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赶赴生态之约,谱写美丽篇章

2023-01-19 14:30黄丹雯
环境 2022年12期
关键词:龙岗绿水青山光明

黄丹雯

11月19日,在2022年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上,生态环境部揭晓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等奖项,深圳再添两块“国字号”招牌。龙岗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深圳市光明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获“中国生态文明奖”。此次荣获两项国家级荣誉,是深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的最新答卷。

从深圳全市10个区完成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深圳成为第一个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副省级城市;从2019年的南山区、2021年的大鹏新区,再到此次的龙岗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几年来,深圳每年都交出了国家认可、人民满意的“成绩单”,形成了一套套可推广、可复制的“深圳经验”。

以绿为底,勇当“碳路先锋”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快速工业化地区,龙岗区近年来积极开展了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两山”实践探索,在不断建设发展过程中,龙岗区深入理解并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推动龙岗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全面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龙岗区敢为人先,率先探索创新走出一条以绿为底,“双碳”引领,工业大区“两山”转化探索的新路径——以不断提升的高品质生态空间打造双碳引领两山转化样本,全面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并打造了龙岗河生态修复治理、深圳国际低碳城等一系列低碳特色的“两山”转化范例。

作为龙岗的母亲河,龙岗河承载着两岸居民美好的集体回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两岸工厂越来越多,产业无序发展,排污量大,龙岗河逐渐变成了臭水沟。

为了系统推进龙岗河环境治理。龙岗以“深调研”为抓手制定治水策略,建立区委区政府为双组长的“1+11+5”指挥体系,围绕水污染治理开展的系统性深入调研。按照“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的思路,統筹实施流域设计、施工、管养等工作,以“大兵团”为核心攻坚治水工程,充分发挥央企技术能力强、管理经验多、施工力量足的优势,推动治水工作提质提速。系统构建可靠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先进水文化、绿色水经济“六水统筹”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强化河流与城区的融合发展,推动河流生态治理经济价值提升。

如今,龙岗河全河段水质达标,彻底告别黑臭。河流生态景观亮点纷呈,龙岗河龙园公园、龙岗河湿地公园成为市民的休闲好去处,“龙河映翠”入选最美龙岗“新十景”,初步彰显了龙岗河水碧岸美的生态效益。

为保障“两山”理论成果转化,龙岗区积极创新长效体制机制,逐步打通生态产品增值、降碳减污价值化的转化路径。开展以“双碳”为核心的“两山”实践探索,将绿色低碳融入全区“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低碳智造核”。抢抓广东省首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低碳产业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并列为全区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山环水润”的生态碳汇资源增值,创新减污降碳实施机制,推动深圳国际低碳城打造生态低碳转型“两山”模板。

如今的深圳国际低碳城,从原来的粗放发展模式、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居多、废水废气乱排的大环境,变成高度融合“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元素,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布局优化,拥有餐饮、文娱、旅游、创意工坊等产业功能,经济实体不断壮大的国际低碳城片区,实现名副其实的“华丽转身”。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龙岗区将继续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锚定“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新目标,持续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全力打造创新龙岗、东部中心、产业高地、幸福家园。

做排头兵,解锁“绿色密码”

光明区位于深圳西北部,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本底优越。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地光明的重大战略机遇,光明区在深圳全市率先成立由区委书记挂帅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光明区环委办”),具体负责统筹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本届广东省唯一获“中国生态文明奖”的单位,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奖”设立9年来深圳市首个获奖单位,光明区环委办争做生态文明实践的排头兵,加快解锁光明区生态文明建设飞跃式发展的“绿色密码”。

光明区环委办充分发挥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协调发展、跟踪督办、健全机制五大职能,聚焦打造高质量高颜值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构建一整套从顶层设计到实施落地、全过程全方位的“1+1+N”基层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体系,铁腕开展治山理水,深耕厚植绿色基因,推动辖区“科学+生态+产业+城市”四位一体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光明区环委办不断从机制建设、监管能力提升、服务发力、全民行动四大领域破题,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实现治理能级跃升。通过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光明科学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部署,超前布局科学城生态体系,出台《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构建“一心两区、绿环萦绕”总体空间格局,高效整合空间资源,助力光明区留白增绿。

坚持铁腕治山理水,实施“红黄绿、盯关跟”的跟踪督办机制,对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一抓到底,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如今,茅洲河实现从曾经的“墨汁河”到入选2021年“全国美丽河湖”的跨越,全区空气质量也稳步提升,创十年以来最优水平。

协同促进绿色发展,构建以创新、绿色为特质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科学城建设发展源头融入绿色低碳基因,统筹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科学家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以低碳技术引领,推动产业低碳发展,以绿色建筑示范,推动科学城低碳建设。全区1493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通过认证,成功打造“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

短短几年,光明区生态空间大幅优化、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城市华丽呈现、生态惠民落到实处、生态机制日趋完善,实现了“科学+生态”同频共振、同步蝶变,开创了以科学驱动绿色转型发展的光明之路,生态颜值的不断刷新,使得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

接下来,光明区将抢抓“双区”驱动和“双高”发展的黄金期,继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打造“生态绿”与“科学蓝”交相辉映的现代都市田园景观。

引领示范,打造“深圳样本”

龙岗、光明两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只是深圳全面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始终坚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高位谋划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坚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双区”“双改”“双碳”重点任务,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探索超大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打造生态文明实践“深圳样本”。

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近年来,深圳高质量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幟,万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为全国水平的1/3、1/8和1/5,绿色建筑超1.4亿平方米,公交车、出租车和网约车率先实现全面纯电动化,绿色竞争力在全国289个城市中排名第一。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转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2022年1—10月,全市21个国考省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5.2%,茅洲河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案例。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空气质量连续9年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10,2022年前三季度PM2.5降至15微克/立方米,再次取得新突破,进入世卫组织第三阶段过渡期目标值区间。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加快建设“无废城市”,生活垃圾已实现全量焚烧。

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7处,陆域受保护面积约占24%。保育“地域最小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鸟类种类数量约占全国的1/4,水蕨、唐鱼、欧亚水獭等曾经“消失”的野生动植物重新回归。实施“山海连城”计划,建设“公园里的城市”,公园总数达1238座,是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率先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体系,扩大核算范围。各区结合实际逐步构建起具有区域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模式和路径,如南山区的经济发达城市中心区“两山”高水平转化模式,大鹏新区的滨海生态资源向“滨海生态+”多类型生态产业转化路径,共同谱写出高质量发展的卓越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圳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新国家级荣誉为激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迈进,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争做碳达峰碳中和先锋城市和模范城市。

猜你喜欢
龙岗绿水青山光明
遇见光明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无基准的孔组位置度三坐标测量模型
绿水青山
黑暗中的光明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俯仰
走向光明