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要素渗透下的音乐节奏教学探析

2023-01-20 14:08江苏盐城市龙冈小学2240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0期
关键词:节奏感音色旋律

江苏盐城市龙冈小学(224000)王 灿

音乐要素包括旋律、曲调、和声、调式、音色等内容,与训练音乐节奏感有直接关联。音乐备课时,教师要结合音乐节奏感训练展开渗透设计,为学生提供知识内化的机会,以促进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如旋律分辨、曲调切入、和声运用、调式构成等训练,可以助力学生把握音乐节奏。因此,音乐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准确判断,适时开展一些训练活动,促使学生建立音乐节奏认知,增强学生的乐感。

一、旋律分辨,启动生本节奏思维

旋律是音乐的主要要素,由音高、时值、音量、节奏、力度、音色等构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旋律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中熟悉旋律,在旋律学习中明确乐曲的情感走向。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感知音乐作品,自然形成音乐节奏感。小学生受心智与心理发展的影响,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基本上以直观、感性的视觉具象为主。因此,教师不妨要求学生反复聆听音乐作品,体验其旋律的特点,在诵读歌词、律动设计、声势表演、歌谱学唱等过程中内化节奏认知。

例如,教学苏少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春天来了》时,教师示范演唱,要求学生认真聆听歌曲,思考歌曲歌颂的对象是什么、旋律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学生聆听教师的演唱后开始交流讨论,对歌曲的旋律特点进行个性化解读。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启示,教师利用钢琴演奏歌曲,让学生用“啦”字哼唱全曲,并强调要注意断音记号的处理,舌尖动作要轻巧明快。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展开学习,很快就对歌曲有了全新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这首歌曲旋律轻快,能将人带入明媚的春光里。”有的学生说:“这首歌曲情绪饱满,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于是,教师开始改变歌曲的速度,让学生继续体会歌曲情绪的变化,使学生对歌曲节奏的把握更加准确。为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律动方案并展示交流。学生对声势律动的设计比较熟悉,接受任务后积极思考、讨论交流,修改律动方案,以体现歌曲的情绪内涵。教师适时给予学生评价和指导,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将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上述教学,教师从歌曲旋律的角度展开引导,通过示范演唱和钢琴伴奏,让学生自行感知旋律的特点,体验歌曲的节奏,在反复聆听、分辨中明确歌曲的情绪走向。特别是对歌曲速度的调控,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形成重要支持。这首歌曲歌颂的对象是春天,学生对此比较熟悉,自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二、曲调切入,促进生本节奏成长

曲调是重要的音乐要素,由旋律和节奏等内容组成。歌曲的旋律呈现一定的直线和曲线特征,教师可在展示旋律线条的伸展和起伏中进行音乐要素渗透,在不同音高和音乐节奏的长短、快慢、停顿中,完成音乐内涵的表达。小学生对音乐的曲调没有太多认知,教师不需要给学生展示太多的专业术语,不妨引导学生展开曲调节奏训练,让学生在自然感知中建立节奏认知。曲调是一种音乐表达的形式,教师可从学生的学力基础出发设计教学,以提升教学的契合性。

学生对曲调的术语不是很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体会,而不是直接进行乐理知识的传授和解读。例如,教唱《小伞花》这首歌曲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要求学生先用“lu”音哼唱歌曲的旋律,然后填入歌词进行演唱。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接龙演唱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中深情演绎这首歌曲。为了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知,教师组织开展课堂演绎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伴奏乐器,设计演绎方式,可以运用‘演唱+伴奏’的形式展示歌曲,也可以通过‘歌配舞’的形式进行演绎。”学生对演绎活动有参与热情,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参与演绎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指导,提出修改建议。经过精心准备和排练,课堂演绎活动顺利启动,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专业点评。为了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触动,教师播放一些演绎视频,鼓励学生进行借鉴学习,并融入自己的演绎活动之中。演绎视频成功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有效促进其节奏感的形成。

上述教学,教师设计演绎活动,给学生提供直观感知和体验的机会。音乐演绎活动需要学生深入研究歌曲,对旋律、曲调、节奏、情感、主题等内容展开分析解读,以演绎形式进行内化处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越深刻,其演绎表现会越到位。同时,课堂演绎活动有助于学生以动态的形式内化所学的歌曲,对提升学生的节奏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产生较好的助学效果。

三、和声运用,强化生本节奏体验

合唱包括多声部,在实际演唱时需要和声的支持。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和声训练与展示,能够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知和体验。学生对合唱比较熟悉,但对和声的运用比较生疏,教师要在组织和引导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让学生积累运用和声的经验。学生大多喜欢参与合唱活动,因为人多,自然有更强的声势,这对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有重要帮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比赛,利用对比的形式进行教学调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节奏感。

学生对音乐游戏比较有兴趣,教师不妨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促进其节奏感的形成。例如,教学《编花篮》这首歌曲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然后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律动方案。在歌曲学习伊始,教师引入游戏内容:“我们没有编花篮的经历,但可以模仿操作。下面开展模拟编花篮的游戏,利用动作模仿编花篮的过程,看谁模仿得最像。”这时歌曲旋律响起,学生纷纷展开模仿操作,课堂学习气氛浓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说说模仿感受,对歌曲情绪进行个性化解读。为强化学生的节奏感知,教师出示合唱任务:“老师先唱第一段,大家合唱后面的部分,不仅要做好无缝对接,还要融入声势动作。”任务布置后,学生快速进入合唱状态,歌曲学习进入展示环节。学生对合唱比较熟悉,但对和声的运用不是很熟悉,教师可提出小组合唱训练任务:“合唱有多种呈现形式,学习小组成员集体讨论,设计独特的演唱形式,利用多重唱、对唱、附和等形式进行演出展示。”于是,学生开始研究合唱的呈现形式,课堂学习进入研学阶段。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并及时给予技术指导,让学生迸发出思维创新的火花。演绎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演绎评价,对各个小组的合唱表现给予客观点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合唱涉及和声的运用,虽然教师没有专门训练学生的和声掌握能力,但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合唱配合,可以给学生带来启示,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歌曲内容的解读环节。上述教学,教师将和声训练与游戏活动相融合,使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利用活动任务进行调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体验和感知。音乐节奏感训练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其训练效果更为显著。

四、调式构成,内化生本节奏认知

所谓调式,是指以一个音为中心,利用一定音程,将不同音高的诸多乐音组织到一起,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小学生对音乐中的调式没有太多的感知和体验,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主音作为调度起点,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节奏训练之中。学生不一定要掌握一些音乐专业术语,但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活动,认识相关的音乐要素,在不断强化训练中建立节奏认知。节奏感是比较抽象的,引导学生在体验中逐渐体会其丰富内涵,这才是最为有效的教学设计。

学生对乐器有特殊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妨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让学生自然进入歌曲演绎的环节,在具体的演奏过程中内化节奏认知。例如,《铃铛舞》是一首欢快而富有节奏的苗族歌曲,需要表演者利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其特有的韵味,且歌词生动、旋律流畅,特别是中间穿插的“叮当”响的铃声,给人带来无限遐想。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演唱的视频,要求学生对多种伴奏乐器进行观察和分辨,思考歌曲节奏的特点。学生对苗族歌曲有一定的认知,对芦笙、铃铛、木鼓等演奏乐器有印象,在聆听过程中,对歌曲形成了自己的感知。为了让学生对歌曲有真切的体验,教师拿出一些伴奏乐器,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参与歌曲演绎活动。学生对乐器演奏有较高的兴趣,虽然演奏技术不好,但会积极响应。由于乐器的数量相对较少,需要轮流操作,教师适时给予学生指导,让歌曲演绎活动顺利开展。为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鼓励学生借助身边的物品进行击打伴奏,以替代乐器进行伴奏操作。学生对击打伴奏的方式比较熟悉,都积极行动起来。教师则从乐队指挥的角度进行指导和调动,引导学生在击打节奏快慢和击打轻重上及时做出调整。在这个展示环节,学生是演奏员,教师是乐队指挥,师生配合默契,获得了显著的演奏效果。

上述教学,教师从乐器演奏的角度展开设计,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促使学生建立音乐节奏感。学生运用乐器的基础较弱,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易于学生掌握其演奏技巧,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体验,在实际操作中建立音乐节奏认知。音乐节奏感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展示活动,其内化效果更为显著。

五、音色训练,培养生本节奏能力

声音的产生源于发声材料,不同的乐器会发出不同的乐音,人的发声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便是音色。在音乐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更多适合的训练活动,利用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节奏训练。音色是声音的特征,学生的音色大多比较生硬,甚至不够健全,需要进行更多专业的训练加以改进。因此,教师要客观评估学生的音色,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训练内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节奏能力。

演绎歌曲时,发声最为关键。由于缺少专业训练,大多数学生会出现音色的问题,不是五音不全,就是气息不够,导致出现多种演唱问题。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设计,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表现力。例如,《夏夜》这首歌曲,旋律舒缓,意境幽静,对音色要求较低,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演唱。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画面,要求学生对迷人的夏夜进行观察体验,然后利用歌声引导学生进入夜色之中,使学生的学唱渐入佳境。为直观表现歌曲的内涵,教师设计二声部演唱方案,将学生合理分组,利用更轻的音量来演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歌曲进行演绎展示,体会到音色应用的重要性,初步感知歌曲的节奏。在学生进入二声部演唱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表现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学生探究演唱技巧,使学生在具体演唱中逐渐形成节奏感。为有效培养学生的乐感,教师出示个性化演绎任务:“熟悉歌曲的旋律之后,回家借助手机录制演唱视频,并传输到网络交互平台。”学生听说要录制演唱视频,都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纷纷设计视频录制计划。教师有针对性地传授演唱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演唱的注意事项,并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得到家长的协助,确保视频录制顺利展开。这样,使学生在演唱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乐感。

音色训练的形式众多,教师利用多声部演唱形式,要求学生利用个性化音色进行具体展示和表达,给学生提供了表现历练的机会。学生的音色基础虽然不是很好,但参与热情很高。上述教学,歌曲的旋律舒缓,是训练音色的良好素材,再加上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有利于学生在训练体验中形成节奏感。

总之,音乐要素的全面落实和渗透,这是音乐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音乐节奏的培养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为学生设计适合的学习活动和实践,以有效发展学生的音乐节奏认知。学生学习音乐是从节奏感知开始的,教师要正视学生音乐学习的规律,通过多种教学辅助设计,从旋律、曲调、和声、调式、音色等角度,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促进音乐要素的有效落实和渗透。

猜你喜欢
节奏感音色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7月,盛夏的旋律
谈音乐中萨克斯音色的独特魅力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