合可与大众休闲体育融合:以运动休闲健身为核心功能区,结合当地自然文化风貌创建新型体育服务产业内容;与新型体育活动项目融合:以高尔夫球场、室内外高山滑雪场、棒球场等为核心功能区,结合游客参与目的发展体育服务项目;与赛事活动融合:以竞技体育、大众体育项目赛事、各年龄阶层体育运动冬令营、夏令营等为核心功能区,结合参与者参与类别发展体育服务项目等。
2.业务协同发展机制
(1)人才协同
人力资源的协同开发是体育服务新业态与体育场馆高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想做到体育子产业业务内容的协同发展,要具有“全域体育人才观”的市场化认知。人才协同就是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知体育服务行业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体育场馆的基本知识;既要懂得体育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又要清楚体育赛事、休闲体育、竞技体育等相关产业经营。人才协同要做到知识协同,高校体育服务、体育场馆建设相关专业的设立保障,培养专业型、复合型、国际型的体育人才。建立具有新业态协同发展的业务经验的专业人才资源,以创新人才主导,才能做到真正的体育服务新业态与体育场馆高质量协同发展。
(2)企业协同
体育服务新业态与体育场馆高质量协同发展要充分利用好企业“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当前者效益逐渐扩大时,组织规模也将逐步扩大。体育服务业与体育场馆建设的交叉重组为双方企业提供了更多合作机遇,通过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将更加灵活的降低了企业业务合作门槛。同时,体育场所建设作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和体育服务业组织之间的协同融合,进一步激化相关企业组织内部管理结构的商业化模式的发展进程。
3.市场延伸发展机制
(1)需求延伸
国民经济的增长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动力。体育消费的不断增长为体育场所收益有所提高,体育服务行业内容呈多样化趋势,在体育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单项产品与服务的基本功能,开始向更高、更多元的消费足球延伸。消费者对体育服务与体育产品需求的变化加快了体育服务与体育场馆建设的协同重组,更多跨界跨行的消费产品的生产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消费者的服务需求、产品需求向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为企业提供了更多跨界跨行资源整合的合作方案,推动着体育场所向“一站式”服务模式发展,为消费者提供综合性的服务,服务产品也更加附有“旅游化”“娱乐化”“信息化”色彩。
(2)服务产品延伸
消费需求延伸加速了服务产品性能多变,在满足消费者体育及文化、信息、旅游等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体育服务的新业态发展及体育场所的新产品之间的连接速度。体育服务业与竞技体育资源、体育赛事资源、体育场所资源、休闲体育资源、体育文化资源、体育传媒资源的协同融合形成了若干新型体育服务与体育场所融合的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延伸对于促进体育服务的新业态发展及体育场所高质量协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体育场所的服务类产品不断外延,同时也将体育服务的产品类型更加丰富。
目前我国对于体育服务新业态发展及体育场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促进政策缺乏协同有效的保障机制作为链接桥梁,能够支撑双方相互协同、相互支撑的政策尚未出台,因此在制度政策上应加大体育服务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激化体育服务产品与体育场所在实践领域方面的资源共享。
体育服务新业态与体育场所高质量协同发展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储备库,作为第三产业,从事一线服务行业人员的收入较低,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动量较大。加大体育服务行业从业人数,保障从业人员的基础薪酬待遇,鼓励体育服务业、体育场所盈利企业与相对应专业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合作,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共同培养体育服务行业专业人才。
创新体育服务新业态发展协同管理制度,完善体育场所高质量的服务体系,加快成果转化。以协同为导向、协同模式发展为保障,从技术、业务、市场的角度,搭建体育服务新业态及体育场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组合式共同发展模式体系。
体育服务新业态与体育场馆建设协同发展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创新的落实路径,更是延伸体育服务业、体育场馆创新发展、增强体育产业价值的内在需要。协同发展初期,我国应抓住发展核心,通过把握体育服务新业态与体育场馆建设协同发展的逻辑机理,制定政策保障机制、加大专业人才培养稳定协同模式的创新运行,最大限度释放“体育生产力”,推动体育服务业新业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