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张依宁 李 颖 许 涛
作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元素,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内涵与价值往往通过课程思政与实践劳育的融合来实现,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实践劳育通常以专业实践及实地参观为主,缺乏对通识性实践劳育培养。活用高校内基础设施及各项服务平台、创业园等实践劳育平台的建设,有助于新时代高校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运用高效、便捷的融合高校课程思政及实践劳育,着力培养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能力,探索高素质劳动实践人才的培育路径。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重视构建以“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三位一体的通识性劳动元素思政课程,构建新时代劳动思政教育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得体的劳动价值观,让新时代高校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并通过在高校内构建成熟的实践劳育平台,引导大学生通过劳动实践逐步深化个人职业理想、培养职业道德,包括培养优秀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通过系统的劳动实践思政课程,理解各行业的职业精神,自觉践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
一是,强调身心参与,注重脑体结合。高校将劳动实践课程融合课程思政,建立劳动实践教育平台,可以让学生亲历劳动实践场景,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在解决多种问题过程中提高观察思考的能力,注重运用专业课程及劳动思政课程中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实践质量和效率。
二是,强调实践意义,注重“校社结合”。建立“双师型”课堂环境帮助学生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标,塑造自身与社会的衔接,实现从校园劳动到社会劳动的良好过度。
一是,加强分工协作,体悟合作实践。注重让学生通过体验劳动实践现场、分组完成课堂作业等方式学会分工合作,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实践关系。
二是,紧跟时代发展,把握社会变革。邀请劳动市场一线工作实践者、优秀校友分享劳动实践感悟,引导学生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了解并适应新时代劳动工具及技术、劳动科技等新变化,通过新时代的劳动技术变革实现实践劳育的内容、途径、方式的创新,加强劳动实践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时代性。
三是,实践拓宽视野,鼓励劳动创新。建立完善的劳动实践教育平台运营机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现有的实践经验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通过新方法和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鼓励劳动创新意识。
一是,树立实践观念,深化劳动认同。高校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课程,建设学生管理实践服务平台,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学校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发挥劳动实践在高校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中的劳动,作为社会储备劳动者提高社会责任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朴素劳动价值观。
二是,继承民族传统,培育劳动精神。通过高校建立的校社合作劳动实践课程及实践劳育平台,让学生在参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历程并团队运营学校实践劳育平台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劳动者的劳动是如何引领国家建设,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三是,激发服务意识,锻造劳动品质。高校完善学生服务管理平台,并让学生参与运营,参与实践,帮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实践服务技能,强化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劳动实践平台的运营当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地参与劳动,锻造劳动品质。
由于学生事务管理服务所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系统性强,高校必须进一步建立高效、民主的学生服务管理运行平台。我国大部分高校建设的学生事务管理服务平台主要由相关部门教职工及勤工助学的学生在统一培训后上岗工作,由于直接参与到平台管理的学生群体数量少、缺乏宣传,使得学生对学校内的服务管理平台所在位置及提供的服务内容不了解,部分值班值岗的勤工助学学生因缺乏在场工作人员指导、培训不到位、业务不熟练使得学生通过服务平台没能解决问题,反而造成平台工作效率受到影响。高校学生事务服务管理平台通常作用是方便高校学生服务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协作,从而整合学校各部门资源,以期整合资源之后所达到的状态和效果。
一是,建立高校课程思政与劳动实践的融合体系。高校将劳动教育、劳动实践与高校课程思政相融合,是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将社会主义劳动思想融入进教材、推广进课堂、引导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全过程融入高等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高校在设置劳动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身全程参与到课程设计、课程建设当中,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和劳动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
二是,对接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实地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思政融合劳动实践培养优秀的基层劳动者。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高校依托学校事务服务平台,结合产学研教育实践基地,在对方的协助下开放“新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工地实践探索项目”,实践内容可以包括专业相关的项目讲解、安全体验、绑钢筋等,通过劳动实践课程邀请往届基层就业的优秀校友与学生深入交流,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与学生分享实践收获与感悟,震撼和鼓舞学生,坚定基层就业奉献青春的决心与理想。
一是,通过学生事务服务平台弥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式“冗余陈旧问题”。让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主体,在思政课堂有意识地让学生深入参与到课程设计当中,通过课堂反馈,平时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设计一堂劳动实践课程之余,配套组建学生团队运营学生事务服务平台,从而为课程改革、创新提供思路,提供更广阔的落地空间,建设真正适合学校学生特点的、适合高校学生的“劳动+思政”课程。通过“一站式”模式组建学生团队运营学生事务平台使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学生事务信息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提供锻炼劳动实践能力、提升职场竞争力的综合性平台,建立虚拟劳动环境,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及学校相关政策,培养并提高劳动意识,锻炼独立规划劳动路径能力,全方面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实现对课程思政效果的巩固及延伸。
二是,通过参与学生事务服务平台运营工作解决劳动实践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理解偏差问题”。一些高校“只重劳动、不搞教育”,不扎实推进劳动教育研究,忽略了大学阶段要在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上升华,在劳动技能水平、劳动科学认知上突破。而高校学生事务服务平台以“固定窗口与临时窗口相结合,人工服务与自助服务相结合,查询咨询与业务办理相结合,即时办理与定时办理相结合”的工作原则,鼓励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运营学生事务服务平台,探索提高办事效率的劳动实践技能。通过建设学生事务服务平台,学生能从学校开始熟悉窗口化工作环境,并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自觉维护、改进学生事务平台的运行模式,运营学生事务平台的学生也将邀请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平台建设、完善办事流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劳动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主动维护劳动环境,主动探知劳动方法,主动提升劳动技能的科学劳动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