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的教学探索

2023-01-20 18:51
读写算(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研法治道德

瞿 凡

(福建省武夷山市新丰小学,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程一体化”的座谈会之后,众多学校和教师都积极展开了实践探索。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发展的相关内容,笔者所在的教研团体也展开了长时间深入的、全面的学习交流,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笔者将结合实践经验展开简要的分析论述。

一、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简要解读

长期以来,大学、中学、小学在德育培养方面,乃至具体到其中某一学习阶段的低、中、高不同年级上,无论是目标还是方法,都存在不连贯、不统一的各种问题,各自为阵营的教学模式导致整体的德育培养效果并不理想,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和资源浪费。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使整个的德育教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政课程一体化”的构建策略。这种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依托于德育、智育、体育等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这一项巨大工程的落实开展,不仅需要实现各学段的纵向链接,还需要实现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融合,以及课内课外的有效统一、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与当下的德育素材和德育目标相统一,切实开创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需要各学段各学科等教师的有效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基础教育,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初步形成,对未来的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这一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策略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

1.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效果。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习惯都没有完全形成,对教师的依赖性更强,依赖范围更加广泛。长期以来,由于应试化教育影响下,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固化。还有就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长期的边缘性地位,导致其教学目标、教学重要性价值普遍被忽视。可见,教学一体化改革的关键和首要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教师教学观念的形成,为新教学局面的开创提供思想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各部门各机构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学校要重视传达教育部最新的教育教学纲领,使教师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潮流,明确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明确德育素质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明确当下德育教育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思政教育课程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学校也要积极组织各种培训机会和考核安排,促进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其中,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教育价值、教育内涵和教育方式,都是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借助系统化的环境引导和规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才能明确思政课程一体化的教育体系的价值,认识到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寻求自身的改变和发展。

2.落实教研培训,提高整体的师资力量

教研是教师聚集在一起,针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展开探索实践的一种学习成长活动。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体验,遇到不同的教学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集中起来,共同就某一问题展开交流探讨,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展开相关的任务探索活动,可以发挥集思广益的效果,进而实现思想的提升、教学方法的进步、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科组教研、年级组教研、区域教师教研都是重要的形式。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仅促进专项课题从理论到实践,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还能促进全体教师成员的专业素养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有效融合。目前,很多的学校都展开了相关的探索活动,但是整体的、可落实的、具有普遍借鉴价值的教学方案并没有成型。这项目标的实现,单靠某个、某些优秀教师的作用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重视教研培训的落实开展,促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有效落实。

比如,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首先要通过理论学习,明确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价值。其次,教师们还要明确德育一体化的工作原则和基本制度。其中,道法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基本途径;全体教师都负有榜样引导的职责,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教育能力,成为积极的践行者;结合学生特点,明确外化指导和内化吸收的双重规律;德育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完善的实践过程等等,都是需要得到明确的基本原则。再次,在具体的实践探究中,教师要明确整体目标体系和阶段性目标体系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专项研究。文明礼仪、良好行为习惯、自我保护都是重要的培养目标,针对具体的细节内容,教师也需要进行认真设计,使整个培养过程更加科学、规范和有序。比如文明礼仪,还可以细分为家庭礼仪、社交礼仪、学校礼仪等,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也会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最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各种教学元素充分调动起来,为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践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也是教师重要的研讨内容。总而言之,教研活动可以使整个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教学从抽象到具体,从概括到全面,为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奠定充实的理论基础。

3.注重自我提升,提高个性的教学能力

集体和个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整体师资力量的进步,反映到每一个教师身上也会有具体的差异。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学生个体,需要获得的德育教育指导帮助也是不同的。教师个性化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因此,除了依托外在环境引导,教师自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理念,不断提高个性化的执教能力。

比如,教师要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接触广泛的德育培养案例,从而总结不同背景下的德育培养方法;了解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不同教学模式,丰富认知视野的同时,促进思维的扩散,进而在一体化建设中提出新方向、新思路等等。又比如,教师的言谈举止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很多教师自身的德育素养在实践活动中会体现出各种瑕疵和不足,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乃至负面的引导。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道德素质的审查重建,进而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

(二)教学资源方面

德育培养并不是形而上的唯心主义,需要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实践参与和体会中实现内在思维认知的主动转变。由此可见,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单一,教材课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纯理论化的讲解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因此,想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建设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资源的扩展和完善。

1.引入社会主义特色思想,丰富学生的认知视野

针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机遇、新挑战、新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的新的引领时代发展的根本思想。这是全体人民都需要明确和学习的思想,从而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原则等等。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也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初步的学习和理解。现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上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提出的一些常规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基本上并不涉及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只有到了大学阶段,专业性的系统性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才会出现在学生的德育学习目标中。这种割裂式的教学内容输送并不符合一体化建设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规律,还影响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要重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促进课程资源的丰富和拓展。

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人们,都可以做出哪些贡献。如此一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可以有效生成。这样,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民族责任就可以得到初步的萌芽,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认真学习、建设祖国的行为动力。又比如,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教师也可以借助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故事引入,以及政府采取的各种帮扶措施,从而深化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含义,进而提升他们对团结有爱、民族凝聚力的认知程度。由此看来,这些内容和小学阶段的某些德育目标也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入,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经验,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规划和认真设计,为学生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当下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内容是现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千万要避免喧宾夺主的情况出现,才能使学生在符合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的背景下健康、全面成长。

2.引入生活中特色内容,扩展学生的课程资源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德育教育在这方面更加明显,不仅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实现个人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赢,而且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也是生活中的共性问题。然而,小学生的认知经验都是从生活实践参与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的差异区别。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设置是从普遍的生活现象和生活情景中提炼出来的,而且教材的更新换代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这样的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统一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面对这些内容,很多学生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缺乏身临其境深入理解的体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讲究充分调动各种教学因素,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从而更好地参与生活。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生活需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是最新的教学改革形势,成为当下重要的社会议题。教师也可以将此引入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分享对学习活动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明确国家、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这样也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其他方面有效配合,开创和谐、温馨的学习新局面。

(三)课堂创新方面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展开互动活动的过程。学生作为具有主观思维意识的个体,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内在潜能的挖掘程度,都会影响其最终学习效果。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尚未形成,因此,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过去,教师普遍忽视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采用理论灌输的应试模式,导致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都不够理想。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进行课程教学创新是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1.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特别是思想教育类型的课程中,学生兴趣的激活可以带动思维的活跃,认知观念的创新。过去,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也导致学生的心不在焉。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实现有效的互动成长。

比如,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设备、借助角色表演活动、借助小组交流模式等等,使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这样,学生从完全的被动接受状态中解放出来,并且实现情感活动的有效触动,也就为良好的互动参与创造了条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进行教学模式的科学选择和认真准备,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点。

2.丰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体会

动手动脑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的根本途径。道德教育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口头形式,而是需要学生在内心深处认可,并积极践行到生活实践中。这样才是德、智、体、美的有效融合,才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目标。过去,教师的教学活动基本局限在课堂方寸之间,也局限在虚拟想象的环境氛围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效果。基于此,教师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设置,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程度。

比如,在《我们的公共生活》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引导学生去公共场所展开义务帮助活动,如卫生工作的打扫清理、热心的导游帮助、文明出行的宣讲展示等等。这样,学生对公共场所的理解就会加深,并能够通过换位思考主动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从而构建更加和谐、文明、美丽的社会大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出行安全,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公共场所的调查工作,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三、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思想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是切实全面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必然选择。身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到集体和个体的实践探究中,不断明确具体的教学方案和措施,不断提高专业的教学能力,为开创小学德育教育新局面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教研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