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视域下劳模精神的理论意蕴、价值及路径

2023-01-20 15:24姚莉娜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劳模职业院校劳动

姚莉娜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的重要使命。而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怎样对标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劳模精神进职业院校,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重大探索和实践,也助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 劳模精神的理论意蕴

(一)劳模“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段话是总书记第一次明确界定了劳动模范“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1.劳模精神的内涵。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优秀的职业品格,热爱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职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钻一行,具有对国家、社会、职业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优良的工作作风,精神层面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物质层面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工作层面不怕困难、勇创佳绩,具有埋头苦干,大胆尝试和探索,勇攀高峰,勇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理念创新的排头兵。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高尚的精神境界,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具有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

2.劳动精神的内涵以劳动创造价值为核心内容。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尚劳动意指劳动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和心理归属,深刻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热爱劳动意指劳动态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拥有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劳动意愿和对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劳动情感;辛勤劳动意指劳动过程的持久性和劳动强度的耐受性,持续不断的劳动,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拥有踏实的劳动态度和务实的劳动行为;诚实劳动意指劳动心理的正向性和劳动行为的可靠性,拥有诚实守信的劳动心理和求真务实的劳动品德。

3.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执着专注是指行动上的坚持和精神上的聚焦,是工匠努力追求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是指技艺上的精湛和产品上的精细,是工匠努力追求的职业美德;一丝不苟是指态度上的严谨和技巧上的细腻,是工匠努力追求的敬业精神;追求卓越是指态度上追求完美和创新,是工匠努力追求的自我价值实现。

(二)劳模的本质特征

劳模是赋予劳动者的最高荣誉,是劳动人民群体中的杰出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劳模在工作和生活中均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

1.与国家政治同心相契。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性质、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决定要重视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党和国家借助“树立典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塑造、宣传和倡导,实施政治引导、政治引领和政治导向,让人民群众对劳动模范产生政治认同,使劳动模范确立和强化了政治权威,具有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责任感,把主流意识形态向社会传播和渗透,更好地带领更多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众志成城、同心筑梦。劳模自身价值的实现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强化了人民群众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党的热爱,成为社会动员和政治动员的有效手段。

2.与民族精神互融共进。劳模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彰显了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内涵。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尚劳动,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勤劳勇敢、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以主人翁身份积极参加劳动和经济建设;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服从国家战略;以忘我的工作热情,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劳模精神不仅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传承发展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精神,为民族精神增加了新内涵,促进了民族精神的创新发展,拓展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外延,推动了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

3.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劳模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经济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而不断嬗变。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动员和鼓励边区人民战胜困难、坚持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大规模的军垦、开荒种田及生产自救运动,体现“为革命生产劳动,为革命奋不顾身”的革命性特征,劳模评选主要限于生产领域和经济领域,劳模是劳动能手和劳动英雄;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同仇敌忾,保护好革命的胜利果实,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现“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加班加点、多做贡献”的建设性特征,劳模评选由生产和经济战线扩大到了教育和文化等其他战线,劳模是“老黄牛型”的劳模;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信仰坚定、求真务实、胸怀大局、勇于创新”的创新型特征,劳模评选涉及到各个领域,劳模是科技创新型劳模。劳模引领了时代新风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呈现着社会进步的最新发展方向。

4.与先进思想同向同行。劳模永远是时代的引领者和领跑者,是本行业本领域拥有前瞻性、预见性、导向性技术技能的工人阶级的优秀分子,发挥着榜样、示范、带头作用,通过精神引领和技能引领,推动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新时代的劳模代表了我国当前拼搏创新、诚信敬业、真诚奉献的劳动文化;体现了苦干、实干、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劳动素养;凸显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新性劳动的劳动姿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发挥着先导、先锋、模范和榜样的作用。

二、劳模进职业院校的应然价值

(一) 根本任务是响应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需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就是回答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劳模精神进入职业院校关键是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学生,用劳模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用劳模的劳动精神指导学生,用劳模的工匠精神培育学生,充分发挥劳模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劳模的三种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利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具有劳模的岗位意识、进取心、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和现实呈现;将三种精神融入文化知识教育之中,有利指导职业院校学生使劳模的劳动技能、创新方法、科学意识、科学思维、管理经验等得到广泛传播;将三种精神融入体育教育的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之中,有利激发职业院校学生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培养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奋勇争先的意志;将三种精神融入美育之中,有利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塑造美的心灵,形成寻找美、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认知和能力;将三种精神融入劳动教育之中,有利带动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深厚的劳动情怀,勤恳的劳动态度、优秀的劳动品格和劳动知识技能有机统一的劳动教育目标培育学生,进而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 主要目标是契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建设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一体化设计职业学校体系,科学发展各级学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H. W. French在所著的《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职业带理论,将工程领域的技术职业范围划成一条连续带,职业带的不同区域由不同类型的人才类型分布构成,包括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

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应科学设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等办学标准,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标准、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劳模进校园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能够促进职业院校按职业能力要求整体设计培养方案,积极应对工作方式的多样化、核心工作能力的改变和更替的频繁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三)办学体制是顺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规律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关键所在。” “校企合作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

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生产方式、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必须紧扣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脉搏。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仍然存在许多困境,例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模与人才需求量不匹配,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需求不匹配,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与工作岗位需求不匹配等等。

作为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劳模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准确地分析学校专业资源和行业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产业及重大项目,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帮助学校整合现有专业优势资源,累积孵化新专业,以技术升级和工艺更新推动现有专业改造整合,不断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契合度、专业发展与产业调整的适合度,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岗位工作标准,抓好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技术链与岗位能力对接,人才培养链与区域发展的对接。结合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的分析、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模匹配的分析和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匹配的分析,职业院校紧密围绕产业动态发展趋势,专业设置要有适度超前性理念,招生规模要有前瞻性思维,课程体系要有导向性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有灵活性调整,帮助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劳模进校园能够助力学校与企业合作,引入岗位技能标准,引进通用职业标准,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劳模作为桥梁和纽带,可以促成学校与技术链上游企业以技术开发与科技研发为结合点,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推进产业先进技术元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技术链下游企业以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为结合点,将生产标准、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使企业与学校在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深度合作,真正形成校企共建、共管、共享长效机制,有效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劳模进职业院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三、劳模进职业院校的推进路径

(一) 建立多方协同联动机制,探索思政育人路径

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系统思维,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协同联动机制,厘清三者间的关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探索思政育人实践路径。

1.政府应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鼓励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调动企业积极参与。作为劳模选树和管理部门,地方工会应建立和完善劳模数据平台,整合劳模信息资源,精准服务为学校举荐劳模师资队伍;组织设计举办“弘扬劳模精神 劳动精神 工匠精神教育展”,建立劳模实践育人基地,引导学生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自觉融入到个人成长成才中。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相应跟踪调查制度、质量检测和评估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职业院校应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贯穿于育人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相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呼应、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相融合,通过组织劳模宣讲团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让学生与劳模零距离接触,更加全面、深入、细致、详实地了解劳模的成长经历和优秀品格形成的过程;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等专题教育;在校园路、馆、栏、网络媒体等加强对劳模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先进文化和崇高精神的宣传报道,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使学生形成学习劳模工匠、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自觉追求。

3.企业应支持和鼓励劳模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通过劳模进校园,实现引企入校,构建学校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生态,使企业远景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形成良性互动。带动学生入企,搭建企业生产经营的仿真实训环境,依托生产车间、实践基地、研发基地和创业园,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与企业、与生产、与岗位建立紧密联系,形成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流程、真实的工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岗位意识、职业意识、集体意识、进取意识。例如,学生把不吸烟、穿工服和戴工帽与安全生产联系起来;把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与团队精神联系起来;把遵守学校各项校纪校规与职业纪律联系起来;把诚实守信、踏实工作与职业道德联系起来;把工具摆放整齐,配件、设备、地面无油污与工作秩序联系起来等等。

(二)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实践过程中,面临职业院校应对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怎样应对产教融合的趋势?怎样精准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怎样对标行业企业最新的用人标准?“要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共赢点’,在‘利益’和‘资本’两个方面下功夫促进校企紧密合作。”

从整体设计方面,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基于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又要注重基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既要贴近生产实际,对接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新工艺,又要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既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又要实现专业技术课程与典型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相融合的要求。

从分段实施方面,专业教学将按照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养点分阶段实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采用工作过程分层、教学内容递进、学习任务情境三部分完成;人才培养过程遵照为专业基础、职业能力、技能训练、职业拓展和顶岗实习五个层次训练。

从分工合作方面,学校应在精准对接行业企业和岗位技能需求,通过对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特定能力的分析,重构专业设置、重塑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重整课程资源、重建学习载体;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挑战,需要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品牌培育等方面加速赶上时代步伐,为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增添核心驱动力,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应在校企人员互相兼职,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人才需要,主动对接企业在技术培训、技术革新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合作,真正实现校企双方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项目共研、信息共通、成果共享、合作共赢。

(三)建立师资交流互动机制,助力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着力点。目前,职业院校的绝大多数教师是出了校门又进校门,理论素质较高,但企业经历缺乏,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对于现场生产工艺、技术应用场景、新技术发展的了解和运用存在更大差距。劳模进校园就是要以校企建立师资交流互动机制为合作路径,以教师和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德技并修为培养内容,助力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1.建立一支劳模师资队伍。制定“需求牵引、突出特色、讲求实效、转化应用”的选聘制度,以“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对应专业、劳模匹配项目”为原则,每个专业组群至少聘请一名劳模,思政教育聘请多名劳模的选聘方式。在专业建设方面,聘请劳模担任特聘教授,带动一批行业企业技能大师、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进校园,指导和带领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不仅使教师掌握专业岗位发展趋势,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和职业素养,了解专业课程的核心技术标准,增加相应的职业体验进而形成完整的教学实践内容,而且有利于强化教学团队建设,深化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组合教师队伍。在思政教育方面,聘请劳模担任兼职班主任或德育导师,学校教师和学生同为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培训系统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队伍的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真正建成为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通过定期开展邀请劳模参加主体党团日活动或带领学生到劳模工作的单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劳模成长的环境,探寻劳模成长的历程,聆听劳模同事讲述劳模的故事,使劳模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立体,更具感染力,增加学生对劳模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使劳模的三种精神深入人心。

2.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和参与1+X证书试点。利用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实习实训,构建一体化育人的合作平台,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校企共建企业工作站、企业工作室、企业实践基地等。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典型生产案例及企业文化纳入课程,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和赛项建设等对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迭升级快的专业予以指导,通过实训基地、实践课堂、创新创业等传授绝技绝活,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指导。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学历证书、专业教学标准相结合,将企业技能标准转换为人才培养标准。

3.劳模作为桥梁搭建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共建产教联盟、产业学院、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由优秀教师团队和劳模工匠共同组建技术研发团队,围绕学校、企事业单位攻关项目和创新课题,合作进行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改造,对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

猜你喜欢
劳模职业院校劳动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热爱劳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