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培 郭燕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古人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育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一直是育人育才的核心任务。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但思想引领仅凭一门课程的实施终究势单力薄,若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需各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深度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结合课程实践展开思政教育,为国家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子是祖国建设的预备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武术运动历史悠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但目前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基本以提升学生技术水平为教学主要目的,缺乏武术文化的有效输出,武德武礼的教育常常流于表面,未能深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道德感,价值观引领方面存在不足。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教师队伍都在积极探索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武术作为国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潮中,应冲锋在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国家培养高品德、高水平、高技能的优秀建设性人才。
武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名片,其技术结构与风格特点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精神,具有极大的爱国主义教育能效。武德自古以来被习武人奉为圭臬,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度贴合,科学的、系统的武术教育能够振奋民族自信心,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武术课程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深度挖掘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宽思政育人新思路,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思路。
厘清课程思政教育内涵是首要任务,目前高校武术课堂思政教育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武德教育流于表面,武德是习武之人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武德武礼作为武术传承的精神支柱,在高校武术课堂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但武德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并未将武德精髓迁移至日常生活中,其德育能效还有极大的发挥潜能。二是缺乏现代德育内涵的扩充,依旧以传统武德内容为核心,高校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肩负国家建设与祖国复兴的重大任务,其道德价值观还需与现代社会接轨。
传统武德讲究“忠、义、理、智、信、勇”,这六个字在当今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其具体的内涵解释需结合科学发展观理论、法制法规等重新进行定义。高校武术课堂在传承传统武德的同时,应与时俱进积极扩充德育内涵,不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范围与力度。课程思政教育应当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心理健康、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武术课程思政教育可依据具体课程内容以及专业发展实际需求,挖掘具有专业属性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并认可武术思政内涵,并渗透到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形成稳定且健康的道德观。
武术作为一项以技击为本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训练是其重要部分,技术培育与思政培育应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关系,不能因过于追求思政教育效果而影响到技术教学的质量。在技术教学课堂中,需遵循教学实施规律,给予充分实践实施技术训练与指导,从而保障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因此,课堂中的思政育人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必把每一个思政点都具体讲给学生听。润物细无声是思政教育的最好状态,过多阐述思想教育的话语可能适得其反。
教师在备课中,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方法与思政融合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材料学习、技能训练、情境演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提升技能水平的同时培养理想信念、增加学科素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例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身作则,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我,为学生做好示范榜样,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这比教科书式的言辞说教效果更佳。当然,对于较为深刻的价值观引导,还是需要通过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行认识与掌握,这类探讨要把握好切入时机,由教学内容自然过渡而来,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点。课程思政教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技术教学课堂,理应重视技术训练与指导,保障好技术教学质量。
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组合在一起才是一节完整的课堂,课程思政的教育同样不能只停留在课中环节。教师可在课前、课后通过任务布置与实施,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能效。课前环节,主要任务是预习教学内容,可通过任务布置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习了解相关文化历史,对教学内容建立初步印象,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意识,提高探索创新精神,进而促进终身学习意识提高。课后环节,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教学内容,通过反复的技术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除简单的重复训练还可设置创新性作业,以武术技术组合创编为任务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使其具备创新、反思、求证的科学意识。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教育建设也必须调动起学生课前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课前—课中—课后闭环联动。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但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内容生搬硬套。武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具备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可以进行挖掘,如武术技术动作中体现的诸子百家核心思想和中医理论、武术英雄人物传记等。此外,近现代所拍摄的武术相关影视作品也是深得学生喜爱,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适当截取精彩片段作为课堂教学拓展素材,也可以学习资料的形式推荐给学生自行学习观看。例如《一代宗师》《叶问》《荡寇风云》等电影,既有传统拳术、器械的精彩演练和打斗,又体现出以德为先的武术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学生在观看后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对武术专业充满敬畏心与自豪感,达到思政教育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等新潮教学素材的学习,教师要对其内容注意严格把关,确定其传导的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英雄人物传记,深入了解刀术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提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学科素养:通过讲述历史人物事迹引导学生重视文化素养和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提高;通过反复学习与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积极探索刀术组合动作的运动原理和规律。
沟通合作:通过小组练习,理解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提升与他人、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
职业素养:通过模拟教学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的教学指导能力,提升职业道德感与责任心。
1.课前预习环节:英雄人物传记
课前推荐学生观看电影《荡寇风云》,课堂中以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进行导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刀术的文化背景、运动特点以及基本理论知识。刀术气势威猛、杀伤力强,在冷兵器时代常用于战场杀敌,历代善用刀的英雄将领不在少数,最为出名的是明朝的戚继光,学习戚继光的事迹,有两方面的思政教育意义。
一是戚继光在国家临危之际,率领戚家军勇赴战场,竭力驱逐倭寇,保卫沿海地区人民安全,使学生在了解到刀术勇猛有力的运动特点外,更加深刻感受到英勇无畏、为国奋战的民族精神,坚定以扎实的专业技能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
二是戚继光不仅武功高超,同时也留下了不少武术著作,是能文能武的一代宗师,这教育学生们学好技术的同时也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做到文武双全。重视学科理论知识素养的提升。
2.课中学习环节:讲解示范与讨论
该环节主要教学方式为教师讲解、示范刀术基本技术动作要点,学生跟做练习,看似简单枯燥的环节其实蕴含不少思政元素。
第一,刀的基本技法发力需要腿、腰、肩协调发力。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模仿观察、纠错改正、反复练习、认真体会,探索正确的发力方式。即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二,教师在示范讲解过程中,通过标准示范、耐心讲解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规范榜样,促进学生端正态度,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观,掌握正确的专项教学规律,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第三,以“身处和平社会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学习刀术”为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并对问题进行正向总结。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在和平年代,学习刀术可以传承文化、强身健体,同时必须谨记不能恃强凌弱。在现代社会冷兵器的威力大不如古代社会,但我们仍能从刀术中找到勇猛果敢、一往无前的武道精神和爱国精神。
3.课中练习环节:模拟教学
教学指导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在练习环节适当运用模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消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指导能力。同时,模拟教学也具备思政教育功效。在模拟教学中,学生们需将自己代入教练的角色,带着“如何教授讲解刀的基本技法和组合动作”的问题,通过思考与实践,提高教学指导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打磨技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课中拓展环节:专项素质训练
专项素质训练是提升学生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刀术基本技术训练以上肢运动为主,拓展环节中通过练习腰腹肌力量的方式,提高学生核心力量,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课堂结束前,通过收拾武术器械、打扫场馆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
5.课后复习环节:组合创编
经过课堂教学,学生对刀术基本技术有了一定基础,课后以复习巩固为主要任务,为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要求学生分小组组队,根据本节课所学基本技法,自编1-3个动作组合。培养学生实践训练的反思能力,形成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沟通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武术课程思政教育应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联系,找到两者的联系点,自然进行过渡,以增强学生的配合度和接受度。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钻研与实践,本文仅以初级刀术基本技术教学内容为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方式,该设计有待在高校武术课堂中反复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武术课程虽具有天然的思政教育优势,仍需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传承文化的同时,与新时代思政教育理念接轨,探索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