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堂教学的立场审视及实施路径*

2023-01-20 16:38
教育信息技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师生

贾 巍

(四川外国语大学网络信息中心,重庆 40003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AR/VR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融入教育教学领域,成为影响教学改革持续走深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抓手[1]。《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与学过程作为教育基础要素构成了教育数字化的核心。外语教学信息化也正在向“智慧外语教学”演进,课堂作为其教与学过程发生的核心实践场域,要持续不断对微观教与学过程进行实践[2]。因此,利用新兴智能技术服务外语课堂教学,构建与智能时代外语人才培养、个体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新生态势在必行。但就目前的现状和实践来看,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堂的实际效果还远未达到预期,从认识视角对其重新进行现实审视,有利于探索新的实践路径。

二、智能技术与智慧课堂

(一)智慧课堂相关研究

课堂是智慧教育的重要载体[3],以智慧课堂为中心,智慧学习环境、互联网+、模型建构等的研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文献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主要包括:①智慧课堂的概念厘定,主要是基于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三个学科视角的不同及其相互融合分别进行探讨[4]。②智慧课堂的特征剖析,如大部分学者都比较认可的有效的互动、即时的反馈、智能资源推送、个性化教学、精准评价、数据化决策等。③智慧课堂的教学数据运行研究,如孙曙辉等提出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框架[5]、王冬青等提出智慧教学动态生成性数据采集模型等[6]。④信息技术赋能的智慧课堂模型建构与应用实践,主要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技术适用的视角强调新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二是有明显的学科应用场景和实践场域。⑤智慧学习环境的建构及教学策略研究,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交互式课堂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智慧课堂评价体系、课堂实施策略等[7]。⑥智慧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及教师胜任力研究。面对教学环境改变及课堂重构需求,教师面对智慧课堂教学的胜任力建构也备受关注。

(二)智能技术驱动外语教学改革中的内在价值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每位学习者广泛提供个性化的教育体验至关重要。智能技术之与外语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人机协同、自然语言处理、语料库等技术学习和模拟人类语言及其应用场景,探索语言习得的心理机制,推动外语教学的智能化和外语学习的个性化。总体来讲,目前智能技术应用于外语学习的特征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助力外语语言学习的理论与范式突破,有力促进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与心理机制、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和规律的研究[8]。②助力模拟语言学习及言语情境,创造更多学习机会,增强外语学习的直观性和沉浸体验。提供丰富灵活的学习资源和工具,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释放语言学习的轻松感和趣味性。③助力外语教学的精准性和学习的个性化。利用智能工具和大数据技术打通外语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障碍,对学生外语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进行自动识别跟踪,个性化教学内容定制及自适应推送等。④助力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外语在线学习,依托云计算的外语数字资源和综合视讯平台可以降低共享成本、促进模式创新,提供实时课堂教学、大规模远程直播教学、课堂交互答疑、社群学习等功能。⑤助力外语教学中的交互和反馈。大数据支撑下的外语智能学习环境可以利用采集的数据,适时给出相应的活动和反馈,提供适应性学习所需的个性化交互和辅导,便利师生自主互动和在线反思,提高外语学习效率。⑥助力外语语言技能的提高,实现语言的综合应用。智能技术可以在口语、写作、词汇以及语法等方面提供外语语言技能学习支持,如利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聊天机器人等对口语的语音、语调、流利度进行识别和纠正[9]。⑦助力外语教学管理和评价的智能化、科学化。智能技术的引入,一方面可以部分地替代师生繁重的、重复性的机械化劳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层分级管理提高数据采集、清洗、辅助决策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提高教学管理和评价的效率。

三、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堂教学的现实反思与立场审视

(一)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堂教学的现实反思

信息技术与外语学科教学和管理融合是大势所趋,构建智慧外语课堂是目前智慧教育理念下进行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外语教与学过程全样本行为数据记录使得学习结果的评估反馈更加全面,海量外语学习资源和社群联接在满足个性学习需求的同时扩大了学习场域,引发了更多商讨式的语言交互,外语语言技能的综合应用更加轻松。但是以技术使用和智慧课堂为代表的教学场域变革,究竟在多大程度了促进了外语智慧学习以及是否对外语教学结构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目前尚未取得广泛共识。反思其原因,主要有:①智能技术的发展滞后于智慧教育的理论认知。现阶段智能技术的外语教学应用表现的较为“浮躁”,技术堆砌和过度包装的痕迹明显,外语智慧课堂的理念没有整合到实际的技术场景和教学情境。②建设理念和视野还有局限。技术融入外语课堂存在两方面的趋向,一是为了使用新技术而使用新技术,脱离外语教学的供需矛盾。二是仍然将技术融入的焦点放在细节化、孤立化的具体环节和具体问题,缺乏对外语教学流程和环节的“再造”。③技术的工具属性没有改变,使用技术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外语教学的绩效,基于这样的逻辑建设外语智慧课堂的结果只会“中规中矩”,缺乏创新。④外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智能技术赋能外语智慧教学最根本的因素在人,尤其是教师。人性化的教学行为、自然的人机互动、合理的教学过程需要包括教师、学生、技术和课堂环境的良性互动。

(二)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堂教学的立场审视

尽管新兴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高校外语课堂教学的不断变革,但这种技术支持下的教改持续向纵深发展的速度正在放缓。当众多的智能技术、工具和服务不被经常使用,或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无法掌控智慧课堂,技术就有可能与教学脱节。为探究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需要从供给侧服务对象的再认识入手,重新审视和反思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堂的立场。

1.技术本位的立场

不论是目前的智能技术融入外语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外语教学中智能技术的实践应用,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技术本位的立场。若一味强化技术本位,外语教学的空间就会不断被压缩,若都只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探析技术本身的功能特点,距离智慧教育倡导的促进学生智慧发展就会越来越远。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看,智能化外语教学环境建设和外语教学活动中的技术应用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基于校园信息基础环境,建设智慧教室、智慧语言实验室、外语网络教学云平台等是建设的热点,但是这种技术作用下的环境变化并没有脱离技术本位的误区,忽略了外语教与学过程中师生使用技术的主观意愿、技能水平和信息素养,部分教育技术产品的功能设计片面追求技术使用的丰富性、智能性,脱离了外语课堂教学的实际场景和需求。外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技术作为工具的取向明显,技术的使用有一定的形式化趋向,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发挥技术的教育属性方面还有欠缺。

2.工具替代的立场

外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从技术的功能出发,而较少考虑技术的原理和构造,也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课程特点,技术更多地扮演了“工具”的角色,延展或替代了教师的部分功能,这种技术的使用观念其实是基于技术的“工具”立场。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加入使得外语课堂教学呈现出新意,选择和适应技术就是选择和适应工具,部分教师使用技术的工具属性效果也不甚理想。

智能技术的工具属性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教学环境的建构与替代,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融入门禁、照明、温湿度等的自动检测和智能控制,教学设备及功能的自动开关和隐现,多屏设计的交互显示等内容,为外语课堂教学过程提供丰富的技术工具和师生互动支持。同时通过智能技术还可以建构虚拟教学环境,将现实的外语教学课堂迁移到技术系统的虚拟环境之下,师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学习和交互。除了教学环境的建构,技术的工具性还包括其对外语教学活动中师生部分功能的替代,如教师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情和动作变化被智能表情识别技术所取代,这种技术工具的使用的确延展了人的部分功能,但却容易忽视和局限师生学习活动的内在需求。

3.流程再造的立场

外语课堂教学场景中的主体是人,技术常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客体,技术的教育价值只有在外语教学具体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合理或者创造性的技术应用可以改变课堂教学的流程,使教学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进化,从而促使智慧外语课堂的形成。结合语音输入、图像识别、动作捕获、情感计算等这些智能技术就可以尝试对外语教与学的流程进行智能化动态改造和革新。

但技术的智能并不能取代教育本身的智慧,技术的智能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形式”,若智能技术是为了支持教学流程的再造,则有可能陷入“程序教学”的尴尬。极端的教育信息化甚至会出现课堂教学服务于信息技术,技术性凌驾于人性之上的情况,这样必然导致技术无法完全满足外语课堂教学实际需要,技术建构了课堂而无法融于具体教学活动。实际的外语课堂教学一方面对技术的使用不充分,另一方面又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这都会对外语学习和师生发展带来影响,如虚拟空间弱化了现实连接,在线互动僭越了师生交往,还有诸如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人在网络空间中个性的过度张扬等问题。

4.引领智慧的立场

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堂教学,教育的价值诉求就要贯穿始终,只有从引领学生智慧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智能技术自身的特点、功能和结构进行整合和优化,充分调动教育的主体性,创新外语课堂新形态,打通同产出端复合型涉外人才需求的连接通道,才能使技术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变革。因此,引领智慧的立场更强调基于受教者的视角考虑技术如何赋能课堂,将引领学生智慧成长作为调动外语教学过程要素建构的核心,重新将关注点落在学生智慧的生成上。

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智慧教育至关重要,基于培养学生智慧的立场,智能技术赋能外语教学就是一个流动的、开放的、内部高耦合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教师、学生、环境和技术等要素相互作用,有机关联。这就要求智能技术要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中的动态需求,自觉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认知过程,实现外语课堂教学中多种模式的共存、适时切换和整合创新。除此之外,教师的意识、态度、理念和专业素养等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外语教与学的方式、师生交往的状态以及课堂的气氛,这些也是构成良性学习生态的重要因素。

四、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

推动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堂教学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群策群力。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可行性实施路径。

(一)政府引领智能技术的教育价值导向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智能技术带来的环境变化不仅正在重塑教与学的方式,而且也逐步改变着教育的理念、生态和文化。为主动应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新挑战,我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重点提出要发展智能教育。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因应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等。从国家战略和政策层面充分肯定了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和教育价值,从而引领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走向。

(二)高校主动跟进智能技术的校本探索

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备受重视,其中作为高校在这一过程中更应该主动作为,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高校要为智能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设立人工智能的实验室和相应智能技术的实验基地,以人工智能相关的前沿研究带动智能技术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激发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活力。另一方面高校作为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先行者和试验田,更应该大胆创新,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示范引领和试点机制。加快智能学习环境的建设和改造,完善教学资源和管理服务平台,做好教育数字化建设推广应用探索,切实为师生提供能用好用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教育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通过学情数据采集、汇聚和分析,探索个性化、精准化教学路径。

(三)社会及企业协同优化智能技术研发

行业协会和技术研发企业是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重要支撑和驱动力量,也是联接国家政策与学校教学的中枢纽带。行业协会要致力于提高大众对智能技术及其产品运行的科学理解,协调智能技术研发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资助并开展智能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技术研发企业应致力于优化和提升技术水平,增强技术实力,以实实在在的教学需求驱动技术运行平台、标准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和安全平台的建设,加强技术更新和运营维护。同时,企业还应该优化创新欠发达地区和学校的技术服务模式,形成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技术服务和供给体系,为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师生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可能。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在线教育,推动教育智能化,共同推动智能技术的教学应用和创新。

(四)师生深化智能技术外语教学应用

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主体发展?师生是学校教与学的主体和实践者,智能技术的应用也潜在激励了学生和教师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而使用人工智能的动机。学校应为师生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提升提供培训平台和政策支持,制定相关培训方案和教学观摩机会,积极鼓励和引导师生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外语智能教学场景的常态化应用。教师要结合立体化教材和网络资源创新课程设计,重构教学流程,活化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智能技术在外语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指导、人机交互学习、学习行为监测、学习绩效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智能技术在外语口语、写作、词汇、语法等语言能力方面的应用。

智能化时代赋予了教育更多机遇,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外语智慧课堂怎样融合智能技术和工具,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智慧,构建与新时代、新阶段人才需求、个体成长相适应的课堂生态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本研究从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堂的现实问题出发,对技术融合教学的立场进行了梳理和审视,并提出了相关的实施路径。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堂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获得更高层次的主体发展,这需要未来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不断探索更具时代性的未来课堂运行逻辑和方案。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师生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麻辣师生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