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莎莎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人文素养培育主要是指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总结、传授,使得学生在知识接受和人文氛围熏陶中形成稳定、正向的内在精神品质,主要包括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处理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控自身情感等方面。
近年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竞争逐渐激烈,企业现代化建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就给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更综合的要求,再加上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无法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学生们也由于各种各样的障碍而无法真正提升自己关于工商管理学科的综合理解,因此,立足于人文素养培育重新构建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1.有利于实现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科学的工商管理思想,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人文素养培育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知识,涉猎广泛,能够多角度、深层次地与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对接,游刃有余地诠释和解读抽象的西方工商管理理论;其次,人文素养培育会涉及非常多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或历史知识,将其融入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熟悉、有趣的语境中加深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喜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充实学生的工商管理学科素养,进而切实提升学习效果;最后,人文素养培育的加入能够使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更加贴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快地应用于社会实践中,避免出现所学知识水土不服的情况。
2.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培育,可以贴近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人文素养培育,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更加偏重科学实用性教育,导致很多学生长期处于单调乏味的专业课学习环境中,思维逐渐僵硬并形成定式,缺乏活力与创造力。而加入人文素养的培育能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碰撞,让学生对一些知识和事物理解得更为透彻,更容易形成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因此,高校需要扭转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失衡的局面,扩展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人文知识传承、人文情感碰撞的熏陶中打破思维定式,积极响应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号召。
课程设置就是将高校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进行分门别类地设立和安排,主要包括课程的结构安排、内容安排以及课程计划。因而课程设置不仅是体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的载体,更是保障和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就目前而言,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通识领域选修课程如地域文化、国学经典等过少;同时,由于工商管理专业不同于工科专业课程安排可以具体到某一领域,而是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经济法、战略管理等方面,各高校缺乏结合区域经济特色设置课程的实践,仍以管理理论知识为主来设置课程,课程体系更偏向于管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因而导致课程设置忽略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需求,即便学生系统学习了学科理论知识,仍未具备适应社会实践要求的综合学科素养。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丰富和完善,然而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学仍然故步自封,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并且多为西方过去时代的知识、案例,没有将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念融入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影响了学生对现代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学习和理解,也影响了学生基于人文视角看待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
目前,各高校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仍以教师单向讲授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准备好相关内容后在课堂上按照墨守成规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传授,整个工商管理课程走向基本形成了固定的程序,周而复始,只是在表面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相应的重点,但忽视了最重要、最核心的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讲授方式也基本以单向的灌输式知识讲解为主,课堂教学过程缺乏互动,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效果有限。其次,尽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多年来多次强调创新教学模式,教师也在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向学生传授,并且尝试围绕某一课题或某一项目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研讨,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课程知识,但是仍然缺少工商管理专业应有的实践特性,或者实践教学仅是浅尝辄止,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境地,结果导致学生缺乏学科创造力,甚至在一段时间过后忘记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专业课程学习的关注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现行的学习效果评价主要以单一的考试成绩排次为主,这种方式也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行为产生了严重误导,从而使得工商管理教学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和期待。
师资力量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教学理念僵化,不具备教学创造力与行业实践经验,无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对实际管理问题、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致使工商管理课堂教学较为枯燥和抽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首先是教师自身的学习不足。古往今来的历史经验早已证明,学习是人们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培养的强大动力,而很多教师因事业稳定、随大流等缺乏向内寻求力量的主动学习,不注重自己综合素养的提升,不主动接受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难以在课堂中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基本作用,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很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再加上学校校企合作机制方面的不完善,导致教师与企业接触较少、参与行业实践的动力不足,只关注于理论知识研究,缺乏相关的行业实践经验和实践体会且无法将其带入课程教学之中,导致在教学活动中只能向学生讲授抽象的理论而无法详细阐述理论知识的应用,进而使得学生因提不起学习兴趣而降低了学习效果,最终难以提升综合学科素养。
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和追求科学实用性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双管齐下,引导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而科学实用主义教育主要重视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教育。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渐渐将培养的重心偏向了科学实用主义教育,忽视了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的教育。因此,高校要逐渐转变教育理念,从课程设置入手,增加人文教育因素的比重,真正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才。
1.增加人文素养培育在通识类课程中的比重
我国各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大体上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通识类课程三大模块,而工商管理专业通识类课程中的课时分配和课程设置略显不足,只占总学分的30%左右,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还会出现课程泛化重复、内容安排流于形式等种种问题,导致一些必要的、具有重要作用的人文课程不见踪影,因而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良好的培养,最终在毕业后出现问题。因此高校亟须增加人文课程通识教育的比重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最初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品行,根据院校所在的地区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特色、经济发展历程、校内人文资源等教学资源进行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深层次课程设置,打破千篇一律、毫无创新和时代内涵的通识类课程设置。例如,位于甘肃的高校可以增加与丝绸之路相关的通识课程,通过阐述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为学生梳理丝绸之路沿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发展脉络,突出人文交流、文明交融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认同并内化丝绸之路沿线文明兴衰发展所蕴含的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帮助学生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化遗产中挖掘智慧,以更加宽广的维度理解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的价值,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的结合
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因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仍然是学生学习实践的中心。前文提到,目前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知识内容较为陈旧和僵硬,大多为西方过去的管理学理论,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讲解不仅会显得抽象和枯燥,更会使学生无法具备工商管理学科素养,因此,必须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传授的新发展,而人文素养培育的引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案例分析采用的也多是西方案例,由于学生没有切身体验,很难产生共鸣,致使教学成效有限。根植于中国土壤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思想、案例与管理学理论相结合,不仅形象生动,更能极大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效果。
虽然管理学发展史强调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源于西方,但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也在管理思想、管理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譬如国学强调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这正是对应了现代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符合企业强调内外和谐、上下级和谐的文化建设,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的“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更是说明了两者之间存在深层次的联系。近代的晋商、浙商、徽商都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企业管理之中而获得了成功。
因此,在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面,首先需要立足于专业教育,尽可能地提升专业教育的趣味性,并在其中融入多种内容,而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门类、多系统的知识,全面了解相应的专业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功用,之后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知识的原理,还能对其所蕴藏的人文价值有所了解,达到人文素养培育的作用;其次,专业课程教学还应立足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现状,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未来发展,以及本专业还存在哪些待解决的问题留给后人去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组织多种多样的辩论会、活动课等,并设计一些具有人文精神倾向的题目供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联系在一起以增强学生人文底蕴。最后,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积极追求“真善美”,培育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通过引入一些历史小故事等来阐释专业知识,向学生揭示专业知识的由来,以及其中曲折的故事,进而使专业知识在学生眼里不再“冷冰冰”,让学生认识到抽象的专业知识是一种有“温度”的理论知识,藉此让学生更加系统深刻地认知专业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人文素养培育的价值与作用。
在工商管理理论实践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增强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实践特性便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要让学生把握住每一个实践的机会,深入理解工商管理学科内涵和提升知识应用能力。首先,可以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针对具体的理论课程如市场调查预测、人力资源管理等配套设置课外实践或校内实训,并加入相应的课程考核;二是让学生在企业运营中运用所学,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学科内容交叉融合仿真模拟企业运营,在不同环节设置不同课题项目,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并且在课程考核中加入系统操作熟练度、团队合作性、项目完成情况等,全方位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三是让学生真正走入企业任职具体岗位。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设置要能够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全方位构建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在实践教学中仍然需要引入人文素养培育。在这一点上,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已经为各高校做出了示范:该校以重走徽商路为主题开展移动课堂教学,带领学生们体验古代徽商艰苦创业历程,体验徽商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与求真务实的处事风格,为培养既具备坚实的文化基础、又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现代工商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占据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引领者,教师担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应充分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为提升教学质量发挥引领作用。首先,教师要增加自己的主动学习,譬如积极学习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加强阅读,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和教学素材,通过自己的思想情操、人文底蕴、审美修养提升学生的亲近感,用言传身教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参与校企合作、到企业挂职、研究学科前沿理论等方式增加自己对学科的理解,将知识和应用方式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其次,学校应积极完善自身资源如聘请专家、鼓励教师创业等为教师提升综合素养创作良好的平台和氛围,让教师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工商管理实践领域,掌握企业的实际运营、所遇难题等,进而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相关经验和实践体会,全面提升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高效完成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