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峰?胡伟杰
11月19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上,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出炉,江门恩平市荣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这标志着在奋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上,江门再下一城。
2019年新会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2020年开平市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如今,恩平市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为江门生态文明建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是党的二十大之后,江门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收获的最新国家级荣誉。
高位谋划,
生态文明建設体系日臻完善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也彰显着一个地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努力与实践。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近年来,江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作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按照“1+7”的模式,以市级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统领,同步推动下辖7个县(市、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
为此,江门全面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高规格成立江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主任”,成员由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以及市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印发了《江门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搭建起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大环保”工作格局。
制定纲领,张目未来。2019年,江门市印发了《江门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规划(2019—2030年)》,明确了江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通过挂图作战,细化分解任务,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江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多项创新举措均走在全省前列:出台江门第一部实体法《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创新设立约谈河(段)长制;发布《江门市潭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成为在全省率先出台并实施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地级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江门市市区山体保护条例》,保护城市绿核;出台《江门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引领和规范各级政府与执法部门以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守护蓝天白云,全市生态文明法治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党建引领,
全力保障创建工作落地见效
“犀利!我大恩平又拿到一张‘国家级名片。”“真棒!为我的家乡自豪!”......恩平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消息公布后,一条条点赞的动态瞬间刷爆了恩平人的朋友圈,大家奔走相告。
恩平市党员领导干部心里同样高兴,但却没有因此而懈怠,而是有条不紊地继续做好各项工作,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地知道——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成绩来之不易,全市上下既要创建好,也要守护好这份荣誉,让恩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1月23日,在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天后,恩平便召开2022年总河长暨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会议,恩平市委书记和市长双双出席,部署推进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刻绷紧生态环境保护这条弦。
多年来,恩平市一直以这样高度的责任感和紧张感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底蕴悠久的历史生态文化,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18年,恩平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编制印发《恩平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创建规划(2018—2030年)》,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工作有机衔接起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出了相应的重点建设工程及其保障措施,注重一规与多规、一创与多创的有机统一,使整个创建工作做到相互策应、相互促进、主题突出,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绘制了轮廓清晰的发展蓝图。
为把这份写在纸上的规划蓝图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美丽现实,恩平市坚持党建引领,高位推进,以“党旗红”引领“生态绿”,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固的组织保障。恩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写入党代会报告,作为城市发展“三项任务”之一,举全市之力高位推进创建工作。创建过程中,恩平市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压实党建工作责任,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先后成立了恩平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恩平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专班,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文旅等33个有关部门均为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以强烈的政治意识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以强而有力的方式加大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以更严格的考核制度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有效保障各项创建工作落地见效。
铁腕治污,
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拥有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原始次生林——总面积达10万亩的七星坑原始森林,大湾区面积最大的红树林——镇海湾红树林,大湾区最大的水库——锦江水库......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一直是恩平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这座城市最迷人的底色。
为了守护好这份大自然馈赠的“绿色宝藏”,恩平市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以“山体要青、水体要净、气体要好、天体要蓝”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恩平着力推进清洁生产,推动全市陶瓷、制革和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清洁化技术改造,同步抓好化工园区和石化、化工企业排放管理,推进水泥行业等重点项目减排降污,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2021年,全市71条生产线完成“煤改气”,陶瓷生产线全面使用天然气。
水污染防治方面,恩平加快推进15条潭江流域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禽畜养殖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县、镇(街)、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完善水质考核机制。锦江河两岸,恩平高标准建设碧道14.7公里。针对饮用水源地及饮水水库,恩平每年进行6次以上水质监测,完成高质量水源林造林更新6841亩。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恩平系統推进危险废物全过程严格管控,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减量。目前全市没有受污染耕地。
一系列得力措施的实施和落地,让恩平的生态环境持续不断向好。
2021年,恩平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6%,在江门各县(市、区)排名第一,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70,同比改善3.6%,变化幅度排名第一。六项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全部达二级标准;县镇级饮用水源达标率100%,锦江主干流水质长期稳定达到Ⅲ类;土壤环境总体安全。目前,恩平市森林覆盖率49.60%,林地面积103.91万亩。恩平成功创建响水龙潭、鳌峰山2个省级森林公园,先后创建大田、那吉、横陂、牛江4个省森林小镇,其中大田、那吉、横陂入选全国最美森林小镇100例。
“两山”转化,
为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打通两者之间的转化通道,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将恩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变现”,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人民增收致富的强大动力?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恩平市针对这一课题进行积极探索,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
今年1月29日,恩平市揭牌成立江门首个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和该市11个镇(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8家银行总授信235亿元。依托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恩平积极构建“1+11+1+N”运作机制,通过整合全市11个镇(街)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以及适合集中经营的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用地、农房、古村、老街等各类资源,汇聚成生态项目“一张图”,通过组建开发公司或引入金融机构等方式,统一规划部署,统一开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文旅项目,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有效激活水经济,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利用资产“零存整取”实现流通溢价。
联合良西镇9个村(社区)经济组织合资组建恩平市良西镇福稻农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稻公司”),通过垦造水田项目以及整治撂荒地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生态贷”“整村授信”“真猪贷”等,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整合城区零碎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实施红树林恢复造林项目及抚育项目,完成17.67公顷红树林恢复造林……
在恩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恩平市“1+11+1+N”运作机制成效初显,一个个项目有力推动农户增产增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从守护、保护、呵护生态,到如今将生态禀赋转化为发展红利、转变为共同富裕的强劲动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恩平,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促互进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8月22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广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公布了六大典型案例,恩平市“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促进“资源-资产-资本”转化案例成功入选,为全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贡献了宝贵的“恩平经验”。
新时代,新征程。在新的“赶考”路上,恩平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示范城市,为江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恩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