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美学在高校戏剧表演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初探

2023-01-20 15:24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冲突美学戏剧

梁 爽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 ,天津 300181)

戏剧美学作为美学的一种,其在戏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对于任何艺术作品,观众都是乐于审美而不是审丑的,艺术作品都要调动本身所有的表现手法给人以美的感受,通过美的形象、美的故事、美的声音、美的元素,带给人心灵上的愉悦、启迪、震撼和教育。作为高校戏剧表演基础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应用和体现戏剧美学的特点和内涵,是需要我们必须面对以及深入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问题。

一、戏剧美学的概念

戏剧美学是建立在戏剧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戏剧艺术中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学科。戏剧美学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戏剧艺术的创作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戏剧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戏剧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戏剧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及其形象创造过程;戏剧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形式结构特征;戏剧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戏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等等。本文重点从戏剧艺术特色出发,提炼出戏剧表演本身具备的几点美学特征。

二、戏剧表演的主要美学特征

(一)故事情节与角色性格的统一美

情节是戏剧艺术的基础,是戏剧文本的叶脉,有无生动丰富的情节是一出戏能否引人入胜的关键。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家、评论家都很重视戏剧的情节问题。在西方戏剧美学发展史上,“情节论”和“性格论”是两大争论焦点。崇尚情节,这是古希腊戏剧的特征,亚里士多德强调情节是戏剧的首要因素,他认为戏剧是模仿行动的艺术,而不是模仿性格本质的艺术;悲剧中没有人的性格体现可以算悲剧,但如果体现不出人的行动便不能称之为悲剧。相反,莱辛等近代戏剧理论家则注重性格,他们认为,作为一个戏剧作家,能将人物性格的塑造作为重点,这本身就比处理情节更加神圣。当然,这种观点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中个性解放主张的折射。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是不科学的,人为割裂了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紧密关系。情节和性格应该是互为依托的关系,没有其中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意义,而二者间的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就决定了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统一,这是一个情节向前推动所产生的故事性与精彩的人物性格相互碰撞,从而引起观众心理美感的过程。比如,曹禺先生的戏剧名作《雷雨》中,八个人物性格迥异且存在冲突,此种冲突推动情节向前,与此相反,在这个发展着的情节中,每个人物又散发着自己不同于众人的一种性格特点,并与情节交相辉映。一天二十四小时之内,在周公馆的客厅和鲁贵的家里,这些人物集中在一起,以周朴园为故事发展的中心,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周朴园的虚伪、冷酷和专横,鲁侍萍的善良、软弱,是导致他们过去故事的性格因素,也是引导三十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后悲剧结果的性格因子。所以说,性格和情节是辩证统一的。角色离开了性格的支撑,戏剧便失色并失去发展的推力;而如果戏剧中没有串联故事的情节,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戏剧故事情节和剧中人物性格的辩证统一美,形成了戏剧美学的基础。

(二)戏剧冲突与人物言行的和谐美

戏剧必须集中体现某种矛盾冲突,这是由戏剧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只有存在人物性格、思想、心灵以及生活、社会、哲学层面等方面的矛盾冲突,才能推动戏剧节奏向前,否则便是死水一潭,又如何揭示戏剧所要表达的内在意义。可以说,没有集中的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创作的一条规律。“有没有戏”是我们常说的话,体现了戏剧矛盾冲突的艺术特点,它是戏剧的生命,是戏剧从情绪上感染观众,从客观上震撼观众的根本原因。戏剧首先需要矛盾冲突,但同时,这种冲突又不是无根之木、无叶之花,它必须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完成,不存在离开人物言行的矛盾冲突,二者互为依存。因此,戏剧冲突自然地要由戏剧人物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表情等元素完成对戏剧作品的表现,戏剧冲突与剧中人物言行的契合度和一致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戏剧艺术美感和观赏性的生成。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见面时的对话,“你来干什么?”(周朴园)“不是我要来的。”(鲁侍萍)“谁指使你来的?” (周朴园)“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鲁侍萍)。这里,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堪称经典,简短的语言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从温情脉脉然后撕破面纱,并露出冷酷的本质,转变速度之快让人始料未及,而这正能说明他在感受到自己的名声、利益受到威胁后,出于人性本能作出的极速反应,人物形象刻画可谓入木三分,顿时,人物传神的语言和神情便使戏剧冲突尖锐起来,气氛紧张了起来,戏剧的强烈思想性和艺术美感在此刻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因此,一部好戏剧带给观众的美感,是戏剧冲突和人物的言行高度和谐的产物。

(三)时间与空间同步的现场美

戏剧是舞台艺术,舞台将戏剧表演限制在一定的空间,情节推进又形成一定的时间,时间随空间存在,空间随着时间消失,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这也是戏剧艺术的独特之处。艺术样式中的造型类作品,其创作往往不受时间影响和限制,作品一旦完成,便可以长久保存,观众也可以随时欣赏。但戏剧作为舞台艺术,其作品既受“台上三分钟”的时间限制,也受“六七步万水千山”的空间限制,观众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舞台下欣赏,演出结束就意味着艺术形象完结。有人说,舞台演出的过程,就像在“时光的纸上画画”,它必须跟着戏剧演出的时间往前推进,其艺术感染力也随着演出时间递进。这样同步的统一共存性集中表现为戏剧艺术的强烈现场感,这样的现场感是戏剧事件、冲突、节奏、气氛随着时间的流动而不断发展变化造成的,需要的是对舞台时空里节奏、声像、光影、场景和表演技巧等因素的综合运用和熟练把握,而观众对戏剧美的体验心灵震撼也便在这样强烈的现场感中产生了。

三、戏剧美学对戏剧表演基础教学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可见,戏剧美学的根本意义和指向是创造真善美、传递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供人欣赏是戏剧艺术的第一属性,而它之所以能供人们欣赏首要的就是因为它具有美感,这也是所有艺术的根本特征。正如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说:“在古希腊人来看,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可见无论在中国或外国,不美就不能称为艺术。所以,高校戏剧表演基础教学中一定要将对美的追求放到重要位置来对待,在戏剧的编写、排演等环节中,将戏剧美学特点自然而然地融合渗透进去。教师在剧本撰写、戏剧排练、舞台演绎中,应该把整部剧作是否集中体现美的思想、美的意识、美的精神作为剧本是否合格的基本原则。这样,最后成型的戏剧作品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所以,戏剧美学对高校戏剧表演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高校戏剧表演基础教育提供了追求戏剧艺术可观赏性的具体操作途径,是实现戏剧表演理想美学效果的指南。

(一)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探索求真品质

审美应该遵循“总体-局部-总体”的基本原理,遵循“学生的审美”的基本规律。老师要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运用现有的知识系统,从全局出发,用自己的双眼去理解整个剧本。让学生全面地感受整部剧的整体感觉,并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结点来分析、欣赏,而重点部分则是分析人物形象、情节转折、矛盾冲突,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回归整体。

戏剧与其他的散文、小说等同属于文艺范畴,但是戏剧与其它的文艺创作不同,戏剧的创作不仅为读者提供阅读和欣赏,而且还为舞台表演和观众提供了欣赏。也就是说,话剧的真实含义是由表演者的演出表现的。戏剧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话剧表演特性,对经典剧目进行改编,或者自行创作剧本,使学生能够亲身经历,体会到戏剧的美感。

(二)体味细节,觉醒道德向善意识

黑格尔把戏剧性看作是史诗宏大叙述法则与抒情诗激荡的感情法则之间的对立,二者都与戏剧的矛盾相结合。这种矛盾冲突,正是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碰撞,阶级和阶级的斗争。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在剧中感受到德育的美感,必须要对其进行梳理。在基础教学中,对表演者进行创造性的培养。按照“三位一体”的创作理念,即:演员是创作人,创作工具和创作材料,同时也是创作主体。按照表演者在虚构的环境中进行创造的规律,培养大学生的内外综合素养。

(三)探究讨论,建构自由心灵

在戏剧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在课堂上,通过表演可以使剧中的角色以一种完整的、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而“演员”则能通过扮演的角色,感受到角色的情感经历,让观众对剧本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在审美视角下,高校戏剧表演基础教育应努力做到“求真”,即全面的认识、培养探求的品格、“向善”、体察细节、唤醒德育自觉、“崇美”、探讨、构建自由的心灵。以“建构和应用”为实践依据的戏剧教育,以“思想发展和提高”“美学和欣赏”为切入点,实现“文化继承和了解”,拓展了“全面发展”的新境界。

四、戏剧美学在戏剧表演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导学生注重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的统一,学会构建戏剧的美学骨架

既然情节和人物性格二者统一是戏剧美学的一大特点,我们在开展高校戏剧表演教学时,就要自觉从这两面入手,构建起相对完美的统一性特质,培养学生进行艺术美感创造和演绎的素质和能力。首先,要习惯于在情节发展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物特点。高尔基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人物性格要依赖于情节才能显示和发展,故此,我们对戏剧角色性格的把握,就要从情节发展的脉络入手,依据人物在剧情中的所说所做,去梳理、探索和总结概括。在日常的戏剧表演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前吃透剧本的故事情节,不论角色大小,只有将角色置身于整个剧目的动态情节中时,才能使表演具有连贯性、真实性和自然性,才能自然而然产生美感。其次,要注重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演员在戏剧中塑造人物形象,必须做到“知人”,也就是理解人物。作为戏剧演员,面对一部戏剧作品时,除了要了解、把握剧情,首要的还是要琢磨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并走进人物的外表和灵魂,才能在舞台上将人物深刻地体现出来,让剧中人物活起来,只有这样,也才能把剧作者文本上的“平面人物”变成“立体人物”,使剧中人物因为演员的倾情演出而从剧本中逼真地走出来,甚至经过演员的再创作,比剧本中的人物还要更亲近观众。所以,理解人物最直接的依据是剧本。因此,科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担负起引导、教育学生分析作品人物的责任,这是教师的授课技能,也是教育情怀,唯有理解了人物才能开启表演的序幕。要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多面性。就像英国十九世纪演员麦克雷蒂说的去“测定性格的深度”,通过一层一层探究人物的语言、行为以及和作品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去感受和探寻他潜在的更加深沉的动机、更加细腻的情绪、更加丰富的思想,最终才能全面、立体地把握和驾驭住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同时,理解人物首先要把握人物的性格底色,这是人物最本质最核心的特点,理解此点,才不会在理解人物时跑偏。比如,戏剧《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周瑜、鲁肃都是三国名人,虽然外表都很儒雅,但诸葛亮智慧、周瑜骄傲、鲁肃实在,三人的不同就是人物各自的性格底色。掌握人物性格底色,就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剧本情节和角色的内外在特点去深入、立体地挖掘。

(二)引导学生注重戏剧冲突与人物言行的和谐,学会形成戏剧的美学波澜

戏剧是舞台艺术,人物一般不多,场面不宜太繁杂,故事情节不能太复杂,戏剧不能自说自话地叙述,只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推动戏剧矛盾冲突和情节向前,并找准二者的结合点,从而制造出戏剧作品的亮点,带动观众的情绪反应。高校戏剧表演教学应当自觉地引导学生,去辩证看待和处理戏剧冲突与人物言行的关系,在教学中完成戏剧美学思想的雏形和波澜。首先,要注重在戏剧冲突中把握人物言行。任何戏剧离不开冲突,只有学会在戏剧冲突中去展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剧情才能不断推进。冲突的多样性需要我们去辨析和把握,冲突往往不是单一的,通常会有个人自身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意外情况的冲突、社会的冲突、利益相关的冲突,凡此种种,反映出冲突的复杂性。比如,我们在重新排练《茶馆》这部话剧作品时,就要引导学生理解:剧作之中许多独立的冲突连缀起来组成了一幅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这个矛盾逐渐显现的过程中,全剧最大冲突的轮廓也逐渐清晰——人物与社会和时代的矛盾,这就是牵引全剧各个小冲突和情节发展的一条线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各色人等在裕泰茶馆这个舞台开始表演,以富有个性的语言和行动显露各自人性,因此语言就要符合时代大背景和场合以及人物性格。如茶馆掌柜王利发,他本是一个精明且圆滑的商人,四面逢迎、委曲求全是他一贯为人做事的特点,他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就能极好地体现他一心想把祖传的茶馆经营好,竭力迎合世风的特点。但是,个人的拼搏和努力终抵不过时代的衰败,他生意并没有因为他的委曲求全、小心谨慎而有好转,这个“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不过是为活下去”的小小生意人,最终还是落了个上吊自尽的下场,这就更突显了戏剧所表现的社会矛盾冲突。其次,要综合运用有力的人物言行表现冲突。戏剧表演是戏剧化的生活,它不同于现实的生活,戏剧表演就是要让观众在假戏中看到真实的生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是戏剧表演的主要手段,所以在进行戏剧表演时一定要结合舞台动作和运用语言技巧来进行演绎,而这些就离不开学生娴熟的舞台动作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戏剧冲突是通过戏剧演员的台词和行为来完成的。要指导学生怎样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动作展现最佳的戏剧效果,同时,也要注意细节的修饰,比如怎样通过语调的高低、语言的停顿以及音调的强弱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戏剧语言是塑造人物性格、营造戏剧冲突、推进戏剧冲突、展开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要明白,戏剧语言除具有一般文学性外,还要有个性化和潜台词,要有语言之外的东西。要主动加强学生的动作形体训练,特别是形体的协调性,这是日常加强戏剧表演形体动作训练的基础。头部、肩部、胸部、腰部、胯部、四肢等部位是戏剧演员表演所依靠的大的身体部位,因此一定要结合饰演的角色进行动作形体的训练,或者说这种形体训练应该是渗透进日常训练之中的,功夫是在台下的。所以,教师要经常性开展实际的训练,训练侧重点应该在形体协调性与灵活性方面。我们所熟知的蒙古族、芭蕾舞等很多中外舞蹈的基本动作,对增强学生的形体柔韧度、反应性和灵活性都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应该针对不同舞蹈基本动作的训练要点,把握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通过反复训练蒙古舞中的“摇马鞭”这一动作,就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双臂的肌肉,能够让学生在表演难度较大动作时,更加轻松舒展地发挥上肢的力量。

(三)引导学生注重时间与空间同步的现场感,学会丰满戏剧的美学神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空观,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表演时在合适的时间里,在属于自己的舞台空间上做出恰如其分的表演,从而最大限度地营造和创造艺术美感,增强作品现场感,最大程度让观众获得美的体验。针对这个目的,首先,在教学中要努力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新力。表演中,音响效果是必不可少的,如动物叫声、流水声、风声、雨声、雷电、鞭炮、枪炮、车辆、船舶等多种背景音乐,都可以营造氛围、烘托情感。为了提高学生感知表演环境的能力,教师在训练时,可以积极地向学生讲解角色在剧中所处的场景以及当时的状态,让学生结合生活见闻,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结合剧中的此情此景,将自己代入到演绎情境中去进行大胆的体验和感受,并让学生对自身的形体动作进行自主创新,让戏剧表演更具表现力、创新力和张力。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表演一位正在等待女朋友约会的青年人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想象他当时焦急等待的现场,时而低头看手表,时而抬头眺望,不停地在车水马龙和人流中辨别和寻找着自己的心上人,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喇叭声一响,紧缩的眉头一下子舒展了,但发现不是自己的心上人时,表情又有几分失望,这样的场景,就要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想象,通过想象和创新,切实增强学生的情景感知能力和形体动作呈现能力,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动作的或小或大的变化,真实地展现不同人物内心的活动。其次,学生应全面准确把握角色人物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戏剧作品的时代背景,剧中人物应有的经历、性格、品质,甚至其年龄、外貌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方面出发,去做一番抽丝剥茧的分析功夫,真正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再通过人物的气质、性格、神情、语言等特点表现出来,激活所扮演角色的艺术活力和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琢磨、锤炼,和学生一起分析剧本,向学生抛出问题,帮助学生深入剧情、深入人物心理,打磨表演技巧,在表演过程中,通过灵活多变的身姿、激越传情的音调、圆润浑厚的音色、惟妙惟肖的神情等艺术表现手法来准确传神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从而在表演中塑造出立体且富有内涵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最终形成良好的现场感,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使观者动容、听者动情,最大限度地展现戏剧的美感。

猜你喜欢
冲突美学戏剧
盘中的意式美学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外婆的美学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纯白美学
戏剧类
“妆”饰美学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