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霞 王范武
(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展街小学;2.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水镇菖盛小学,甘肃 武威 733000)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正处于依靠形象思维来探索问题的阶段,在学习抽象性较强的数学学科时,往往受制于思维的局限性而难以延展,对于部分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一种懵懂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而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逻辑性较强的内容清晰化,帮助学生们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建构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个体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思维导图常以中心图像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发散,利用图形分层的方式对复杂的知识结构进行解构,帮助学生们立足于整体视角对问题进行考虑,并利用关键词对内容加以精炼,掌握其精髓所在,从而达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引导学生们在主观思想层面自主进行发散性思考.一般来说,数学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以树状图或网状结构为主,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具有将抽象内容形象化,隐晦内容可视化的特点.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能够起到以下几点作用:首先,创新了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师侧重于口头讲解,教材知识中的抽象内容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理解进行想象,然而对小学生来说,想象空间极为有限,难以建构准确和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而思维导图以其形象化、直观化、可视化的特点,通过树状或网状结构将数学知识内容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对于学生们学习、记忆和理解知识内容具有良好的作用.其次,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当学生们自行绘制思维导图时,一方面,可以在图形绘制过程中体验乐趣,在乐趣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寓学于乐;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绘制思维导图的习惯,能够借助思维导图的特性来帮助孩子们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最后,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孩子们提升数学综合能力.在小学阶段,数学科目与其他科目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出了极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们想要提高数学成绩,也就意味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逻辑能力,而思维导图作为将学生形象思维与数学逻辑思维进行连接的纽带,将复杂、晦涩的知识点进行简化和分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能力,进一步深化对数学知识难点的理解,强化难题的解题效率,对于学生个人的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思维导图虽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凭借自身的特性作为数学教师的教辅工具,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并且在小学阶段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比如说以下几种情况:
尽管新课改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学校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绝大部分教师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思维导图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产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资历较老的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在思维导图的应用上仅仅停留在板书的形式层面,并未真正与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结合,思维导图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思维导图运用的执行者,只有切实理解思维导图,才能将其渗透进教学活动中并利用思维导图对教学知识难点进行解构、细化,达到帮助学生们记忆和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然而,一些年轻教师由于任教时间不长,缺乏变通能力,因此在常态化的数学科目教学中依旧采用教学课件和教学参考书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来说,可能少数年轻教师自身都尚未完全了解思维导图,也就无法将思维导图活学活用在数学课堂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师在主观思想上对思维导图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认知理念,片面地认为构建思维导图浪费课堂时间,对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性,这也是造成小学生难以理解数学教材知识的外在因素之一.
教师对思维导图的把控欠缺火候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虽然有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教辅工具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能力的倾向,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存在应用力度不足或力度过大的现象.在应用力度不足方面,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时间有限,唯恐喧宾夺主,占用其他教学设计环节的时间,这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学生们刚对思维导图解构数学知识有了一些理解便随着教师停止对思维导图的运用戛然而止,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在应用力度过大方面,部分教师确实认识到了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便在教学设计中给予了思维导图教学过多的时间,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们了解复杂性的难题,但是随着思维导图发散的内容过多,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有限,以现有的思维难以接受过多的知识点,进而形成“贪多嚼不烂”的情况,使学生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对思维导图中的内容理解透彻.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积极采用思维导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任务.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思维导图在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推动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诸多方面科学、合理地应用思维导图.
受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普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数学公式、定理、换算等强加到学生们的脑海中,形成了“授人以鱼,而不授人以渔”的现象,导致学生们对数学公式等机械化记忆,而非理解性记忆.对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乏味,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中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抵触性,学习质量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数学教师想要扭转现状,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和学习质量,首先可以以学习兴趣为切入点,思考如何提升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关键[1].只要教师能够提升孩子们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就不但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使孩子们养成探究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有鉴于此,教师便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说,当讲授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教材中的“锐角和钝角”时,教师可以迎合学生们的心理特征,通过为数学概念起名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在本节课中的注意力.学生们为锐角起名叫“小锐”,为钝角起名叫“小钝”,将其塑造成拟人化的角色.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以三角形为核心关键词向外发散,提问孩子们:三角形除了现有的直角三角形之外,还有哪两种类型的三角形呢?大部分学生会回答“还有小锐和小钝”等,引发课堂一阵哄笑,充分带动了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兴趣.教师在思维导图发散出来的框架中写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然后继续在两个概念的框架之下画出分支,留出悬念,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之后询问学生们:“大家猜一猜,三角形中的锐角、直角和钝角三个人谁的度数最大呢?”又引发了孩子们在课堂中的一阵讨论,得出“在三角形中,钝角是老大,它的度数最大”的结论.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充分利用了孩子们的爱玩心理,将枯燥的数学理念人物化,聚焦学生们在课堂中的注意力.随后教师引入思维导图,将思维导图以树状图的形式进行发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迫切想要知道“小锐和小钝”更多的数学知识信息,打破了以往教师将数学理念和数学知识强加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由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化.
小学阶段也是孩子们的启蒙时期,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2].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们的思维进行引导,使他们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强化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来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们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架构进行分解,利用思维导图中的层次性来降低数学知识难度,提升学生们对难点的理解能力.另外,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给孩子们进行数学难点的讲解时,也可以鼓励孩子们在学习中学会自主绘制和运用思维导图来对教材中不甚理解的问题进行分解,层层剥茧抽丝,了解知识内涵.更重要的是,数学本身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教师采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模式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能够推动学生们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且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能够在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中实现发散思维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比如说,当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的“因数与倍数”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分解,提高学生们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能力,之后再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强化学生们对因数和倍数的认知.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以4×5=20为例题带领孩子们对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该问题绘制思维导图,20作为核心关键数字,在下面又延伸出两个框,一个框内填写着4和5,意味着4和5是20的因数,然后教师对学生们进行提问:另一个框内应该写哪几个数字?有的学生立刻回答:应该是2和10,它们是20的因数,20是它们的倍数.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对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进行解构,既能够从已知因数求倍数的角度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点的认知,也能够从已知倍数求因数的角度入手来进行反向分析,对学生们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思维导图的运用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关键词为核心不断探索与之相关的知识线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配合教师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对于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具有良好的作用.
通常来讲,为了帮助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提高个人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每一科教师都会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利用几节专题课来带领孩子们夯实和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然而,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内容过多,而且每个单元所涵盖的知识点内容都比较分散,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复习总结,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在知识点的梳理过程中出现混乱的现象,对知识复习的效率和质量造成消极影响.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带领学生们进行数学知识点的回顾和复习,通过思维导图中的文字、线条、符号等元素,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每个单元之内的知识点都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可视化的知识体系架构,很好地迎合了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形象思维,以直观图示总结内容的方式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仅有助于加强对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与内容的记忆,而且还有助于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高效复习[3].比如说,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对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简易方程”这一单元内容进行复习时,可以将简易方程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并向四周辐射发散,发散出来的分支可以包括方程的概念、标准公式等多个知识点,利用思维导图的线条连接,可以帮助孩子们发现,想要完成对方程的复习,就需要从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入手来逐步进行,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从而帮助学生们高质量地完成这一单元知识内容的复习.
教师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教学,其中一个目的便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自主学习中善于利用思维导图来实现对问题的探究.在学生们做数学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跟随教师一起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分析讨论时,很容易就能捋清思路,完成对题目的解答.但是当教师布置课后综合习题时,总是能够出现各种各样的“转弯”,绊住学生们正确解答问题的脚步,这种具有综合性质的题型经常是例题的变式,如果孩子们对于问题没有进行过多的考虑就按照原本已经掌握的方式思考,就很难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因此,学生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对做错的习题进行整理,并以错题为思维导图的核心,重新审视错题中蕴含的知识点,并层层分解,细化每一节知识点,查找导致解题出错的原因,并尽可能做到“一个题目,多种解法”,将具体的解题步骤详细记录在提前准备好的错题本中[4].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还能加强学生们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深层理解,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对数学难题和错题的处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改对数学教学任务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坚持学习,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不断探索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兼顾形象化和直观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充分将其与教材相结合,发挥其效能,锻炼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