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建
(江苏省如皋中学,江苏 南通 226500)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进入一个更复杂更深刻的层次.学生在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能力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反观近年的高考试题,题型形式日益灵活多变,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日益突出.可见,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才能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数学潜能,为全面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追求决定着教学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在长期以来的从上到下的传统教学大环境的影响下,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日趋稳定和习惯.片面追求纸上成绩,片面强调题海战术带来的熟能生巧,单一的灌输教育方法,不分个性差异的统一指导,这是导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积重难返的根本原因.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能力与素养培养的重要价值.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决定最终学习成效的根本因素.这是现代教育观念的普遍共识,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观点.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包办代替的方式来指导教学、规范课堂.表面看,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创造了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实际上,学生完全失去了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形成“为学习而学习”“为成绩而学习”“为考试而学习”的错误想法,进而在课堂活动中产生无聊之极的情绪,在课堂参与中养成被动、敷衍的习惯.如此一来,学生也就无法在独立的探究思考中获得个性化的认知经验,也就无法实现核心素养等学科能力的有效培养.另外,高中阶段的数学内容增多、难度加大,整体的学习压力也增大,还有高考带来的压迫感,直接导致很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这也进一步打击了学生的数学参与兴趣,影响了学生为主体的探究体验效果.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情感,可以消除参与压力,提升参与热情.具有数学课堂兴趣,学生们就会主动投入课堂,并积极探索其中的知识奥秘.基于此,教师要确立学生为主的课堂地位,并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在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之后,就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类似语言表达情境进行兴趣激发:“只要能够做到早晨按时起床和按时吃饭,上午上课时就一定精神饱满.”“上课时能够精神饱满,则一定做到了按时起床和按时吃饭.”如此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交流,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被调动,在热烈的交流探讨中能够很容易发现这些关系推理中的逻辑漏洞,进而明确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这些逻辑关系和逻辑用语.这样,学生的参与兴趣被激发,也为理解知识点提供了帮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指出,教育的来源就是生活本身.数学知识点的实践运用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情境中呈现出来的数学问题,远比简单的文字叙述要生动形象.另外,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情感变化都来源于自身的实践经历,这些实践经历也必然是生活经历的反映.可见,以生活为背景的导入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又比如,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小型的竞赛游戏,通过组织学生抢答“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相关内容,来调动学生相关的认知经验,进而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积极性.还有,在“指数函数”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前告知,依据不同的学习状态课下会有不同的奖励惊喜,如此,充满期待的课堂环境就被构建起来,学生能够更加主动自觉地参与其中.可见,教师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个性特点,灵活设计各种导入环节,可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良好的人格魅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容和谐的课堂环境,进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思维意识的行为个体,其主观的学习动机是他们实现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正确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具体的学情特点,做好导入环节的兴趣激发.
数学学科的知识点抽象、概括,需要学生去自主理解和体会,进而明确其中的逻辑发展关系,在获得正确的认知见解的同时,提升整体的思维品质.在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问题也被多次强调.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掌握具体的知识点,从而获得对应的学习能力,养成数学角度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服务于生活的终极目标.自学并不是装腔作势的表面形式,而是需要主动的意识、正确的行为、高效的方法.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直接灌输具体的知识点,从内在的逻辑规律讲解到最终的结论进行一一展现.表面看,以教师为主导的过程讲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学意识和迁移运用能力,使其无法深刻感知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无法形成个性化的认知体验,无法建立生活化的运用思维,也就无法独立处理新的问题.近年来,数学高考的题型越来越灵活,知识点背后的问题情境也越来越新颖,这令广大师生普遍感觉考题难度过大.实际上,这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直接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要的组织任务就是启发学生.基于此,教师需要做好自主学习的引导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
比如,在“集合的概念和表述”的知识章节中,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易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当然,具有认知难度的知识章节,教师也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内容指导来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指数函数”的知识章节为例,教师可以突出强调指数函数的典型特征,并展开详细的、形象的内容介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除此之外,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并充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借助课下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将个性化的认知体会充分表达,在热烈的交流探讨中不断深化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品质.需要注意的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关注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包括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效果,还有学生思维品质的渗透程度.
合作探究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学习方式.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点难度增大,逻辑关系更加复杂,学习内容更加抽象.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探究方法不够科学,思维创新不够灵活,导致自学成果不够理想.这样不仅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合作探究改变学生各自为营的学习模式,使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可见,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更加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基于此,教师要重视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不断强化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函数和数学模型”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安排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明确数学模型和解决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顺利解决这一过程中的函数式的建立以及函数定义域的确定等具体问题.又比如,在“三角函数”单元的“应用与建模”的学习环节中,根据图像求解析式,根据解析式研究图像和性质,是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当然,在一些难度比较大的知识学习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共同展开对某项知识点的探究活动,实现方向引导和具体探究的有效配合.总之,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难度,也可以根据教学环节的难度,来合理安排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念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最终方向,课堂教学实践决定着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具体成效.功效在课堂,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措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基于此,教师要重视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创新,努力构建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具体的学习目标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内容,最终的培养目标是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和表达世界.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思维通常局限在教材中,局限在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上,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三维目标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紧扣教学目标,做好延伸扩展活动.
比如,在“不等式”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数学文化引入其中,丰富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深化他们的数学情感.又比如,在“函数与数学模型”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具有关联的两个数据量,通过实践操作和数据采集,来完成数学模型的构建,归纳其中的数据关系,并提出对应的生活建议.可见,教学延伸不仅包括丰富横向的学习内容,还包括纵向的学习任务布置.
高中数学的内容层面比较广,知识点也比较多,而且认知理解难度比较大.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生活应用指向,也具有不同的认知理解角度,这就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过程.新课标强调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新课改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也涉及思维能力、观察方法、分析习惯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这些也需要学生在学习探究体验中不断获得深化渗透.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总是进行理论上的灌输.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上的被动,学习方法上的呆板,学习成效上的低效.基于此,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
比如,在“角与弧度”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直观认知角和弧度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在直观的认知经验上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又比如,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明确各种条件下的对应关系.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学模式得到大力普及.网络教学的情境立体性、便捷快速性、大容量性等特点突出,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函数的概念和图像”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直观立体地展示函数的各种特征和具体形态,从而帮助学生更高效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活中的立体物品,可以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几何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展开具体的实践探究操作.通过实际参与运用,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是学生独立思考的关键,也是学生迁移运用的基础.总之,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学情特点和教学条件,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步骤.
教无定势,教学活动是一项充满智慧的创新探索过程.一方面,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整体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变化.数学课堂的存在价值,就是引导学生展开认知探索,最终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实现从旁观者到运用者的转变.高效的课堂模式,必然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恰当地采取指导措施,使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点的内化吸收和能力培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流程过于冗长,缺乏针对性、目标性以及创新性,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立足于实际的教学环境,灵活多样地设计教学流程,彻底打破统一教学模式的壁垒,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能力素养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教师要重视教学流程的优化,不断提升学生能力素养.
比如,在“角与弧度”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完成直观演示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学生的认知分享环节.而在僵化和模式化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会让学生再次展开实践操作,而学生基本上也就是依葫芦画瓢地简单模仿.实际上,这部分内容的认知理解难度并不大,学生已经积累足够的感性经验,因而可以直接进入理性思维的总结归纳中.至于强化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课下任务的形式完成.又比如,在“函数的概念和图像”的课堂活动中,学生的认知理解程度是接下来进行函数知识系统学习的基础,教师可以适当延长这部分的教学时间,不断深化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再比如,在“函数和数学模型”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在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时有遗漏,进而导致对其中数学实质问题推理的失误,后面建立的函数关系式自然也就不成立.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需要修改教学流程,增加对生活背景中对应数学知识点的交流探讨环节.可见,课堂中也可能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教师要进行课堂动态的科学把握,进行教学流程的优化调整.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设备,这些都会使教学活动始终处在动态发展的变化当中.无论是在教学设计当中,还是在课堂把控当中,教师都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能力,进而才能保证整个教学活动的科学高效.教师需要不断深化专业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追求.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掌握学科知识的教学规律,明确教学发展的具体内涵,掌握能力培养和知识点以及教学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明确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够顺利解决各种突发情况.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工作的总结反思,明确教学中的优劣得失,认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进而不断优化教学步骤,创新教学方法.又比如,教师通过参加教学研讨,或者是理论学习,不断丰富教学视野,并和教学实践展开分析对比,探索课堂借鉴的实用性和具体路径.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以严谨的态度参与,以批判的精神分析,以谦虚的态度学习,以创新的理念应用.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重视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已经全面体现.高中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落实以核心素养为教学追求的课堂组织活动,成为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高中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思想的指导,坚持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步骤,为学生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